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本文关键词: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比较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颈椎单开门与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我科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并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66例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3~C6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按手术方式分为保留C2、C7双侧半棘肌止点的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传统组)36例和保留双侧半棘肌的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改良组)30例。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记录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病例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分、颈椎总活动度(ranges of motion,ROM)、颈椎曲度及术后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传统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7.10士3.57个月;改良组平均随访16.40±2.57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传统组140.49士36.57 min,改良组122.35±46.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传统组233.66士165.39ml,改良组281.18士208.11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脊髓损伤、门轴断裂,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感染及无内置物出现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传统组有2例,改良组有1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给予甲基强的松龙、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末次随访时JOA改善率:传统组改善率为71.36%士8.14%,改良组为72.95%士14.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DI评分:传统组与改良组相比,术前及术后3个月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N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曲度减少程度:末次随访时,传统组较术前平均减少3.73°士1.38°,改良组较术前平均减少1.47°±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总活动度(ranges of motion,ROM)减少程度:传统组较术前平均减少6.63°±2.09°,改良组较术前平均减少4.53°土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11例(30.56%)、改良组1例(3,33%)术后发生轴性症状或加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单开门手术相比,保留双侧半棘肌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在治疗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时,可最大限度保留颈椎后方结构,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和颈椎曲度及活动度的丢失。
【关键词】:多节段颈脊髓压迫症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轴性症状 颈椎活动度 颈椎曲度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87.3
【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6-9
- 摘要9-11
- ABSTRACT11-13
- 前言13-14
- 研究内容与方法14-21
- 1. 研究对象14-16
- 1.1 一般临床资料14-15
- 1.2 纳入标准15
- 1.3 排除标准15-16
- 1.4 病例剔除标准16
- 1.5 内固定材料16
- 2. 术前准备、术式及术后处理16-18
- 2.1 术前准备16
- 2.2 手术方法16-17
- 2.3 术后处理17-18
- 2.4 收集临床资料18
- 3.评估指标18-19
- 3.1 手术观察指标18
- 3.2 临床功能评价18-19
- 3.3 影像学评价指标19
- 4. 质量控制19-20
- 5. 统计学分析20-21
- 结果21-25
- 1.手术观察指标21
- 2.临床功能评价21-22
- 3.影像学评价22-23
- 4.不良事件23-24
- 5. 典型病例24-25
- 讨论25-30
- 小结30-31
- 致谢31-32
- 参考文献32-37
- 附录37-41
- 综述41-49
- 参考文献45-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文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苟三怀;贾连顺;周益民;刘洪奎;;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J];上海医学;1991年06期
2 冯宗权,曾湘穗;颈椎板成形术方法改进[J];现代手术学杂志;1996年02期
3 孙玉鹏,侯树勋;颈椎板成形术后脊髓膨大、移位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8年04期
4 章文杰;李雪芳;洪正华;陈海啸;洪盾;王章富;;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年04期
5 姜长明,张羽飞,蔡荣铭,孙作令,王立德,于天庆;保留伸颈结构的椎板成形术[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5年03期
6 刘忠军,党耕町,蔡钦林;应用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J];中华骨科杂志;1999年06期
7 卢旺盛,王锐,杜亚楠,李志超,田增民;棘突板在胸段椎管后路椎板切开术后椎板成形术中的应用[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4年01期
8 王伟;任龙喜;张彤童;韩正锋;王渊;;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年02期
9 于亮;蒋伟宇;赵刘军;马维虎;徐荣明;孙韶华;顾勇杰;宋小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髓损伤[J];中医正骨;2012年12期
10 朱若夫;杨惠林;张洪涛;王根林;唐天驷;;“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手术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任龙喜;张彤童;韩正锋;王渊;;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对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2 于淼;孙宇;刘忠军;潘胜发;张凤山;;两种不同颈后路椎板成形术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变化的初步观察[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任龙喜;王渊;;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双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后生物力学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刘福云;夏冰;牛学强;董延召;郭永成;李新伟;;不同椎板成形术在儿童椎管内手术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之一;徐宏;韩杨云;龙晓东;杨与敏;;椎板成形术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性瘫痪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于淼;孙宇;刘忠军;;保留肌肉韧带附和体后路椎板成形术的几点体会[A];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全仁夫;李伟;谢利军;;微型钛板内固定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生物力学及临床研究[A];2009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全仁夫;李伟;谢利军;;微型钛板内固定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A];2008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黄克伦;陈毕;滕红林;王靖;朱e
本文编号:4428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waikelunwen/442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