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ECD与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4 06:42
目的:对比研究后路经皮全内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osterior percutaneous full-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PECD)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月-2016年9月4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病例资料,其中行PPECD术22例;行ACDF术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变节段、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生理曲度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行VAS及NDI评分。随访获得完整影像学资料24例,其中PPECD组13例,ACDF组11例。对PPECD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行椎间隙高度测量评估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对PPECD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手术节段矢状面相对角度与相对位移进行测量,评估其稳定性。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生理曲度测量,评价两种术式颈椎生理曲度变化。采用颈椎X线Kellgren退变分级标准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手术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进行评价。根据Odom’s分级评定评定法,比较两组的优良率。结果:与ACDF组比较,PPECD组术中出血少、切口小、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段短、住院费低、手术时间及透视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ECD组术后2小时、1周、1月、3月颈部VAS评分均较ACDF组改善(P0.05)。PPECD组术后2小时、1周上肢VAS评分均较ACDF组改善(P0.05)。PPECD组术后1周、1月NDI评分较ACDF改善(P0.05)。PPEC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64%(3/22),ACDF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2/20);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ECD组术后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ECD组末次随访矢状位相对成角及相对位移较术前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小于失稳的诊断标准参考值(P0.05).PPECD组末次随访生理曲度较ACDF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邻近节段退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Odom’s分级评定法,PPECD组优良率为86.36%,ACDF组优良率为85%,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ECD与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PPECD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花费少、对节段稳定性无明显干扰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学位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687.3
【部分图文】:
术后观察切口情况,术后 1 周内两组患者使用甲钴胺营养神经, 予以地松、甘露醇等抗炎消肿 2 天,或口服塞来昔布胶囊 5 天。3.4 观察指标.4.1 一般指标(1)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透视一次记 1 秒)。(2)术中出血量:PPECD 组以手术结束时根据引流桶收集的总液体量-灌洗的生理盐水量计算+纱布浸湿的出血量(1 块纱布完全被血浸湿为 20m算。ACDF 组以手术结束时负压吸引瓶收集的液体量-术中冲洗的生理盐水量布浸湿的出血量(1 块纱布完全被血浸湿为 20ml)计算。(3)切口长度、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ascales,VAS)(见图 3.1),颈部 VAS 评分以及上肢 VAS 评分。
所有数据由三名影像科专业人员测量,并取其平均值。(1)生理曲度的测量:采用 Cobb 角双线法[26, 27],即颈椎 X 线侧位片C2 椎体下终板与 C7 椎体下终板连线相交的锐角。(见图 3.2)(2)椎间隙高度的测量:采用颈椎侧位 X 片中立位的椎间隙高度指量[28],即椎间隙高度指数=(A+B)/(C+D),其中 A 为椎间隙前缘高度,间隙后缘高度,C、D 分别为相邻椎体高度。(见图 3.3)(3)颈椎稳定性测量[29]:①矢状位相对成角(°)测量: 颈椎 X 线中立位相邻上椎体下终板切线与本椎体下终板切线的夹角为 α,本椎体下线与相邻下位椎体下终板切线的夹角为 β。前凸用“-”表示,后凸“+”表示,成角 γ=β—α。若 γ>11°提示本椎体与相邻椎体间不稳(见图 3.4A)。②矢相对移位的测量:颈椎 X 线侧位片中立位 X 线侧位片测量上下椎体后缘切距离 d。若 d>3.5mm,提示上下椎体不稳。(图 3.4B)
