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分叉病变必要时T支架术时边支开口优化:体外仿真模拟不同球囊扩张方式及其效果观察
本文关键词:冠脉分叉病变必要时T支架术时边支开口优化:体外仿真模拟不同球囊扩张方式及其效果观察
更多相关文章: 冠状动脉 分叉病变 球囊 支架 边支开口优化 体外试验
【摘要】:目的:经典的必要时T支架术(classic provisional T-stenting,CPT)是目前公认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主流术式或优选治疗策略,如何安全有效地实现CPT术便成为问题的核心。本研究通过体外仿真模拟,旨在探讨:边支开口优化技术(ostial optimization technique,OOT)的可行性及实现OOT的最佳球囊扩张方式,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在体外平台上对冠状动脉分叉模型模拟OOT技术,以支架形态变化来评价其效果。实验步骤为:OOT效果观察:主支(MB)支架释放后、边支(SB)支架植入前,应用经典对吻扩张(CKBD)、序贯对吻扩张(SKBD)及序贯依偎扩张(SSBD)3种不同的双球囊扩张方式进行OOT处理。以微焦摄像(MFPG)及数字视频展示仪(DVR)观察3种不同的OOT方式对血管分叉部多边汇合区域(POC)支架形态的影响,主要指标包括MB支架“唇样外翻”程度(分级),SB开口开放程度(分级)、POC变形程度(分级)及POC支架覆盖程度(分级)。结果:OOT效果:3种不同的OOT处理方式均可产生不同的(单)支架效果:1)唇样外翻程度不同(p=0.013),按外翻程度高低排序依次为SSBD、SKBD、CKBD。2)边支开口开放程度并无统计学差异(p=0.077),SSBD、SKBD、CKBD三组边支开口残余狭窄率相近。3)POC变形程度不同(p=0.027),按变形程度大小依次为CKBD、SKBD、SSBD。4)POC支架覆盖程度不同(p=0.047),按覆盖程度完整性依次为SSBD、SKBD、CKBD。5)aPOC支架覆盖程度(OSB与OMB)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分别p=0.281与p=0.832)。结论:三种OOT方式可产生不同的边支开口优化效果,以序贯依偎扩张技术效果最佳,其次为序贯对吻扩张,最次为同步球囊对吻扩张。研究结果提示:OOT技术可实现单支架植入双支架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心平;陈乐闻;施海明;范维琥;;血流储备分数检查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04期
2 陈纪林;高润霖;杨跃进;乔树宾;秦学文;姚民;刘海波;徐波;吴永健;袁晋青;陈珏;;应用双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分叉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年01期
3 王勇;刘晓飞;李宪伦;曾玉杰;石兵;施乐;柯元南;;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闭塞的预防及处理[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6年04期
4 陈纪林;高润霖;杨跃进;乔树宾;秦学文;姚民;徐波;刘海波;吴永健;袁晋青;陈珏;尤士杰;戴军;;应用双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分叉病变的近远期临床疗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年12期
5 米杰;齐向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现状[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7年02期
6 陈纪林;;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最佳路径和治疗策略[J];中国循环杂志;2008年02期
7 陈纪林;;主支斑块的不同类型对分支开口的挤压作用——冠心病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的提示[J];中国循环杂志;2009年01期
8 卢才义;张玉霄;薛桥;吴兴利;高伟;田进文;刘鹏;陈瑞;翟金月;;根据冠状动脉分支参考直径和病变对称性评价分叉病变的价值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年03期
9 肖丽梅;钱宝堂;;介入治疗分叉病变[J];医学综述;2011年08期
10 洪云飞;宋丽娟;张仪坚;李建美;毕珍琼;;锚定导丝技术在经桡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明杰;张云梅;赵燕;张宏;;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分叉病变不同方法的对比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2 卢才义;王士雯;薛桥;张玉霄;吴兴利;田进文;高伟;周圣华;刘鹏;翟金月;陈瑞;赵忠仁;;不同聚合物载体对药物洗脱支架治疗老年人分叉病变远期效果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韩雅玲;王耿;荆全民;王守力;马颖艳;王效增;王斌;;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叉病变的疗效[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康晟;杨跃进;徐波;陈纪林;乔树宾;姚民;陈珏;吴永健;刘海波;袁晋青;李建军;高润霖;;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真分叉病变的结果对比[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5 郑雨田;李娜;芦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置入技术(综述)[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韩雅玲;王耿;荆全民;王守力;马颖艳;王效增;王斌;;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叉病变的疗效[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周斌全;傅国胜;;经6F指引导管行冠脉分叉病变的双支架植入治疗[A];2006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王天松;王圣;李新明;;药物洗脱支架对吻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9 姜醒华;程晓曙;吴清华;吴延庆;程应樟;胡建新;程开诚;李菊香;李萍;苏海;;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10 王天松;王圣;李新明;;药物洗脱支架对吻术与单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比较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毅;亚洲分叉病变俱乐部在京成立[N];科技日报;2008年
2 彭红娟;国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峰会在宁落幕[N];南京日报;2009年
3 马艳红;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关键在于操作技术[N];中国医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俊;分支斜面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初步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2 李珊;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斑块分布特点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年
3 金琴花;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的变化规律[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4 徐建强;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血管内超声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庆全;冠心病患者分叉病变积分与肾功能之间的关系[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2 侯晓霞;左主干与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回顾性分析[D];山东大学;2014年
3 杨文静;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简单策略与复杂策略临床疗效比较[D];山东大学;2013年
4 郭永U,
本文编号:1206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206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