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例成人Castleman病临床分析
本文关键词:25例成人Castleman病临床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Castleman病 临床特点 治疗及疗效 预后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总结25例成人Castleman病(C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组织病理学类型、治疗方法及预后,提高对CD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1月-2014年12月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25例成人CD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以电话或门诊方式随访全部患者,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共纳入25例CD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49岁(16-85岁),平均年龄47岁。2.临床和病理类型:25例CD患者中单中心型CD(UCD)10例,占40%,多中心型CD型(MCD)15例,占60%。病理类型为透明血管型15例(占60%),浆细胞型3例(占12%),混合细胞型2例(占8%),病理分型不明5例(占20%)。3.临床表现:10例UCD患者的临床表现:单发浅表淋巴结肿大3例(30%),单发深部淋巴结肿大4例(40%),结外淋巴组织受累3例(30%),所有患者均无发热、盗汗、消瘦症状,肝脾不大。15例MCD患者临床表现:15例(100%)患者均有多发浅表淋巴结肿大,10例(66.7%)患者有多发深部淋巴结肿大,5例(33.3%)患者伴有肝脾肿大,9例(60%)患者伴有发热、盗汗、消瘦、乏力症状;伴发POEMS综合征1例,伴发肺损害3例(20%)、伴发副肿瘤天疱疮1例、伴发类风湿关节炎1例、伴发嗜血细胞综合征1例、伴发肾病综合征1例。4.实验室检查:10例UCD患者实验室检查:5例(50%)患者出现轻度贫血、1例(10%)患者出现血小板计数升高,3例(30%)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4例患者完善血沉检查,2例患者血沉升高;15例MCD患者中,6例(40%)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8例(53.3%)患者出现轻至中度贫血、10例(66.7%)患者血小板计数升高,7例(46.7%)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7例(46.7%)患者乳酸脱氢酶升高,14例患者完善血沉检查,12例患者血沉升高,12例患者完善C反应蛋白捡查,10例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5例(30%)患者自身抗体阳性,13例患者完善免疫球蛋白检查,9例患者免疫球蛋白异常(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升高或降低),12例患者完善β2微球蛋白检查,10例患者β2微球蛋白升高。5.治疗及疗效:10例UCD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10例UCD患者均达到CR。15例MCD患者,4例患者放弃治疗,11例接受治疗,其中单纯手术2例,9例接受全身化疗。接受手术治疗的2例患者均发生疾病进展,接受化疗的9例患者,疾病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5例,疾病进展3例。6.预后:10例UCD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1-48月),随访期内患者均保持CR状态,随访期最长患者保持CR状态已达48月;15例MCD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个月(1-72月),治疗后达到CR/PR的6例患者,随访期内均未发生疾病进展,目前生存时间最长者已达72月;发生疾病进展的5例患者,均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个月;未治疗的4例患者,2例死亡,存活时间分别为1个月和2个月;另外2例患者存活,存活时间最长者已达5个月。不同临床类型CD患者1、3、5年生存率:UCD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均100%,MCD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均为56%,两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不同病理类型CD患者1、3年生存率:透明血管型患者为77%,浆细胞型患者为60%,混合细胞型患者为50%,不同病理类型间生存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7)。应用Cox回归模型对本组病例的年龄、临床类型、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全身症状、肝脾肿大、白蛋白水平、治疗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各因素对生存率均无影响(P0.05)。结论:1.本研究表明:CD临床类型以多中心型CD为主,病理学类型以透明血管型最常见。2.本研究表明:单中心型CD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症状的局部淋巴结肿大,不伴有发热、乏力、消瘦、盗汗等症状,肝脾不大,血常规、血生化检查无明显异常。3.本研究表明:多中心型CD临床主要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常伴有发热、乏力、盗汗等全身症状,可伴发肺损害及其他器官受损表现,可出现血液学和免疫学检查异常,但无特异性。4.本研究表明:UCD采用手术治疗,疗效确切,预后好;MCD需采用全身化疗,采用CHOP样方案、糖皮质激素,干扰素及沙利度胺治疗部分有效;合并肺损害患者对CHOP样方案、糖皮质激素、干扰素及沙利度胺治疗反应差,疾病进展快,死亡率高。MCD总体疗效不佳,预后不良,需尝试新的治疗方案。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5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以良;李福银;;小儿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3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7年18期
2 李永杰;陈倬;周艳敏;;彩超在老年人浅表淋巴结肿大筛查中的价值[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3 梁艳;高清平;;210例浅表淋巴结肿大病因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1期
4 丁雄;唐新玉;卢立标;;儿童浅表淋巴结肿大356例病因分析及诊断体会[J];广西医学;2011年03期
5 尹方龙;熊建华;;非典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1例[J];四川医学;1992年05期
6 刘艳;;儿童浅表淋巴结肿大病因分析及诊断体会[J];中外妇儿健康;2011年07期
7 李陶,杨未晓,王淑清,王晖;彩色多普勒能量图诊断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年05期
8 张建国;方开峰;俞秋雨;;高频超声诊断不同病因所致浅表淋巴结肿大47例临床观察[J];影像技术;2014年03期
9 高凌泰;发热、少尿、皮肤出血、呕血、浅表淋巴结肿大[J];沂水医专学报;1981年02期
10 李湛全;贾乃镛;李琪芳;郭杰;许小平;芦玉华;;慢性浅表淋巴结肿大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的结果分析[J];青海医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罗凤芝;刘祚声;万红光;于伟华;梁煊;陈鸿雁;;例1 双肺弥漫粟粒结节阴影伴肺门及浅表淋巴结肿大二例报告[A];2004年中国防痨协会临床基础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邓劲松;王洁;张春丽;邓素雅;;彩超检查在浅表淋巴结肿大中的应用价值[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二次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吴斌;周正菊;周家善;袁承泰;夏东三;;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一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张秀梅;刁建东;;组织细胞性坏死性淋巴结炎25例报告[A];第三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5 吕红;钱家鸣;王红军;邓瑞雪;舒惠君;杨爱明;;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07年
6 张琳;陈敏华;朱强;李吉友;严昆;张晖;廖盛日;霍苓;王艳滨;;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浅表部位淋巴结的诊断价值[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曾华松;熊小燕;王蓓;韦茹;曾其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并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七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兰云南;夏里丰;罗方;;小儿多部位结核1例报道[A];2005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玉泽;凉席用前先灭螨[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唐中源;25例成人Castleman病临床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89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189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