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解剖以及重建手术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5 01:08
【摘要】:一、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解剖及临床意义目的:对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的大体分束、行走方向以及附着处的解剖形态学特点进行观察研究,对其长度、宽度、厚度以及在不同关节位置的受力情况进行测量,从而为临床上单束和双束重建ACL提供更详细的解剖和力学依据。方法:观察28例成人膝关节标本,冷冻保存标本14例、经福尔马林浸泡的标本14例(由湘雅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标本均来自不同的尸体标本,股骨端及胫腓骨端各保留10cm长的残端,剔除膝关节周围的皮肤、肌肉、关节囊及髌骨,保留内、外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及内、外侧半月板,剔除前交叉韧带表面的滑膜组织,使前交叉韧带及其附着处清晰可见。用游标卡尺测量韧带前内侧部、后外侧部的长度,中央部的宽度和厚度,被动屈伸膝关节,测量屈伸过程中前交叉韧带纤维的张力变化,了解不同关节位置时这些测值的变化及韧带的张力;自前交叉韧带中上段开始,沿纤维束走行向上、下分开,止于股骨、胫骨附着处,将其分为前内束(anteromedial bundle,AMB)和后外束(posterolateral bundle,PLB),AMB和PLB分别从胫骨和股骨附着处切断,同时描记附着处的轮廓。用手术显微镜、组织切片和Micro CT扫描了解韧带及其附着部骨组织的结构。测量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处理,各个测量值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大体观察发现前交叉韧带位于股骨外髁内侧面的中1/3与胫骨髁间隆突前内侧之间,纤维由后外上斜向前内下,相互交织,没有明确的纤维束,只能人为地分为AMB和PLB两个功能束。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处位于内侧髁间棘的前外侧,其后缘不超过髁间脊的最高点处;AMB位于前内侧,PLB位于后外侧;胫骨附着处的形状不规则,可分为倒三角形、椭圆形及四边形三种。前交叉韧带股骨附着处位于股骨外侧髁内侧面的后部,其边缘靠近远端和后侧的软骨边缘;AMB位于前内侧,PLB位于后外侧;股骨附着处的形状以椭圆形为主。附着部纤维以一定的角度和方向象吸盘一样与股骨和胫骨的骨面紧密相连。在膝关节伸直位时,前交叉韧带纤维在矢状轴上基本平行,呈扁带状;随着屈膝角度的增大,前交叉韧带股骨附着处的远后侧纤维束逐渐松弛,并向前转动,同时近前侧纤维束稍有松弛;当屈膝到90°时,股骨附着处的远后侧纤维束开始转到韧带的前下方,相应的纤维束开始紧张;在屈膝超过90°至130°,前交叉韧带股骨附着处的远后侧纤维束完全位于韧带的前方,所有韧带纤维均紧张。在屈伸运动中,从侧面可以看到ACL沿矢状面发生旋转,始终能见到两个不同的功能束,在大约屈膝60°时,中上段两个功能束分束最明显。膝关节屈曲运动,韧带前内侧部张力逐渐增加、后外侧部张力逐渐减少,两者交替紧张,韧带长度不变。显微镜和组织观察支持上述结果,Micro CT扫描显示韧带附着部骨密度低,说明通常情况下韧带承受应力不大。韧带测值:前内侧部长32.06~38.68 mm,后外侧部长15.01~20.27 mm,中央部宽7.48~12.05mm,厚5.66~9.56mm。结论:前交叉韧带位于股骨外髁内侧面与胫骨髁间隆突之间,两端吸附于骨面,纤维由后外上斜向前内下,相互交织。根据前交叉韧带内不同纤维束在膝关节屈伸运动中的张力变化,可将其分为前内束和后外束,而且功能分束的观点己被广泛接受。屈伸膝关节时韧带前内侧部和后外部纤维交替紧张,长度不变,保持韧带恒定的整体张力。前交叉韧带的测量值可作为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参考。国人前交叉韧带测量值较国外文献报道短小。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了解正常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特性,比较单束和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冷冻保存的膝关节标本21例,标本均来自不同的尸体标本,股骨端及胫腓骨端各保留20cm长的残端,剔除膝关节周围的皮肤、肌肉、关节囊及髌骨,保留内、外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及内、外侧半月板。将修整后的标本固定于可调式的夹具上,再将夹具固定于生物力学机。