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量子点周围神经示踪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2 14:45
目的:周围神经损伤一直以来都是手足显微外科领域治疗的常见病和疑难病。早期准确诊断和及时评估修复效果是提升周围神经损伤临床治疗水平的关键,目前纳米荧光粒子是早期神经示踪的理想材料,但是常用的荧光粒子发射光颜色单一且波长接近紫外光区,此波长区间生物组织自发荧光较强,观察时的对比效果不够明显。量子点具有量子尺寸效应,可以通过改变其尺寸大小从而调节其发射光谱,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且表面修饰后可以通过不同连接反应与功能蛋白质结合。所以将其作为荧光标记物,利用与神经元特异性结合的霍乱毒素B亚基作为配体解决神经特异性,通过EDC反应合成新型的神经示踪剂。方法:室温下将一定浓度的CTB和QD按比例混合,加入EDC促进反应,过滤后放入离心超滤管离心提纯,最终合成CTB-QD。分别测量CTB,QD,CTB-QD的荧光光谱,吸收光谱,Zeta电势,透射电镜观察CTB-QD。将CTB-QD加入准备好的PC12细胞,分别培养1、2、4、8个小时后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加入DAPI核荧光染料进行双染。在成年大鼠的坐骨神经近端注射一定量的CTB-QD,术后1周将大鼠处死后灌洗,4%多聚甲醛固定,将注射点节段的坐骨神经、L4背根神经节、L4节段脊髓取材,冰冻切片后直接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CTB与CTB-QD的PL光谱和吸收光谱明显不一样,QD与CTB-QD二者发射光峰位之间存在细小的差别,离心液PL光谱显示未有CTB-QD渗漏,离心分离得比较完全。CTB电势均值为+7.1m V,CTB-QD电势均值为-37.8m V,CTB与CTB-QD的Zeta电势有明显的改变。电镜下CTB-QD最大粒径为9.07nm,最小粒径5.74nm,平均粒径7.16nm,大多数样本大小分布于7-7.5nm之间,占总数的27%,与QD的直径差别不大。CTB-QD在1小时即少量进入PC细胞内,2小时细胞中CTB-QD部分分布,4小时后进入细胞内的量趋近饱和,亮度逐渐稳定、清晰,8小时与4小时细胞成像图没有明显区别。CTB-QD特异性结合于细胞膜,未进入细胞核。大鼠术后1周仍可在坐骨神经注射点处显示CTB-QD,在L4节段背根神经节处、L4节段脊髓前角处均可显示CTB-QD。结论:CTB与CTB-QD的光谱改变、电势改变说明了CTB与QD结合成功,CTB-QD仍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质,参与神经轴突内的轴浆运输。结合物能够与神经元胞体上的GM1结合位点特异性结合,4小时后可进行清晰的细胞成像。术后1周可在注射点节段坐骨神经、相应节段背根神经节、脊髓前角处发现结合物,与解剖通路一致。由此证明CTB-QD可用于周围神经逆行神经示踪,且合成方便,观察方法简便、直观,对于观测周围神经修复效果与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也为提高临床上周围神经损伤的总体诊疗效果奠定了实验基础。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688
【部分图文】:
CTB的PL光谱
A)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60倍镜
与DAPI共染
本文编号:2817764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688
【部分图文】:
CTB的PL光谱
A)1小时,2小时4小时,8小时,60倍镜
与DAPI共染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崔丽英,汤晓芙;肌电图的临床应用进展[J];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2004年03期
2 顾玉东;提高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治水平[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年01期
本文编号:28177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81776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