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装置的研制及基础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1 23:49
   1目的: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种适用于腰椎微创内窥镜技术的椎间融合装置,可单独应用不需要附加后路螺钉内固定系统亦可达到术后即刻稳定作用。通过对腰椎椎间隙解剖参数进行测量,尤其是终板的形态测量,为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装置的设计提供准确的解剖学参数。提出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装置的初步设想,采用ABAQUS/Standard模块建立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内固定有限元模型,模拟分析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术后腰椎日常生理活动下的应力分布情况,并通过与箱形PEEK(poly-ether-ether-ketone)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模型进行分析比较评估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优化并指导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装置的改进,同时也为进一步体内外研究提供参考。根据腰椎间隙解剖学测量结果和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结合椎间融合器的设计理念,设计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装置。本实验选取小牛腰椎为测试生物力学实验标本,利用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装置进行体外模拟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内固定手术,并通过与目前临床常用的箱形PEEK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进行对比,检验该装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方法:2.1检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门诊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中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影像资料,对腰椎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资料。共有67例病例入选,其中27名男性和40名女性,平均年龄37岁(20岁-50岁),利用Mimics 10.0软件为测量工具。腰椎被分为上腰椎(L1上终板到L3上终板)和下腰椎(L3下终板到S1上终板),测量指标包括腰椎终板表面参数(终板矢状径(Sagittal Diameter of endplate,SD)、终板横径(Transverse Diameter of endplate,TD)和终板深度(Endplate Depth,EPD))和椎间隙解剖参数(椎间盘高度(Intervertebral Height,IH)和椎间楔形角度(Intervertebral Wedge Angle,IWA))2.2选取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腰椎CT扫描,利用Mimics 10.01将CT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生成L3-4节段椎体模型,再以STL格式导入正向工程软件3-Matic中进行模型后处理,生成L3-4节段实体模型并导入Abaqus软件中,经过经过赋予材料属性、装配、分析布设定、定义接触面、定义载荷及边界条件、划分网格建立L3-4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施加800N垂直压力、7.5Nm扭矩模拟腰椎日常生理活动,计算L3-4节段刚度,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以完整L3-4模型为基础,模拟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内固定模型(PMMA组)和盒形PEEK融合器内固定模型(PEEK组),其中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内固定模型组分为2.5mmPMMA组和5mmPMMA组。L3椎体上表面施加400N垂直,加载7.5Nm的扭矩模拟前屈、后伸、侧弯、旋转运动。通过计算L3-4节段的应变及应力分布情况,验证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装置的有效性。2.3基于腰椎椎间解剖学测量结果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设计并制作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装置。2.4选取20具小牛腰椎为实验标本,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样本:(1)正常组(完整标本,NC组);(2)开窗髓核摘除组(DC组);(3)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骨水泥内固定组(PMMA组);(4)箱形PEEK椎间融合内固定组(PEEK组)。采用7.5Nm扭矩模拟前屈、后伸、侧弯、扭转运动,计算不同工况下椎间活动度、节段刚度和中性区刚度。3结果:3.1由L1到S1,腰椎终板表面呈凹形,同一椎体上终板EPD小于下终板,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1除外(P0.05)。上终板EPD值最小值位于S1上终板(0.57±0.42mm),最大值位于L3上终板(1.72±0.68mm),下终板EPD值最小值位于L1下终板(1.47±0.46mm),最大值位于L4下终板(2.33±0.71mm)。由L1上终板至S1上终板,各终板TD大于终板SD,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L1-2到L5-S1,各节段AIH显著大于PIH(P0.01),AIH由L1-2(7.55±1.34mm)增加到L5-S1(12.06±2.34mm);PIH从L1-2(5.43±1.13mm)降低到L4-5(7.70±1.19mm),小幅下降至L5-S1(6.71±1.29mm)。IWA由L1-2(2.52±2.13°)到L5-S1(12.60±4.55°)呈逐渐增加趋势,上腰椎IWA(L1-2和L2-3)明显大于下腰椎(L3-4至L5-S1)(P0.01)。3.2各种工况下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内固定组、盒形PEEK椎间融合器组的L3-4节段形变量均较正常组模型减少,后伸运动除外。与骨水泥环组相比,PEEK融合器组应力集中更加明显,直立位最大应力为27.99Mpa、前屈位最大应力为107.40Mpa。2.5mm骨水泥环组与5mm骨水泥环组相比,在前屈、后伸、侧弯、扭转活动中承担更多的应力。3.3新型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装置设计成功并制造出产品。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装置的手术器械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可撑开的球囊扩张导管、骨水泥填充网袋和匹配的微创手术器械。3.4与完整组相比,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内固定组与箱形PEEK融合器内固定组都明显降低了手术节段的角位移变化,但只有侧弯运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完整组相比,PMMA组明显降低了手术节段各个方向的活动度,在7.5Nm扭矩下,前屈活动度减少了85.7%,后伸58.3%,侧弯75.0%,扭转39.3%。相比之下,PEEK组在后伸和扭转运动中与完整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MMA组中性区刚度在各个方向活动下都高于PEEK组。4结论:4.1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装置是一种可行、有效的微创椎间融合手术器械,可作为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的一种选择。4.2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装置设计符合腰椎解剖结构特点,基于“牵张-压缩”原则,通过8mm内窥镜工作通道建立骨水泥环形支撑结构和中央植骨区域,符合腰椎生物力学特点。4.3与箱形PEEK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模型相比,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装置可有效提高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尤其后伸和扭转运动。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687.3
【部分图文】:

横断面图,终板,表面标记,断层图像


部分 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装置的研制及基础间盘前高度(anterior vertebral height,AIH)(相同椎间隙,相邻终板表面标记点 1 之间的间盘后高度(posterior vertebral height,PIH()相同椎间隙,相邻终板表面标记点 5 之间的距5、 椎间楔形角度(Intervertebral Wedge Angle, IWA):正中矢状位上,椎间隙上下终板角。

断层图像,椎间盘,参考标记,终板


间盘后高度(posterior vertebral height,PIH()相同椎间隙,相邻终板表面标记点 5 之间的距5、 椎间楔形角度(Intervertebral Wedge Angle, IWA):正中矢状位上,椎间隙上下终板角。 通过 Mimics 软件将 L1-S1 节段三维重建,并将断层图像显示在重建的 3 个直角坐标系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断面

横断面图,腰椎,终板,矢状面


(A) (B)图 4 腰椎各节段最大终板深度:A 矢状面,B 横断面2 椎间盘测量参数:表 2 总结了腰椎 IH 和 IWA 的平均值±标准差。由 L1-2 到 L5-S1,各节段 AIH 显著大于 PIH(P<0.01),AIH 由 L1-2(7.55±1.34mm)逐渐增加至 L5-S1(12.06±2.34mm),PIH 由 L1-2(5.4±1.13mm)逐渐增加至 L4-5(7.70±1.19mm),小幅下降至 L5-S1(6.71±1.29mm)。由 L1-2 到L5-S1,各节段 IH 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L4-5 与 L5-S1 之间差异较小。IWA 由 L1-2(2.5±2.13°)逐渐增加到 L5-S1(12.60±4.55°),上腰椎椎间楔形角(L1-2 和 L2-3)明显大于下腰椎(L3-4 至 L5-S1)(P<0.01)。表 2 腰椎椎间隙测量结果(x sd)椎间盘前高度 (mm) 椎间盘后高度(mm) 椎间楔形角度 (°)L1-L2 7.55 ±1.34 5.43 ±1.13 2.52 ±2.13L2-L3 8.75 ±1.58 6.62 ±1.31 4.71 ±2.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冰;陈艺敏;;手法配合腰椎功能操治疗腰肌劳损48例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2 季红玲;;康复护理对椎间盘摘除术后腰椎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年12期

3 吴俊;毛伟欢;吕一;;腰椎静脉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α水平与椎管狭窄程度及腰椎功能的关系[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8年13期

4 许菁;;胸腰椎跳跃型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年35期

5 倪溢华;;腰椎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电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年01期

6 任国升;于建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年19期

7 石鹏;;腰椎骨关节病中医药治疗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年11期

8 贾海升;刘英杰;谭鹏;罗明;张志勇;;调脊针配合中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年22期

9 潘锦贤;王利民;;社区干预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及预防复发的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年07期

10 崔凯;曹玉强;邰鹏越;马万里;王鹏;;补肾健骨汤对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术后愈合及腰椎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8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遵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肌训练对腰椎功能及预防复发中的作用[A];第三届全国脊髓损伤治疗与康复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曲建平;林长缨;;运动治疗对下腰痛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软组织疼痛学术会议暨首届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软组织疼痛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高晓平;刘彤;韩瑞;孙宗雷;;腰腹肌肌力训练在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复发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吕雪丰;白晓杰;于迎新;张世刚;曹璧莹;赵建民;;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联合臭氧及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及对患者疼痛状态的动态评估[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7年

5 张世刚;吕雪丰;于迎新;赵建民;;经皮椎间盘镜及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对照研究[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7年

6 王荣国;林新晓;饶景飞;章永东;刘飞;王自勤;郭长青;林彩霞;薛卫国;;针刀“有限”减压法对腰骶部CCS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7 吴爱悯;王文海;金海明;王向阳;倪文飞;林焱;黄其杉;徐华梓;池永龙;;一种非线性腰椎功能节段单元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其在经椎弓根经椎间盘斜向腰椎螺钉内固定生物力学分析的研究[A];2016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旭东;腰椎微创椎间填充融合装置的研制及基础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2 陆声;腰椎前路微创手术及椎体成形术的相关应用解剖、生物力学及临床应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群立;Quadrant通道系统下治疗胸腰椎非特异性慢性椎间盘感染的临床研究[D];甘肃中医药大学;2018年

2 赵永辉;腰椎皮质骨螺钉置钉通道的数字化研究及临床应用[D];昆明医科大学;2018年

3 董洪伟;补阳还五汤加减预防腰椎术后下肢静血栓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8年

4 李涛;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术对腰椎动态的影响及预后分析[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8年

5 钟益梁;核心肌群稳定训练对腰椎术后综合征患者康复的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7年

6 周芳;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腰椎功能特性的定量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7年

7 乔林;腰椎退变性疾病单节段TLIF术后腰椎功能曲线的变化特点分析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7年

8 黄海;推拿手法结合热疗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刘骥才;圆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6年

10 穆小平;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术流程优化对出血量及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17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8173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6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