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1 14:59
【摘要】:目的借助数显游标卡尺对实施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的求美者术后各部位各时期的改善情况作定量测量,分析锯齿状缝线的布线方案、埋线部位、求美者年龄等因素对面部提升效果的影响。方法1收集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行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以下简称线雕)的求美者62例,其中有效病例为56例,平均年龄42.43±6.5岁,依据锯齿状缝线布线方案的差异分成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和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根据提升部位的差异将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和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分别分成上面部提升组、中面部提升组、下面部提升组;根据年龄的差异将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和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分别分成年龄≤42岁组和年龄42岁组。2分别于手术进行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左右为求美者拍摄照片、对求美者上面部、中面部、下面部的代表区域进行测量以及要求求美者对手术效果进行评分。术后各时期面部提升值等于术后测量值与术前测量值之差。3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分组中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所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LSD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和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组内面部提升效果评价,P值均小于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与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术后求美者满意情况比较统计结果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中求美者年龄≤42岁组组间比较P值大于0.05,表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中年龄42岁组、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中求美者年龄≤42岁组和年龄42岁组术前与术后各时期面部测量值相比较P值均小于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中不同年龄组组内比较P值均小于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不同部位组内比较,其中上面部、下面部术后各时期与术前比较结果P值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面部术后各时期与术前比较结果P值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中求美者上面部、下面部提升值比较P值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术后相同时期求美者上面部、下面部提升值比较,术后一个月时P值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三个月和术后六个月时P值均小于0.05,差异就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面部提升值高于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2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和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中年龄42岁组面部提升值高于年龄≤42岁组。3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术和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中下面部提升效果最好,上面部次之,中面部提升效果不明显。4相应时间段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求美者满意度高于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5无论哪种布线方案在术后六个月内对面部提升均有显著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22
【图文】:

测量方法,满意度,埋线,鼻唇沟


1 上、中、下面部提升距离测量方iddle and lower elevation lifting distanc满意度评分:求美者满意情况按者非常满意,并将此定义为显效义为有效;评分在30~59 分之间分在30分以下表示求美者不满意果中显效和有效定义为满意,效效)/ 有效病例数。求美者满意度否得到提升,鱼尾纹、鼻唇沟、是否呈现自然对称外观,埋线部染等。

提拉,双线,同向,线位


前方的发髻缘向上 1cm 为第一个入线位,向上 2cm 为第二个入线位,向上 3c第三个入线位,向上 4cm 为第四个入线位,向上 7cm 为第五个入线位,向上为第六个入线位,耳下基点为第七个入线位;止线位位于过鼻翼点与鼻唇沟做的直线上,距离鼻翼点约 1.5cm(对应第三个入线位),过口角点与鼻唇沟做的直线上,距离口角点约 2cm(对应第一个入线位)以及二者连线的中点(对二个入线位),下颌缘中点为第四个入线位的止线位,眉尾为第五个入线位的位,眉弓为第六个入线位的止线位,鼻唇沟延长线与下颌缘交点为第七个入线止线位,除五、六入线位植入一条锯齿状缝线外,其余入线位均植入两条锯齿线。(2)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见图 3):设计同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区除五、六外每个入线位植入一根锯齿状缝线,止线位植入一根锯齿状缝线,两齿状缝线的行线位相同,植入方向相反。五、六止线位分别植入一条锯齿状缝入线位不再植入锯齿状缝线。

提拉,双线


前方的发髻缘向上 1cm 为第一个入线位,向上 2cm 为第二个入线位,向上 3c第三个入线位,向上 4cm 为第四个入线位,向上 7cm 为第五个入线位,向上为第六个入线位,耳下基点为第七个入线位;止线位位于过鼻翼点与鼻唇沟做的直线上,距离鼻翼点约 1.5cm(对应第三个入线位),过口角点与鼻唇沟做的直线上,距离口角点约 2cm(对应第一个入线位)以及二者连线的中点(对二个入线位),下颌缘中点为第四个入线位的止线位,眉尾为第五个入线位的位,眉弓为第六个入线位的止线位,鼻唇沟延长线与下颌缘交点为第七个入线止线位,除五、六入线位植入一条锯齿状缝线外,其余入线位均植入两条锯齿线。(2)双线反向提拉线雕组(见图 3):设计同双线同向提拉线雕组,区除五、六外每个入线位植入一根锯齿状缝线,止线位植入一根锯齿状缝线,两齿状缝线的行线位相同,植入方向相反。五、六止线位分别植入一条锯齿状缝入线位不再植入锯齿状缝线。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涛;宋建星;刘杨;;面部埋线提升术后并发症一例[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6年06期

2 张叶;王樝;;聚对二氧环已酮线体内埋置降解情况的初步探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6年02期

3 刘小鹏;吴然;冯志丹;;锯齿状可吸收线中下面部提升术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5年23期

4 郭云莉;;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J];中国医疗美容;2015年01期

5 吴艳;;面部老化的分级和定量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14年02期

6 吕金陵;黎冻;罗文婷;王晓娟;马娟;西会会;;生物膜线性材料面部提升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3年11期

7 唐梦遥;程丽英;张余光;;常用的两种面部测量方法在眉眼部测量中的比较研究[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2年01期

8 杨科珂;王玉忠;;一种新型可循环利用的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PPDO[J];中国材料进展;2011年08期

9 林彤;周展超;龚向东;;两种方法对女性面部皮肤光老化的评价比较[J];中国美容医学;2009年11期

10 白威;陈栋梁;李庆;张志萍;熊左春;陈和春;熊成东;;高分子量聚对二氧环己酮体外降解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梁茜;“薇拉美软组织提拉带联合PDO锯齿线悬吊法”在轻中度面中、下部面部提升治疗的应用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2 廖孟南;一种改良的可吸收锯齿线面部提升的临床疗效评价[D];浙江大学;2016年

3 成佳;面部除皱术17例临床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4 杜利利;中国汉族人体头面测量及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许鹏翔;皮肤评价系统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64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764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a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