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长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弯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2 21:25
【摘要】:目的对长节段、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与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33例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采用的手术方法差异分为长节段(n=21)和短节段(n=12)融合内固定治疗组,收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随访时的临床病史资料、影像学参数和功能评价指标进行对比。临床病史资料包括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早期及远期并发症。影像学参数选在脊柱正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记录患者脊柱矢状面、冠状面和骨盆平衡情况,包括侧弯Cobb角(coronal Cobb angle,CCA)、自然站立位时顶椎至骶骨中线铅垂线偏移距离(central sacral vertical line distance,CSVL)、矢状面轴向垂线(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Nash-moe椎体旋转分级(N-m)等。运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来获得功能评价指标,对比评估患者术前术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3个指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和短节段组相比,长节段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多,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更长。和长节段组相比,短节段组患者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性比较显著。影像学参数的对比中,CCA、CSVL、LL、PT、SS、N-m等术后末次随访影像学参数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改善,两组之间比较术后CCA、CSVL、LL、SS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节段组矫形率高于短节段组。两组患者术后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㩳0.05),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长节段内固定融合手术治疗方案虽然可以较好地改善脊柱畸形,手术后下肢疼痛、跛行等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但手术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时间长,出现并发症的风险高,术后住院时间长也可增加医院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风险。相比较之下,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手术疗效同样确切,脊柱畸形矫形能力虽然逊色于长节段内固定融合,但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症状改善效果同样令患者满意。结论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弯病情复杂,长、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各有优劣,如果患者术前的内科基础病较多,且影像学提示Cobb角较小(小于20°)或者脊柱冠状位及矢状位平衡较好,当患者脊柱畸形情况严重,Cobb角较大(大于20°),且伴随明显的腰椎前凸角及骶骨倾斜角的丢失、脊柱三维畸形明显时,可选择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术,以期获得更好的畸形矫正,稳定脊柱序列,获得较满意的手术疗效。所以,为了使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以期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图文】:

失平衡,位片,椎管狭窄,椎弓根


等检查观察椎管狭窄及脊髓压迫的严重程矢状面及轴面失平衡的严重程度,X 线片检右侧曲(Bending)位片和过屈过伸位片。对柱正侧位 X 线片进行测量,记录患者冠状况。测量参数:1)Cobb 角:头侧端椎上缘的 Cobb 角。若端椎上、下缘不清,可取其椎的交角即为 Cobb 角。2)自然站立位时顶ral sacral vertical line distance,CS:将椎体中线每侧均分为 3 等份,即 3 个象3 象限,根据椎弓根在旋转过程中所处的象。(见图 1、2、3)

示意图,椎体,示意图,矢状面


14图 2 CSVL 测量示意图图 3 椎体旋转分级示意图3-2 矢状面相关测量参数:1)矢状面轴向垂线 (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颈 7 铅垂线( C7PL)与 S1 椎体后上缘距离,,即矢状面轴向垂线( sagittalvertical axis, SVA)。如果这条线落在 S1 椎体的腹侧前,称为正平衡,如果落在后,称为负平衡。 “正常”的脊柱矢状面平衡应该是, C7PL 位于 S1 椎体腹侧缘后 2 厘米至 4 厘米(负 2-4 厘米)或在 L5/ S1 椎间盘 1 厘米之后。具有正值的脊柱被认为是矢状面失衡。2)腰椎前凸角 (lumbar lordosis,LL):L1 椎体上终板与 S1 上终板夹角角度。(见图 4、5)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87.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乔军;邱勇;朱锋;Themistocles Protopsaltis;朱泽章;徐磊磊;刘臻;钱邦平;;T1骨盆角与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以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4年08期

2 杜金;宋凯;施新革;郑国权;崔赓;张永刚;王岩;;退行性脊柱侧弯长短节段固定差异对脊柱三维失衡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3年07期

3 贾连顺,蔡卫华;退变性腰椎侧凸现代概念及治疗策略[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5年06期

4 王岩,张雪松,张永刚,刘郑生,肖嵩华,刘保卫;退行性腰椎侧凸性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特点[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26608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6608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2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