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非编码核糖核酸在心房颤动中的研究现状

发布时间:2018-02-01 02:10

  本文关键词: 心房颤动 微小核糖核酸 长链非编码核糖核酸 表达谱 分子机制 出处:《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心房颤动是临床发病率最高的心律失常,可诱发心力衰竭、卒中及外周血管栓塞等致死性心脑血管疾病。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心房颤动患者逐年增加,造成巨大的社会和经济负担。目前,药物是心房颤动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然而药物治疗的有效率低,并存在致心律失常的风险。近年来,非编码核糖核酸(RNAs)在个体发育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研究表明,非编码RNAs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密切相关。阐明非编码RNAs在心房颤动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建立心房颤动相关非编码RNAs交互网络,对临床早期预测患者心房颤动易感性,发现新的药物治疗靶点及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非编码RNAs在心房颤动研究中的新进展。
[Abstract]:Atrial fibrillation (AF) is the most common arrhythmia, which can induce fatal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such as heart failure, stroke and peripheral vascular embolism.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increases year by year. At present, drugs are the main method of clinical treatment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However, the effective rate of drug therapy is low, and there is a risk of arrhythmia in recent years. Noncoding RNAss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ontogeny and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ny diseases. Non-coding RNA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maintena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role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non-coded RNAs in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clarified and the non-coding RNAs interactive network of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establishe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edict the susceptibility of patients to atrial fibrillation, to find new therapeutic targets and to evaluat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progress of non-coding RNAs in the stud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作者单位】: 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673426)
【分类号】:R541.75
【正文快照】: 非编码核糖核酸(ncRNAs)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密切相关[1-2]。阐明非编码RNAs在心房颤动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建立心房颤动相关非编码RNAs交互网络,对临床早期预测患者的心房颤动易感性,发现新的药物治疗靶点及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微小RNAs(miRNAs)和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淑莲;运动致心房颤动1例[J];实用医学杂志;2000年11期

2 余国膺;心房颤动:新世纪的流行[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0年02期

3 余国膺;心房颤动研究的新课题[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0年04期

4 刘明杰;酗酒致心房颤动1例报告[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5 陈军 ,杨东亮 ,曾磊;心房颤动67例发病和防治分析[J];临床医学;2003年06期

6 王建平;中西医结合治疗心房颤动32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年03期

7 余国膺;中国家族研究露出心房颤动曙光[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3年04期

8 陈义汉;心房颤动的分子机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3年04期

9 杜昕,马长生,刘晓惠;心房颤动临床治疗现状(下)[J];中国医刊;2005年01期

10 王吉云;;1/4的55岁以上的人会发生心房颤动[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宪清;傅慎文;;心房颤动抗凝治疗预测因素的研究[A];2009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增刊[C];2009年

2 栾颖;郭媛媛;李述峰;于波;田野;;白介素-18与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张德光;麦祖满;;心房颤动224例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分析[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吴宁;;心房颤动处理[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5 金龙英;;心房颤动易颤期时限的探讨[A];2005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戚文航;;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物与心房颤动的预防[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7 程中伟;朱文玲;刘博江;张军;方全;;心房颤动的综合治疗:一项单中心210例心房颤动研究结果[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8 朱文青;聂振宁;解新星;林佳雄;葛均波;;心房基质改良对心房颤动治疗的初探[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9 张旭日;;老年人心房颤动的的诊断和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10 陈晓丽;王红宇;张红宇;肖传实;;太原市社区人群心房颤动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聂松义;心房颤动发生新机制被揭示[N];健康报;2010年

2 衣晓峰 陈英云 记者 李丽云;我学者首次揭示心房颤动发生新“奥秘”[N];科技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王雪敏;房颤卒中预防,关注从“心”开始[N];医药经济报;2010年

4 记者 孙刚;攀登心脏病领域“冰山” 探索心房颤动发生机制[N];解放日报;2012年

5 罗伟邋李菊香 李萍;房颤发生男女有别[N];家庭医生报;2008年

6 崔永强 供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房颤动:无形的杀手[N];北京科技报;2010年

7 通讯员 李静 记者 胡德荣;房颤发生机制研究取得进展[N];健康报;2012年

8 张荔子 卢晓娣;心房颤动有望根治[N];健康报;2005年

9 张艺;多种手段治疗心房颤动[N];科技日报;2007年

10 吴鹏飞;治疗心房颤动有了简易法[N];医药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娇;MicroRNA-206对实验性心房颤动犬心脏内在自主神经重构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徐劲松;心房颤动血压测量方法的改进[D];南昌大学;2016年

3 魏渠成;长时程心电监测设备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心律监测中的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4 姜兆磊;自主神经系统与心房颤动的关系及房颤诊疗策略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5 杨倩;心耳尖部房速的特点及消融结果和肺静脉解剖与心房颤动的关系[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6 高崇瀚;心房颤动的神经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7 侯允天;心房间传导通道作为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关键点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8 余锂镭;内源性心脏自主神经调控在心房颤动中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王春;氧应激状态与心房kv1.5通道表达及功能改变在心房颤动发生机制中的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10 杜新平;增龄与心房颤动关系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琨鹏;房颤患者上游治疗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赵凤娟;乌头碱诱导的心房颤动对内皮素-1分泌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5年

3 周贺民;β3肾上腺素能受体与心房颤动能量代谢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5年

4 张猛;MicroRNA-21对心房颤动心肌纤维化及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机制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张伶俐;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对心房颤动的影响:meta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6 周鑫;心房颤动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7 印婷婷;急性心肌梗死后新发心房颤动犬交感神经分布与功能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8 刘耀武;ZFHX3及CAV1基因变异与心房颤动的遗传易感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9 王静;应用Thermocool Smarttouch导管在房颤消融治疗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10 谢姆斯耶·阿布力米提;房颤与非房颤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水平的病例对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806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4806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2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