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优化侧脑室穿刺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发布时间:2020-07-01 15:18
【摘要】:目的:脑脊液外引流是神经外科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特指将脑室或腰大池内的脑脊液向体外持续引流。其中脑室穿刺外引流更常用,通过排出脑脊液可以缓解脑疝时增高的颅内压,可以引流血性脑脊液清除脑室内血肿,排出颅内炎性脑脊液治疗颅内感染,并且是向颅内注射药物的通道以及实现监测颅内压的手段,具有监护、抢救和治疗颅内多种疾病的重要价值。其中,侧脑室额角穿刺为神经外科临床中常用的诊疗技术,是神经外科医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1]),其定位与操作方法已为神经外科医生所熟知。但是目前穿刺失败仍时有遇到,而且常发生于脑室受压变形时。侧脑室穿刺失败的关键原因是穿刺者未能找到穿刺的最佳方向。原因可能在于头颅CT扫描的常规定位方法不能正确反应脑室额角穿刺的平面。更常见的原因是颅内疾病如脑室出血等导致原本正常的脑室形态和位置变化。本课题的目的是:重构头CT扫描所得影像来准确定位侧脑室额角并获得精确穿刺侧脑室额角所需参数;根据参数设计侧脑室穿刺辅助工具;小样本临床实践验证新参数和辅助工具指导下的侧脑室穿刺效果。方法:(1)选取门诊体检行颅脑CT检查正常者,收集头颅CT影像资料,计算机三维重建侧脑室额角穿刺平面并测量侧脑室额角相关参数;重建双侧外耳道连线与冠状缝前2.0 cm三点所形成的平面,测量得到在此平面上穿刺侧脑室的相关参数。(2)回顾性地收集脑室出血及继发脑积水行脑室额角穿刺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重建侧脑室额角穿刺平面即冠状缝前2.0cm与双侧外耳道所形成的平面,将立体的穿刺过程简化为在二维平面上进行,在脑室额角穿刺平面上选取中线偏开2.5cm做为标准穿刺点,并提出此标准穿刺点与同侧侧脑室额角任意一点连线与标准穿刺点所在矢状面夹角为偏开角的概念,经此标准穿刺点并在穿刺点所在矢状面内(即0角度)穿刺为平行穿刺;经此标准穿刺点并与穿刺点所在矢状面呈一定角度(但未超过最大偏开角)穿刺为偏向穿刺。分别以平行穿刺和偏向穿刺模拟穿刺过程,评判偏向穿刺的成功率;(3)依据侧脑室穿刺参数和上述模拟穿刺过程研制一种简易脑室额角穿刺的辅助工具;(4)前瞻性应用辅助工具辅助侧脑室额角穿刺,穿刺前先行重建侧脑室额角穿刺平面,并在此平面上计算穿刺深度及角度,佩戴穿刺辅助工具后依照穿刺深度及角度施行脑室额角穿刺并与无辅助措施协助情况下完成的操作对比,寻找二组穿刺成功率的差异。结果:1.成功重建了重建正常成人侧脑室额角穿刺平面,即双侧外耳道与冠状缝前2.0cm所形成,在此层面上正常成人的单侧侧脑室宽度最小7 mm,最大27mm,平均(15.68±3.66)mm,其95%置信区间为15.21~16.15 mm。不同年龄段的侧脑室宽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呈随年龄增长而增大趋势。2.提出了偏开角的概念,即标准穿刺点与脑室额角内任一点的连线和经穿刺点矢状面形成的交角。模拟穿刺最大偏开角度平均为17.67°±1.69°,且不同年龄组间最大偏开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穿刺最小偏开角度平均为6.07°±3.66°,且不同年龄组间最小偏开角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呈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小趋势。3.在回顾性的脑室出血及继发脑积水需行脑室额角穿刺患者影像学基础上重建侧脑室额角穿刺平面,利用平行穿刺法和偏向穿刺法在此平面上模拟穿刺过程,偏向穿刺法成功率高于平行穿刺法成功率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依据以上参数设计的简易脑室穿刺辅助工具获得了国家级发明专利证书。5.在前瞻性研究中使用脑室穿刺辅助工具行脑室额角穿刺时,实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对照组为87.8%,实验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失误率为0%,对照组为8.9%,实验组的失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文获得了正常成人侧脑室额角穿刺平面的相关参数,并揭示正常成人侧脑室额角宽度随年龄不同而有差异;初步确定了侧脑室额角宽度与年龄的关系;2.提出了偏开角的概念,初步确定最大偏开角和最小偏开角与年龄的关系;并在偏开角概念上提出了平行穿刺法和偏向穿刺法的概念。在回顾性资料中模拟验证了偏向穿刺法的优势;3.侧脑室额角穿刺的简易辅助工具经临床初步应用证实可以提高侧脑室穿刺成功率,已经获得国家专利。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51.1
【图文】:

平面图,脑室穿刺,平面


④有明确家族遗传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本研究通过了天津医科大理委员会的审核。实验设备:飞利浦 Brilliance 64 通道螺旋 CT。实验方法:每个受试者仰卧位,头放在中立位置,下颏无旋转,扫德基线。扫描方向:从下到上;包括完整头颅。扫描参数如下:采kV,电流 480m A,0.4s/圈,螺距 0.516,层厚 0.625mm。采集数ntelliSpace Portal 星云三维影像数据中心,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建,重建侧脑室额角穿刺冠状位平面,即重建冠状缝前 2.0 cm 与双线的冠状位平面(图 1.1、1.2):

平面图,脑室,侧脑室,平面


脑室额角穿刺的冠状位平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庆章;李显伟;丁平;高龙;;侧脑室额角穿刺方式探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6年02期

2 朱庆宝;任祖东;李明;戴荣权;;自制侧脑室额角穿刺装置在临床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5年22期

3 陈勇军;佘晓春;何建军;王震;孙榕呈;;侧脑室额角穿刺的技术改进及临床应用[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3年06期

4 刘宇清;黄绳跃;何炳蔚;吕翱;沈恒华;陈明武;洪文瑶;;基于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的改良侧脑室额角穿刺术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7年01期

5 卢家璋;包陆君;谢才兰;陈均昌;刘海生;;红外线水平定位仪引导在侧脑室额角穿刺术中的应用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年12期

6 李炜;江荣才;李鑫;张杰;张志刚;刘振杰;李乐;曹玉萍;;侧脑室额角穿刺平面相关参数测量的初步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6年07期

7 奚少东;周勤伟;陈俊杰;董军;;侧脑室额角穿刺角度的公式推导及验证[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5年11期

8 冷晓丽;郑小强;庄进学;宋朝理;陈友玲;石陈燕;李霖;;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侧脑室额角穿刺引流护理[J];西南国防医药;2013年12期

9 王强;侧脑室额角穿刺方向的探讨[J];医师进修杂志;2005年22期

10 杨宏静;马丽华;蒲东升;;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生理学机制角度分析观察结果[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炜;优化侧脑室穿刺术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D];天津医科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东;动脉瘤术中经皮层侧脑室额角穿刺点的回顾性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9年

2 李斌;计算机辅助激光框架引导侧脑室额角穿刺[D];大连医科大学;2018年

3 赵茂雪;脑室体外引流术穿刺精确度的探讨[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36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736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e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