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关键词: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的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分层抽取唐山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0岁、既往无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死的在职及离退休职工共6330人为调查对象,进行统一问卷调查、血液生化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41.3%,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22.1%,稳定斑块的检出率为19.2%。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增加(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男性、高龄(50~60,60~70,≥70岁)、高收缩压、高空腹血糖、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774、2.357、4.191、8.968、1.751、1.499、1.446;男性、高龄(50~60,60~70,≥70岁)、高收缩压、高空腹血糖、高三酰甘油、吸烟是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2.017、3.570、10.776、48.526、1.777、1.974、1.614、1.616。结论中老年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41.3%。颈动脉稳定斑块的影响因素为:性别、高龄、收缩压、空腹血糖、LDL-C。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吸烟。
【作者单位】: 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医院超声科;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医院感染科;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开滦医院心内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008ZX09312-008-004)
【分类号】:R543.4
【正文快照】: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缓慢而隐匿的过程,而在导致相应器官损伤前很难发现的病理改变,且一旦发现,干预措施只能延缓病程却很难逆转其病理改变。因此,如何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损伤前发现其病理改变,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巨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韦立新;不稳定斑块破裂的形态学及发生机制的病理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宝华,赵慧颖;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5年05期
2 张文跃,赵合庆;炎症与不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缺血性脑卒中[J];医学综述;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翟桂萍;公共空间的历史性建构:上海社区发展的政治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吴天敏;康欣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文跃;不稳定颈动脉斑块脑梗死患者的炎症相关因子水平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徐宝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生化及微区拉曼光谱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牛新荣;雌孕激素联合应用对兔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06年
4 李晓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尿酸、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探讨[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5 刘志远;妊娠相关蛋白-A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冠心病的关系及PCI术后的变化[D];郑州大学;2007年
6 唐启卫;缬沙坦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及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6年
7 岳文胜;孤立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力学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8 曾艳清;高等教育后大众化与成人学生入学制度改革趋向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彭勃;冠状动脉临界狭窄病变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的长期疗效对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璐,韦立新;核因子-κB活化机制及其对粥样斑块细胞的作用[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1年02期
2 郑刚;血清炎症标志物及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1年03期
3 郭爱桃!100853北京,韦立新!100853北京,石怀银!100853北京,李向红!100853北京,游联璧!100853北京;基质金属蛋白酶1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关系[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年04期
4 张莉峰,刘运海,杨期东,刘青芳;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女性多饮茶可减轻动脉斑块[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8年10期
2 赵蕾;张兆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成像进展(三)——易损斑块的影像学评价[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1年05期
3 颜安华;;血压患者体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18期
4 梁小卫;罗兴才;;阿托伐他汀联合缓释烟酸的调脂及抗颈动脉硬化的疗效分析与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29期
5 李季;;颈动脉硬化程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年12期
6 赵华栋;范学军;伍明;樊建华;周平;;MMP-9、TIMP-1和VEGF在兔颈动脉斑块中的表达及其与新生血管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16期
7 冯燕娴;汤凤英;石增刚;桑更生;;血清载脂蛋白B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年09期
8 于波;;OCT在PCI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09年01期
9 周芸;李建军;唐熠达;蒋立新;吴娜琼;郭远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致院内急性心肌梗死一例[J];中国循环杂志;2011年04期
10 严瑞;朱春玲;许俊;赵延娜;李在楠;;慢性肾脏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琰;黄品同;赵雅萍;黄福光;李艳萍;李世岩;;超声造影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A];2008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刘海行;赵冬;王薇;秦兰萍;刘军;孙佳艺;王淼;齐s,
本文编号:11953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195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