应用INSTRON 8032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对膝关节标本前交叉韧带进行生物力学性能测试,以100mm力矩固定股骨和胫骨,在胫骨上端施加5N/秒由后向前的推应力至100N,分别测试膝关节0°、30°、60°、90°和120°位的胫骨前移(负荷位移)和前交叉韧带应变(负荷应变)。将实验标本分组,每组7例,分别测试前交叉韧带正常、切断及单隧道单束、单隧道双束和双隧道双束重建后的负荷位移和负荷应变。结果:当加载应力为50N时,伸膝0°位的胫骨前移:正常前交叉韧带2.37±0.69mm,韧带断裂后6.14±0.59mm,单束重建后2.69±0.28mm,,单通道双束重建后2.49±0.39mm,双通道双束重建后2.41±0.50 mm。韧带断裂后胫骨前移明显大于其他四种情况,P值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四种情况之间比较,胫骨前移差距不大,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屈膝30°~120°位,五种情况的胫骨负荷位移与0°位类似。从加载角度看,胫骨前移以屈膝30°最大。加载100N时胫骨前移情况与加载50 N时大致相同,组问比较的结果也一致,只是位移值大于50 N时。前交叉韧带的主要作用是约束胫骨的负荷前移,韧带断裂后胫骨的负荷前移明显加大,单隧道单束、单隧道双束和双隧道双束重建后,胫骨的负荷位移较韧带断裂后均明显减少,向正常时回归;比较分析韧带的负荷应变,双束重建后的负荷位移和负荷应变更接近正常,即更符合正常前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特性。结论:前交叉韧带的主要生物力学功能是约束胫骨相对于股骨的过度前移,损伤后胫骨负荷前移明显加大,导致膝关节失稳,应考虑手术修复。单隧道单束、单隧道双束和双隧道双束重建都能恢复前交叉韧带对胫骨前移的约束。结合韧带的负荷应变,从功能解剖和生物力学角度看,以双隧道双束重建较为接近正常,但差异不显著。单隧道单束重建也能很好地恢复前交叉韧带功能,且从重建方式来比较,更为简单,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更为广泛。三、关节镜下乆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乆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42例行关节镜下乆绳肌腱修复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经关节镜检查确定损伤部位、程度,对合并病损行镜下处理。经膝前小切口取18~24cm乆绳肌腱并作修整,对折后成四股。在关节镜监视下,将胫骨定位器置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中心或外侧半月板前角切线位,依定位器制作胫骨和股骨隧道,股骨隧道内口在股骨外髁内侧面,右膝11点,左膝1点位,距后壁7mm,引入重建韧带,屈膝30°观察韧带的位置和张力正常,分别用Endobutton和生物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肌腱,重建ACL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术后即在膝关节支具的辅助下进行功能锻炼,半年不从事剧烈运动。结果:42例均得到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9个月。术后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8~10周膝关节屈伸功能恢复正常。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阳性者2例,可疑阳性者6例,余患者均为阴性。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患者术前评分为28~7l(40.57±10.68)分,随访时评分为65~100(86.43±9.33)分(t=24.09,P0.001)。以评分90分~100分为优,80分~89分为良,70分~79分为一般,小于70分为差来评价,优14例,良19例,一般5例,差4例。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便捷、术中重建韧带定位准确、并发症少、患者康复快,还可同时对关节内其他合并症进行诊断及治疗等优点。采用Endobutton和生物可吸收挤压螺钉固定乆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能很好地稳定膝关节,恢复前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性能,临床效果好。
【图文】:

