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外科论文 >

以坏死性肌病为病理改变的Dysferlinopathy的临床及dysferlin在特发性肌炎中作用机制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0-11-07 10:21
   背景与目的Dysferlinopathy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骨骼肌疾病,是由于DYSF基因突变导致dysferlin蛋白的减少或缺失而致病,其临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其肌肉活检病理典型的表现是肌纤维直径变异增大,结缔组织增生,肌纤维坏死及再生,以及肌纤维膜dysferlin蛋白表达下降或者缺失。相当一部分Dysferlinopathy患者的肌肉组织内出现显著的炎性细胞浸润或者散在的肌纤维坏死,而目前公认的dysferlin功能主要涉及细胞膜修复和囊泡转运,这无法解释其炎症性病理特征。此外我们在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和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sing myopathies,IMNM)的病理中发现dysferlin在部分肌纤维内明显强阳性表达。因此,本研究首先分析一组以坏死性肌病为病理表现的Dysferlinopathy患者的临床、肌肉病理及影像学特征。然后探讨dysferlin是否参与炎性肌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材料和方法1、选取2011年至2017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诊断为Dysferlinopathy的16例患者。对肌肉病理表现为单纯的坏死性肌病的5例患者进行临床、影像、病理特征分析。2、选取2012年到2017年间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接受肌肉组织病理学骨骼肌活检的患者15例:包括5例典型多发性肌炎、5例典型皮肌炎,以及5例典型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另外5例临床主诉肌无力,但肌肉活检显示正常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肌肉标本行常规组织学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化。分析这20例患者dysferlin表达情况及与MHC-1、NLRP3、IL-1β的关系。结果1、5例以坏死性肌病病理改变为主的Dysferlinopathy患者,男性3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在13-47岁(平均26.8岁)。病程以体检发现肌酸激酶升高至双下肢乏力3年之间不等。3例为无症状,1例为四肢肢轻度乏力伴有肌肉酸痛,1例以表现为双下肢酸痛。2例患者电话随访未见症状加重,肌酸激酶未见明显下降。1例患者口服激素治疗,10个月后复查肌肉MRI可见肌肉水肿未见明显减轻,肌酸激酶复查提示升高,下肢肌力略下降。2、5例以坏死性肌病为病理改变的Dysferlinopathy患者,肌肉病理均显示散在分布的坏死肌纤维,新鲜坏死呈均质样改变,而陈旧坏死肌纤维内出现炎细胞浸润,以CD68单核巨噬细胞为主,而在1例患者的个别肌间小血管周围可见少量炎性细胞。Dysferlin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肌纤维膜及胞浆染色为阴性。2例可见肌纤维胞膜及部分肌纤维胞浆内MHC-1阳性表达。可见C5b-9沉积于坏死性肌纤维以及部分非坏死肌纤维,1例出现类束周样分布的肌纤维膜沉积。3、Dysferlin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的病变肌纤维中表达明显上调,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与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相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Dysferlin胞浆内明显表达上调以早期坏死/再生肌纤维中为主,而在三种炎性肌病中NLRP3、IL-1β主要在晚期坏死/再生肌纤维胞浆中明显上调表达。结论1、以坏死性肌病为病理改变的Dysferlinopathy患者临床有一定的异质性,但通常症状较轻,早期表现类似炎性肌病临床特征,或为无症状高CK血症。病程较短,肌肉影像学表现以水肿为主,主要累及大腿前群及小腿后群肌肉。激素治疗无效,甚至可能恶化。2、以坏死性肌病为病理改变的Dysferlinopathy病理为单纯的肌纤维坏死和再生,伴随MHC-1与补体系统的异常表达和分布,而肌营养不良的病理形态不明显,极易误诊为坏死性肌炎,因而建议在坏死性肌病的病理诊断中常规增加dysferlin染色。3、Dysferlin参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免疫坏死性肌病的炎性反应,主要作用可能为抑制炎症过度反应。而NLRP3炎性小体、IL-1β主要促进疾病进展。
【学位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685.2;R596.1
【部分图文】:

序列,MRI影像,肌肉,脂肪


第 3 章 结果大腿肌肉 MRI 显示主要为股后部肌群轻度脂肪化,而未见明显水肿表现。而对照组(病理改变为肌营养不良)的患者(病程 20 年)(图 2F)双下肢肌肉 MRI显示为双侧大腿股后部肌群脂肪化较明显;轻度累及股四头肌,其中又以股内侧肌、股中间肌为主,在 T1WI 序列上呈现短信号影,T2WI 列呈低信号影。

以坏死性肌病为病理改变的Dysferlinopathy的临床及dysferlin在特发性肌炎中作用机制的探讨


HE染色

以坏死性肌病为病理改变的Dysferlinopathy的临床及dysferlin在特发性肌炎中作用机制的探讨


Dysferlin染色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芳,蒲传强;坏死性肌病[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年04期

2 丁爽;翁浩宇;霍娜;孟令超;袁云;斯崇文;王贵强;赵鸿;;以发热肌酸激酶升高为首发表现的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1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7年01期

3 李毅;付俊;孟令超;张巍;王朝霞;吕鹤;左越焕;袁云;;免疫性坏死性肌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6年10期

4 苑晓阳;郑凯;;自身免疫性坏死性肌病伴干燥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4年04期

5 谢南昌;王亚丽;徐洪亮;张海峰;连亚军;;免疫性坏死性肌病一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年06期

6 刘美蓉;蒋建华;蒋觉安;俞立强;王达鹏;张乐驰;陈瑜珏;方琪;;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病因及免疫机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8年04期

7 文琼芳;金京玉;赵征;朱剑;刘立芝;班瑞;蒲传强;黄烽;;他汀相关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2例临床病理及文献复习[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5年04期

8 卜碧涛;李悦;;坏死性肌病[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3年06期

9 ;肌肉疾病及损伤[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9年07期

10 罗晶晶;高枫;闻洁曦;郝洪军;郭晶;黄一宁;;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实验室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6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汪茜;免疫性坏死性肌病的临床、病理与免疫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2 戴廷军;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分子免疫病理诊断及分子免疫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骆文静;纤溶系统及共刺激分子在炎性肌病发病机制的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陈云清;以坏死性肌病为病理改变的Dysferlinopathy的临床及dysferlin在特发性肌炎中作用机制的探讨[D];南昌大学;2018年

2 耿晓华;30例多发性肌炎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3 李薇;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738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28738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4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