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对左心房相关参数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09 07:31
本文选题: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切入点:左心耳封堵术 出处:《浙江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背景:心房颤动是目前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并且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房颤患者较无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机会高出5倍以上,而脑卒中是目前不仅是中国更是全世界致死及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左心耳(LAA)似乎是大部分患者血栓形成的源头。201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指南推荐对房颤合并既往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病史,或房颤卒中评分CHA2DS2-VASc≥1分的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可大大降低卒中风险。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存在抗凝绝对或相对禁忌症的患者;此时,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就提供了一项替代抗凝治疗的选择,从而降低卒中风险。自从2002年起第1例左心耳封堵术术式(LAAO)公布以来,众多研究使用不同的封堵器材料都证明了 LAAO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今年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期刊上的一项针对中国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同样支持了 watchman封堵器行LAAO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2015年美国J Am Coll Cardiol杂志提出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且存在血栓栓塞风险(CHA2DS2-VASc≥2)及出血风险(HAS-BLED≥3)均增高,或既往发生过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华法林无效事件,或存在手术意愿的患者建议行LAAO作为预防房颤中风的手段。PROTECT AF研究也提出行LAAO治疗患者较华法林药物抗凝治疗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Tzikas更在Int J Cardiol杂志上明确提出LAAO术后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缺血及重大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另一方面,关于左心耳的功能目前在学术界仍是个迷。大部分专家认为,左心耳可能存在以下功能:1、内分泌功能,分泌心房利钠肽;2、缓冲左心房压力。目前针对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也比较少,而且存在结果相悖,目前仍无明确证据说明左心耳功能。目的:试探性研究左心耳对左心房的影响。方法及结果: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3月在本中心进行左心耳封堵手术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共60人,其中单纯行左心耳封堵术40人,行房颤导管消融(包括射频消融与冷冻消融)20人;阵发性房颤12人,持续性房颤48人。术后予至少3个月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建议患者术后1周内、3月、6月、9月、1年复查经胸心超(TTE);术后1月、3月复查食道心超(TEE),必要时6月、1年也予复查TEE,复查封堵器在位情况。必要时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合并行导管消融患者)。随访时间术后1周~1年。使用STATA/SE 14.0统计所有患者TTE、TEE中左心房相关参数,发现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左心射血分数(EF%)、右心室收缩压(RVSP)、左心房前后径、二尖瓣/主动脉瓣反流、二尖瓣反流面积、左心耳封堵器残余分流大小均无明显改变。取所有术前术后左心房前后径与RVSP变化平均值,进一步具体分析左心房前后径与RVSP改变的相关因素,发现左心房前后径改变与栓塞事件、CHA2DS2-VASc、HAS BLED 相关(p 值分别为 0.032、0.013、0.035),与年龄、性别、术式、房颤类型、合并用药、封堵器类型及大小、术后用药方案均不相关(p0.05)。RVSP无相关因素。结论:所有LAAO患者术前术后心超左房相关参数无明显改变。左心房前后径改变可能与栓塞事件、CHA2DS2-VASc、HAS BLED相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41.75
,
本文编号:1587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58755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