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解剖以及重建手术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


显露ACL

前交叉韧带


伸膝位观察ACL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8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Prodromos C;;前交叉韧带——重建和基础科学(精装)[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7年02期

2 李勇;黄永辉;赵镒汶;孙焱;左华;;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的生物力学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52期

3 张三英;魏艳林;陈淑杰;张青春;白小花;耿美景;;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后的护理[J];航空航天医药;2010年12期

4 李震;王迎春;纪斌平;;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术与单束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年S2期

5 李波 ,张福秋 ,吴宏宇;髌韧带中1/3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康复[J];中医正骨;2003年07期

6 王鸿;髌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治疗分析(附26例报告)[J];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2001年04期

7 ;筋腱、韧带、滑囊疾病及损伤[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9年12期

8 李瑞锡,吴德英,李茂章,陈穗文,王爱莲;前交叉韧带的方位角及其功能意义[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7年02期

9 翁盛隆;;切除前交叉韧带引起的膝关节的内外翻松驰[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8年01期

10 姚作宾,任国良,陈明法;前交叉韧带的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刘华;凌晶;章云峰;何志勇;章军辉;狄正林;冯建翔;;前交叉韧带部分重建早期临床疗效观察[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宋阳;余璨;赵润泽;陈培新;杨力;;力生长因子在前交叉韧带力学损伤修复中的作用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三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5年

3 许树柴;刘洪亮;黄泽鑫;;未成年人前交叉韧带体部完全断裂的修复方法[A];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暨骨伤科分会换届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4 周敬滨;;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与等长点重建术后步态运动学对比研究[A];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15年

5 刘彩龙;;前交叉韧带股骨端损伤的特征和临床疗效[A];2014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6 李杰;程飚;;单隧道双束重建和单束重建[A];第二十四届中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7年

7 陈益果;丁晶;徐永清;杨军;欧阳云飞;;同种异体骨—前交叉韧带—骨与自体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动物实验研究[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林默涵;方迪培;容树恒;陈启明;;对双束前交叉韧带修复手术后回复多余的胫骨转动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张大刚;肖国庆;李棋;李箭;;比较保留与不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移植物愈合质量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A];2009年中国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学术大会摘要[C];2009年

10 傅宏;马海涛;毕大卫;刘道君;胡钢锋;翟利锋;朱元;;经损伤韧带包膜内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损伤[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南昌大学第四医院 孙贵才 (副教授);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N];家庭医生报;2008年

2 山东临沂 赵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的几点注意[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3 汤河子;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骨科 白伦浩;关节镜下用标尺 韧带重建更精准[N];健康报;2014年

5 王宁 常健强;运动损伤后的有效处理方法[N];战士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明军;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解剖以及重建手术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2 王新民;不同移植材料联合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组织形态学、生物力学实验研究及相关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

3 肖文峰;前交叉韧带分束及其断裂对外侧胫骨平台影响的力学和组织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4 POURSADEGHI HOSSEIN;前交叉韧带与半月板损伤的MRI与关节镜对照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陈岗;生长因子基因活化基质材料在促进自体韧带移植愈合中的体内外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6 谢静;损伤的前交叉韧带和内侧副韧带中的赖氨酰氧化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7 黄跃平;前交叉韧带分束及其断裂对股骨内髁影响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陈竞青;骨桥蛋白和地塞米松对前交叉韧带重建的干预作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9 代灿;基于胫骨止点纤维软骨空间构型的前交叉韧带功能束划分及力学分析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10 何川;前交叉韧带虚拟重建系统的应用及术后膝关节内结构的三维有限元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衍高;早期应用腓骨长肌腱和乆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对比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2 王金枝;MRI观察前交叉韧带撕裂重建术是否减缓膝关节软骨损伤[D];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

3 马技;关节镜下一期治疗前交叉韧带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的疗效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8年

4 陈粲一;引流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康复影响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年

5 牛光明;ACL重建术后动态姿势稳定性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8年

6 王彬;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后康复探讨[D];吉林大学;2018年

7 徐步靖;钛缆与高强度缝线治疗前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比较[D];苏州大学;2018年

8 熊文文;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首次MRI在疗效评估的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8年

9 乐辉辉;编织状蚕丝—胶原海绵支架复合韧带干/祖细胞片促前交叉韧带修复重建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10 许宏涛;内侧副韧带损伤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治疗选择[D];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972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6972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e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