所有数据由三名影像科专业人员测量,并取其平均值。(1)生理曲度的测量:采用 Cobb 角双线法[26, 27],即颈椎 X 线侧位片C2 椎体下终板与 C7 椎体下终板连线相交的锐角。(见图 3.2)(2)椎间隙高度的测量:采用颈椎侧位 X 片中立位的椎间隙高度指量[28],即椎间隙高度指数=(A+B)/(C+D),其中 A 为椎间隙前缘高度,间隙后缘高度,C、D 分别为相邻椎体高度。(见图 3.3)(3)颈椎稳定性测量[29]:①矢状位相对成角(°)测量: 颈椎 X 线中立位相邻上椎体下终板切线与本椎体下终板切线的夹角为 α,本椎体下线与相邻下位椎体下终板切线的夹角为 β。前凸用“-”表示,后凸“+”表示,成角 γ=β—α。若 γ>11°提示本椎体与相邻椎体间不稳(见图 3.4A)。②矢相对移位的测量:颈椎 X 线侧位片中立位 X 线侧位片测量上下椎体后缘切距离 d。若 d>3.5mm,提示上下椎体不稳。(图 3.4B)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9769
【学位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687.3
【部分图文】:
术后观察切口情况,术后 1 周内两组患者使用甲钴胺营养神经, 予以地松、甘露醇等抗炎消肿 2 天,或口服塞来昔布胶囊 5 天。3.4 观察指标.4.1 一般指标(1)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透视一次记 1 秒)。(2)术中出血量:PPECD 组以手术结束时根据引流桶收集的总液体量-灌洗的生理盐水量计算+纱布浸湿的出血量(1 块纱布完全被血浸湿为 20m算。ACDF 组以手术结束时负压吸引瓶收集的液体量-术中冲洗的生理盐水量布浸湿的出血量(1 块纱布完全被血浸湿为 20ml)计算。(3)切口长度、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率。(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ascales,VAS)(见图 3.1),颈部 VAS 评分以及上肢 VAS 评分。
所有数据由三名影像科专业人员测量,并取其平均值。(1)生理曲度的测量:采用 Cobb 角双线法[26, 27],即颈椎 X 线侧位片C2 椎体下终板与 C7 椎体下终板连线相交的锐角。(见图 3.2)(2)椎间隙高度的测量:采用颈椎侧位 X 片中立位的椎间隙高度指量[28],即椎间隙高度指数=(A+B)/(C+D),其中 A 为椎间隙前缘高度,间隙后缘高度,C、D 分别为相邻椎体高度。(见图 3.3)(3)颈椎稳定性测量[29]:①矢状位相对成角(°)测量: 颈椎 X 线中立位相邻上椎体下终板切线与本椎体下终板切线的夹角为 α,本椎体下线与相邻下位椎体下终板切线的夹角为 β。前凸用“-”表示,后凸“+”表示,成角 γ=β—α。若 γ>11°提示本椎体与相邻椎体间不稳(见图 3.4A)。②矢相对移位的测量:颈椎 X 线侧位片中立位 X 线侧位片测量上下椎体后缘切距离 d。若 d>3.5mm,提示上下椎体不稳。(图 3.4B)
所有数据由三名影像科专业人员测量,并取其平均值。(1)生理曲度的测量:采用 Cobb 角双线法[26, 27],即颈椎 X 线侧位片C2 椎体下终板与 C7 椎体下终板连线相交的锐角。(见图 3.2)(2)椎间隙高度的测量:采用颈椎侧位 X 片中立位的椎间隙高度指量[28],即椎间隙高度指数=(A+B)/(C+D),其中 A 为椎间隙前缘高度,间隙后缘高度,C、D 分别为相邻椎体高度。(见图 3.3)(3)颈椎稳定性测量[29]:①矢状位相对成角(°)测量: 颈椎 X 线中立位相邻上椎体下终板切线与本椎体下终板切线的夹角为 α,本椎体下线与相邻下位椎体下终板切线的夹角为 β。前凸用“-”表示,后凸“+”表示,成角 γ=β—α。若 γ>11°提示本椎体与相邻椎体间不稳(见图 3.4A)。②矢相对移位的测量:颈椎 X 线侧位片中立位 X 线侧位片测量上下椎体后缘切距离 d。若 d>3.5mm,提示上下椎体不稳。(图 3.4B)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建江;楚戈;杨涛;黄异飞;吴彦生;刘岩路;;经皮椎间孔镜下TESSYS技术修复腰椎固定融合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年26期
2 张西峰;张琳;;脊柱内镜技术的历史、现状与发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年02期
3 杨进;孔清泉;宋跃明;;三种经皮内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伴有高髂嵴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4年08期
4 楚磊;陈亮;汪洋;柯珍勇;陈富;程昀;邓忠良;;后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5 谢林;顾军;贾晋辉;王庚启;洪友松;陈方庆;席志鹏;;经皮5.9mm全内窥镜后路椎间孔切开髓核摘除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10期
6 薛庆云,黄公怡;颈椎退变的X线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1994年09期
7 孙宇,李贵存;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肖福涛;经皮内镜下颈椎板黄韧带切除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可行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2 李世伟;经皮椎间孔镜与椎板间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对比分析[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刘鹏飞;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在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相邻节段退变治疗中的应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69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86976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