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与PCI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他汀类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与PCI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组和非再狭窄组中低代谢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以及再狭窄组中低代谢者血脂降低情况,评价他汀类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对PCI术后再狭窄的影响、他汀类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对降脂疗效的影响,对他汀类药物个体化用药进行指导。研究对象和方法:1.入选延安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于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收治因ST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等原因行PCI术的患者,根据术后1年行冠脉CTA复查结果选取发生了PCI术后再狭窄(ISR组)的病例30例,同时选取同期入院行PCI术但在1年复查冠脉CTA未发生PCI术后再狭窄(非ISR组)的病例80例。所有入选病例均为首次行PCI,均为首次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d,术前口服阿司匹林300mg/d、氯吡格雷600mg/d,PCI术后均应用低分子肝素5000U每12小时1次,连续应用3天。出院后阿托伐他汀片服用剂量均为一般治疗剂量(20mg),每晚睡前一次口服,服药时间为至少1年。2.ISR组和非ISR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两组入院病例的一般资料(包括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普遍认为的PCI术后再狭窄相关危险因素)无统计学差异,如男女构成比、吸烟、血压、血糖、血脂、术前狭窄程度、植入支架数量、支架直径等。3.ISR组和非ISR组中低代谢表型携带率进行比较。根据他汀类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检测结果统计两组表现为低代谢的病例数,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的低代谢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4.低代谢组、正常代谢组和高代谢组血脂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在术后12周复查血脂,并与首次入院时血脂水平进行比较,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分为低代谢组、正常代谢组和高代谢组,分别计算三组的血脂变化情况,观察指标为TC、TG、LDL-C、HDL-C,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他汀类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对血脂的影响。结果:1.ISR组和非ISR组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两组间男女比例、吸烟、高血压病史、高血糖病史、血管狭窄支数、血管狭窄部位、植入支架数量、植入支架直径、植入支架长度、术前狭窄程度及实验室化验:TC、TG、HDL-C、LDL-C、Lpa、TBIL、FIB、UA等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ISR组和非ISR组低代谢表型携带率的比较。ISR组中表现为低代谢的有5例,低代谢者占有率为16.67%,非ISR组中表现为低代谢的有4例,低代谢者占有率为5.00%,对两组的低代谢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为X2=4.130,P=0.04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低代谢对PCI术后再狭窄是有影响的。3.低代谢组、正常代谢组和高代谢组血脂的比较。三组的血脂变化情况,低代谢组血脂变化水平分别为TC-1.42±0.53mmol/L、TG-0.34±0.22mmol/L、LDL-C-1.21±0.48mmol/L、HDL-C 0.19±0.14mmol/L,正常代谢组血脂变化水平分别为TC-1.49±0.63mmol/L、TG-0.32±0.18mmol/L、LDL-C-1.40±0.50mmol/L、HDL-C 0.18±0.23mmol/L,高代谢组血脂变化水平分别为TC-2.21±0.368mmol/L、TG-0.31±0.14mmol/L、LDL-C-1.75±0.46mmol/L、HDL-C 0.15±0.15mmol/L。结果表明:低代谢组TC、LDL-C下降程度最少,该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代谢组TC和LDL-C下降稍低于高代谢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低代谢对降脂药物的反应最差。结论:1.ISR组和非ISR组低代谢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推测APoE基因多态性对PCI术后再狭窄是有影响的。2.低代谢组、正常代谢组和高代谢组对降脂药物的反应不同,低代谢组的降脂效果最差,推测他汀类药物降脂疗效与APoE基因多态性相关。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阳春;PTCA术后再狭窄的血小板机制及其应对策略[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2年02期
2 胡萍,盛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PTCA术后再狭窄[J];中国微循环;2005年03期
3 Cosgrave J.;Corbett S.J.;Melzi G.;奚群英;;西罗莫司洗脱支架置入后的晚期再狭窄[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7年11期
4 张志;;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存在晚期再狭窄现象[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8年03期
5 高润霖;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J];中国循环杂志;1991年05期
6 刘利;方唯一;杜传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与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关系[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3年05期
7 袁晋青;分子生物学与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再狭窄的预防[J];中国循环杂志;1996年11期
8 张萱;PTCA术后再狭窄机理和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1996年04期
9 冯莹;PTCA术后再狭窄的机制及其与血小板相互关系的研究[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10 毕延发,柳英侠,张淑芹,郑海虹;PTCA术后再狭窄模型的复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志军;王水云;柏承文;;血小板活化及内皮功能改变在PTCA术后再狭窄中的作用[A];2004年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贾海忠;史载祥;周玉杰;柯元楠;马长生;陈旺;赵霞;王兵;傅俊英;;安替瑞丝方防治再狭窄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摘要)[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吴永杰;顾文勇;;冠心病介入性治疗术后再狭窄动物模型的比较[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齐晓勇;李俊勇;李树仁;谷剑;王天红;党懿;张建青;;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及其与再狭窄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5 王春林;祝光礼;彭哲;;中医药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6年
6 李建军;谭杰文;;益心汤对冠心病PTCA术后再狭窄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1年
7 康铁朵;;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与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五届一次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行俊柱;祝光礼;;中医药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进展[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9 周玲玲;;药物涂层支架在治疗冠脉再狭窄中的应用(综述)[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敏州;王磊;;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中西防治研究进展[A];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及血瘀证高级论坛和研修班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莉丽 王雪飞 符壮才;介入术后能防冠脉再狭窄吗[N];健康报;2002年
2 新讯;西罗莫司支架对再狭窄的冠心病患者安全有效[N];医药经济报;2006年
3 李水根;冠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难题破解[N];健康报;2003年
4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张艳;益气活血可防治PTCA术后再狭窄[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记者 黄若音;血管成形术后缘何再狭窄[N];健康报;2000年
6 徐丽林;冠心病置入支架后须防再狭窄[N];家庭医生报;2008年
7 陈祖亮;血管重建后再狭窄难关攻克[N];健康报;2003年
8 ;中医药防治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思路[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李崇剑;冠脉内放射治疗再狭窄[N];保健时报;2005年
10 记者 王雪飞;支架+转基因可减少心脏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N];健康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力强;冠通方防治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疗效及机理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09年
2 于凯;二氧化硫对兔髂动脉再狭窄模型的保护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3 王晖;临床危险因素和血清学指标对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的预测及其炎症机制探讨[D];南京医科大学;2002年
4 王卫东;血管内照射防治内膜损伤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梁春阳;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家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6 慕朝伟;明胶蛋白涂层支架携载治疗性质粒抑制小型猪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系列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7 李永秋;颈动脉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之对策[D];吉林大学;2004年
8 孙智山;内皮祖细胞动员与移植促进内皮修复预防再狭窄及相关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迟立群;野生型P53基因转染和低能量激光照射防治移植静态再狭窄的实验研究[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10 胡信群;核因子-κB、环氧化酶-2与冠心病及再狭窄关系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荣睿;Fogarty球囊构建动脉损伤模型及移植内皮祖细胞预防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D];东南大学;2015年
2 邓婵翠;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及其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6年
3 潘春仰;CTRP5与冠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相关临床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4 史佩;他汀类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与PCI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D];延安大学;2016年
5 林圣钧;康复运动疗法对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影响的Meta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6 梁波;256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价值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7 黄燕妮;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与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关系的初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8 曹金英;症状性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影响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2年
9 刘灵芝;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05年
10 徐志娜;门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判断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价值[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280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228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