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血浆miRNA-4787-5P和miRNA-4306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发布时间:2017-12-19 04:35

  本文关键词:血浆miRNA-4787-5P和miRNA-4306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更多相关文章: 血浆微小RNA 急性主动脉夹层 生物标志物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危重心血管急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AD的发病率大约为每年60人/10万人,且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主动脉夹层急性期内主动脉破裂的风险极高,40%的患者立即死亡,此后每小时有1%的患者死亡。目前,随着多重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经胸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MRA(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等的应用,虽然可以明确的诊断主动脉夹层,但这些检查均不能在床边进行且需要等待和操作过程,部分主动脉夹层患者甚至在明确诊断前已经死亡。由于累及血管节段的不同,临床表现多变且不典型,病因也较复杂,临床上较容易漏诊及误诊。影像学检查如主动脉全程CTA是诊断AD的重要手段,主动脉造影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金标准”,但价格昂贵,操作复杂,在基层医院或急诊环境下有时难以及时完成,不利于临床的早期诊断。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早期筛查且检测方法简单易行的指标。微小RNA(micro RNA,mi RNA)是一类长约18-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NA的总称,被认为是基因表达负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近年来,mi RNA被发现稳定存在于血浆/清中,被称为循环mi RNA。多项研究表明,mi RNA广泛参与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调控,与很多心脏疾病相关,其相关循环mi RNA也在这些心血管疾病中检测出,并有可能作为诊断心血管疾病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已有一些研究探讨了AAD患者主动脉组织及血浆标本和正常对照组中mi RNA表达谱的差异,也有研究通过动物模型来研究AAD动脉组织中mi RNA表达谱的差异。但国内外大部分关于mi RNAs在AAD中的研究都是基于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的探索。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mi RNA是否可以作为急性主动脉夹层临床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方法本实验分为两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组(AD组)和正常志愿者对照组(C组)。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订患者知情同意书,分别收集2015年1月~2015年12月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确诊为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各型患者和年龄性别配比相同的正常志愿者(对照组)的外周血浆,并详细记录入组者的一般情况和基本资料。先从中分别选取3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外周血浆和3例正常志愿者外周血浆样本,提取分离总RNA并质检;采用Agilengt mi RNA芯片进行mi RNA表达谱分析,初步筛选出在主动脉夹层患者和正常人血浆中差异表达的mi RNA分子,并选出2个表达差异显著的mi RNAs,进行荧光定量RT-PCR(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o,q RT-PCR)大样本验证,最后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等来分析筛选得到的mi RNA对AAD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采用Agilent Human mi RNA array筛选出两个表达差异显著的has-mi RNA-4787-5P和has-mi RNA-4306。然后通过q RT-PCR大样本定量验证,结果显示: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中的has-mi RNA-4787-5P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799±0.888 VS 0.134±0.112,P=0.0000.0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一致;而has-mi RNA-4306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血浆中的相对表达量比正常对照组血浆中高(0.019±0.049 VS0.006±0.009,P=0.0540.05),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不一致。ROC曲线分析显示has-mi RNA-4787-5P对AAD的检测敏感度为77%,特异度为87%,曲线下面积AUC为0.883(95%CI,0.823-0.944),P=0.0000.05,有统计学意义。has-mi RNA-4306对AAD的检测敏感度为66%,特异度为53%,AUC为0.561(95%CI,0.456-0.667),P=0.260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has-mi RNA-4787-5P有可能成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2.has-mi RNA-4306是否能作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跃进,庄志刚,刘清华,李正斌;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治[J];临床荟萃;2001年02期

2 黄慧贤,李敏;急性主动脉夹层抢救成功1例[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1年02期

3 古广年,祝慧青;急性主动脉夹层8例误诊分析[J];山东医药;2001年01期

4 张春玲,任建中,郭明;急性主动脉夹层2例误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年05期

5 姜玉凤,乔宪春,刘晓明,马炎炎,郑心田,姜玉如;急性主动脉夹层12例诊治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1年05期

6 张云,华潞;急性主动脉夹层误诊1例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年08期

7 何卫平,郑鹏,周泽强,杨径;急性主动脉夹层13例临床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2年16期

8 徐少平;乌拉地尔联合倍他乐克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疗效观察[J];河南医药信息;2002年03期

9 严文莉;急性主动脉夹层一例[J];山西医药杂志;2003年04期

10 赵腾;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护理要点[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燕涛;;急性主动脉夹层16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田礼义;;急性主动脉夹层35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熊玮;董少红;;急性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九届组稿会暨第二届急诊医学青年论坛全国急危重症与救援医学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0年

4 胡北;孙诚;何楷然;陈胜龙;甄享凡;吕波;曾红科;;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急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由田;;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和误诊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程蕴琳;;急性主动脉夹层[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7 赵初环;冯霞飞;倪海珍;谢强丽;曹艳君;刘庆华;孙成超;;67例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治分析[A];2009年浙江省胸心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单立梅;;急性主动脉夹层1例患者的护理[A];第二十四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七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王曼;杨艳敏;高鑫;朱俊;赵新然;崔锦刚;;佩尔注射液在急性主动脉夹层降压作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刘子娜;高雅;杜雨;刘红;;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伟光;国人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及其与FBN1基因关联性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2 张静;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宋卫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分析及其与Ⅱ型基质金属蛋白酶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联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4 黄毕;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分子机制研究与预后评价[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5 田力;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因素和候选诊断生物标志物[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6 孙惠萍;急性主动脉夹层临床研究及与ACE基因I/D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7 李文龙;动脉性血管疾病的遗传危险因素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健;血浆微小RNA作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新型诊断生物标记物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2 闫圣涛;162例急性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卢耀星;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LncRNA/mRNA差异性表达分析[D];南华大学;2016年

4 张华丽;血浆miRNA-4787-5P和miRNA-4306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D];郑州大学;2016年

5 邓钧安;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microRNA与mRNA共表达分析[D];南华大学;2016年

6 郝明辉;急性主动脉夹层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7 彭源;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研究[D];南华大学;2014年

8 唐明;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的评分模式初探[D];中南大学;2010年

9 莫少言;孙氏手术治疗Stand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早期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彭文;急性主动脉夹层早期诊断标记物的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069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3069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d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