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非裔美国大学生和中国大学生动脉僵硬度指标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20:01

  本文关键词:非裔美国大学生和中国大学生动脉僵硬度指标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动脉僵硬度 脉搏波传导速度 中国大学生 非裔美国大学生


【摘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疾病始终保持着较高的致死率,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症”,已经成为影响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对于心血管健康来说,动脉硬度增加会导致血压升高,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目前,有研究已经证实非裔美国人动脉僵硬度相对于其他种族,尤其是白种人来说较高,而非裔美国人和中国人,尤其是对大学生动脉僵硬度指标方面的研究目前还不充分。本研究在梳理国内外有关于动脉僵硬度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比非裔美国大学生和中国大学生相关指标,以期探讨不同种族动脉僵硬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动脉僵硬度与其他基础指标存在的潜在关系,以期为进一步预防动脉硬化,降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提供建设性参考意见。本研究选取被试76名(38名中国人,女生8人,男生30人,来自华东师范大学;38名非裔美国人,女生8人,男生30人,来自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采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深入分析不同种族间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假设为:非裔美国大学生动脉僵硬度指标高于中国大学生且二者存在统计学意义,即具有显著性差异。通过文献资料学习和实验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大学生动脉僵硬度指标和非裔美国人一样总体高于其他种族。2.两个种族大学生的体重、身体质量指数及舒张压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收缩压与脉搏波传导速度之间不具有显著性的相关关系,这一研究结论对前人所提出的“收缩压是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决定因素”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动脉僵硬度 脉搏波传导速度 中国大学生 非裔美国大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3.5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10
  • 前言10-15
  • 一、研究背景10-12
  • 二、研究意义12-15
  • (一) 进一步提高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意识,关注体育活动与健康相关领域12
  • (二) 了解预测和评价血管机能的新指标,运用科学精准仪器进行指标测量12-14
  • (三) 探讨不同种族大学生之间动脉僵硬度是否存在差异,试图找出影响因素14
  • (四) 为青少年心血管疾病早期发现及预防提供理论参考14-15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15-32
  • 一、相关概念界定15
  • (一) 动脉僵硬度(ARTERIAL STIFFNESS)15
  • (二) 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15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5-32
  • (一) 有关动脉僵硬度的研究15-17
  • (二) 有关动脉僵硬度测量方法、指标与测量仪器的研究17-19
  • (三) 动脉僵硬度与年龄相关研究19-21
  • (四) 动脉僵硬度与血压相关研究21-22
  • (五) 动脉僵硬度在不同种族之间的相关研究22-26
  • (六) 动脉僵硬度干预手段的研究26-32
  • 第二部分 对比研究32-44
  • 一、研究目的32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32-36
  • (一) 研究对象32-33
  • (二) 研究方法33
  • (三) 研究步骤33-36
  • 三、研究假设36-37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37-42
  • (一) 体重、身体质量指数及舒张压指标在两个种族大学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7-38
  • (二) 非裔美国大学生和中国大学生脉搏波传导速度指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8-39
  • (三) 两个种族大学生脉搏波传导速度指标与其他基础指标之间不具有非常显著性的相关关系39-42
  •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42-43
  • (一) 研究结论42
  • (二) 建议42-43
  • 六、研究的局限性及后期展望43-44
  • (一) 研究的局限性43
  • (二) 后期展望43-44
  • 参考文献44-52
  • 附录52-62
  • 后记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海艳;徐浩;;中医对动脉僵硬度的认识与临床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12期

2 李永泉;洪永强;刘康;芦娜;王敏;王宏宇;;中国南北方人群动脉僵硬度的比较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3 ;空腹血糖水平与动脉僵硬度相关[J];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20期

4 杜大勇;李运田;赖晓辉;黄海;李末言;;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动脉僵硬度、内皮功能相关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1年09期

5 杨学礼;;儿时多吃水果蔬菜有助于改善成年后动脉僵硬度[J];生理科学进展;2011年05期

6 褚稳稳;吴秀萍;;动脉僵硬度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年01期

7 王蕾;张兴道;龙岩君;齐景翠;张潇;刘永铭;;超重/肥胖青年人动脉僵硬度变化[J];中国循环杂志;2012年05期

8 谢晓亮;李觉;胡大一;;社区居民超重/肥胖与高动脉僵硬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年05期

9 王宏宇,胡大一;重视动脉僵硬度和大动脉功能检测早期发现血管病变[J];中国医药导刊;2003年05期

10 廖杨,罗开良;动脉僵硬度的研究及治疗进展[J];重庆医学;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瑾;叶平;骆雷鸣;肖文凯;;北京部分社区人群肥胖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连艳凯;杨立沛;王国兴;;血糖异常冠心病舒张功能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郑瑾;叶平;骆雷鸣;苗冬梅;吴红梅;;血脂康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及机制探讨[A];第11届全国脂质与脂蛋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陈晓平;王斯;;动脉僵硬度与体位性血压改变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5 朱明;陆曙;朱红俊;苏伟;龚少愚;张志斌;;连豆清脉方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脉僵硬度指标的干预作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年会暨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心病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精选[C];2008年

6 马伟红;卜培莉;王秀玲;刘榕;刘军妮;李昌军;;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蛋白/尿肌酐比与股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7 左君丽;初少莉;李燕;葛茜;施金莹;孙家琰;高平进;朱鼎良;;原发性高血压无创性动脉僵硬度检测与心血管病危险[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杜大勇;李运田;柳杨;;动脉僵硬度对冠状动脉介入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胡小亮;;降压联合降脂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郑瑾;叶平;骆雷鸣;苗冬梅;吴红梅;;血脂康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及机制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健康时报记者 马海伟;吃素可降低动脉僵硬度[N];健康时报;2008年

2 王宏宇 方彤;动脉僵硬度——心血管危险的新标志物[N];健康报;2006年

3 于娜;专家指出:动脉僵硬度与高血压病预后密切相关[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郑瑾;血脂康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2 张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心血管、肾脏功能关系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3 杜冰;主动脉旁脂肪组织释放IL-6增加LDL受体缺陷小鼠动脉僵硬度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苗冬梅;高血压左心室重构及其与动脉僵硬度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涛;高血压病患者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岳天虹;非裔美国大学生和中国大学生动脉僵硬度指标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王晓燕;动态动脉僵硬度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4 刘琴;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动脉僵硬度及相关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常琼;动脉僵硬度在高海拔地区不同疾病间的比较分析[D];青海大学;2013年

6 俞飞虹;动脉僵硬度定量分析技术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7 夏小琦;无创动脉僵硬度检测对评价心功能不全的意义[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8 胡云辉;新疆地区汉族动脉僵硬度的调查及踝臂脉搏波速度危险因素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9年

9 赵兴;原发性高血压血清血管紧张素II和转化生长因子β1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09年

10 龚成云;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D];江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50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050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2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