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斜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LIF)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0 00:58
【摘要】:背景:退变性腰椎疾病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症、退变性腰椎失稳、滑脱,退变性腰椎侧凸等。对于严格保守治疗无效,且有单纯减压禁忌症的患者,需考虑椎间融合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微创椎间融合术根据入路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种,极外侧入路(XLIF)、斜外侧入路(OLIF)、微创经椎间孔入路(mis-TLIF)、前路腰椎椎间融合(ALIF)及经皮经骶前入路轴向椎间融合(AxiaLIF)等。斜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LIF(Oblique lumber Interbody fusion)作为一种微创入路的新技术,在国内外均有开展。本研究通过分析手术各项指标及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善情况来探讨符合OLIF适应症的单一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目的:研究斜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LIF),得出此种入路手术的适应症及其安全性、可行性,总结临床疗效并得出应用此技术的优缺点。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6月-11月应用斜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联合侧方置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共19例,平均年龄62.68±6.25岁,所有病例均为单一节段,其中L3/4节段8例,L4/5节段11例,其中I°退变性腰椎滑脱15例,腰椎管狭窄症4例。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及随访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分数,手术并发症,术前术后病变节段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变化。结果: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3.47±32.13min,术中出血量69.47±48.22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VAS评分由术前的7.68±0.95分下降到术后第—天的2.16±0.77分,末次随访时为1.47±0.84分(与术前比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腰椎JOA评分由术前的14.58±2.39分上升到末次随访的22.42±2.99分(与术前比有显著差异p0.05);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8.36±2.12mm增加到术后的15.08±0.90mm,椎间孔高度由术前的17.65±2.91mm增加到术后的21.52±2.30mm,(与术前比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共3例:术后一过性左侧屈髋疼痛1例,左侧腹股沟区疼痛2例,至末次随访患者上述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无腹膜穿孔、结肠穿孔、输尿管损伤等入路相关的并发症,无大血管损伤、融合器移位、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斜外侧入路与极外侧经腰大肌入路不同,不需要对肌肉进行分离牵拉,因此减少了对生殖股神经或腰丛造成损伤的风险。由于肋弓及髂嵴限制了其向头侧及L5/S1水平的应用,故此方式仅应用于L2-L5节段。结论:1.斜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可应用在L2-L5腰椎病变,术中无需应用神经监护,手术不进入椎管、不显露神经、间接减压,手术出血少,可减少神经粘连、血肿等并发症,符合微创理念。2.斜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联合侧方置钉内固定不干涉多裂肌,无需后方另行切口,更美观,近期临床效果满意,但融合率及远期疗效仍需长期、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观察。
【图文】:

示意图,椎间融合器


图 1 a、b、c、d 分别为 OLIF、ALIF、TLIF、PLIF 所使用的椎间融合器。可以从图片中直观地看出 OLIF 技术所使用的椎间融合器面积大,理论上融合更可靠。图 2 OLIF 入路示意图:a 为骨性模型入路示意图;b 为 CT 横断面入路示意图,图中可以看出,OLIF 避开了腰大肌,可减少损伤腰丛神经或生殖股神经损伤的风

示意图,生殖股神经,腰大肌,示意图


7图 2 OLIF 入路示意图:a 为骨性模型入路示意图;b 为 CT 横断面入路示意图,图中可以看出,OLIF 避开了腰大肌,可减少损伤腰丛神经或生殖股神经损伤的风险。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8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波;万晓强;郑念东;卫正洪;张召;文伟;;翼点入路与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对比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6年03期

2 周智;王飚;雷军;王婷;黄弋洋;;额下外侧入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20例疗效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6年03期

3 胡飞;尚希福;赵其纯;朱亚林;史国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两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的临床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年20期

4 陈德福;刘和龙;呼其图;张勇;马雪峰;张健伟;;额底外侧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22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28期

5 林洪光;刘爱刚;郑文忠;陈昆;尤瑞金;肖奕增;黄令坚;;肘部外侧入路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12年08期

6 郝国玉,史增元,刘勇,王赵恩;8例经髋关节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1994年04期

7 蒋震伟;张翔;许文辉;宋金海;吴达;;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与经眶上外侧入路中的处理特点[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7年12期

8 仵亚刚;张彦祥;王文亮;;改良髌旁外侧入路用于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年12期

9 莫业和;;经眶上外侧入路与单侧冠状入口经额入路治疗鞍区肿瘤对比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7年19期

10 李亮;李龙;谢光明;周华乔;梁广;;小切口经肩关节外侧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J];中国临床研究;201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卫华;雷兵;王卫余;麻育源;蔡长寿;;眶上外侧入路和翼点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比较[A];2015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暨浙闽江赣四省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5年

2 王林;谷驰;陈高;张建民;;眶上外侧入路切除巨大嗅沟脑膜瘤[A];2015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暨浙闽江赣四省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5年

3 张宇;薛恩兴;陈成旺;潘孝云;胡月正;余华晨;;髌旁外侧入路对外翻膝关节置换的疗效分析[A];2014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4 武中庆;王丹;袁永健;杨文龙;闵继康;徐旭纯;;改良小切口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A];2006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脊柱脊髓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凌巍;倪诚;顾宣歆;孙换强;孙彦;张金海;;小切口外侧入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A];浙江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30年庆典暨2011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王中;朱巍巍;周岱;;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附60例分析)[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凌晨晗;王真;张建民;;经眶上额外侧入路切除额部及鞍区病变[A];2014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8 胡华;张建民;陈高;吴群;张宏;;介绍新的锁孔入路-额外侧入路[A];2005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李高舜;林晓;黄志明;;内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郑秀珏;李谷;刘伟国;赵学群;杨小锋;胡未伟;徐锦芳;周景义;刘其昌;虞军;;经外侧裂外侧入路夹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临床体会[A];2005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匡远深;改良额底外侧入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效果佳[N];中国医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歌;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2 刘树一;单侧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双侧前循环动脉瘤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吉东;经眶上外侧入路或翼点入路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对比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年

2 李少伟;斜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LIF)的临床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8年

3 梁世鹏;眶上外侧入路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显微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D];吉林大学;2018年

4 刘全志;颞下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D];河北大学;2011年

5 陈正楼;眶上外侧入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殷义明;眶上外侧入路在鞍区肿瘤显微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王鑫;眶上外侧入路在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夹闭术中的临床应用[D];山东大学;2017年

8 庄伟达;显微镜下腰椎斜外侧入路直接减压技术的应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7年

9 夏广;髋臼骨折腹直肌外侧入路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10 王玉贵;眶上外侧入路在破裂前循环动脉瘤急性期显微手术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21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621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2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