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疾病易感基因和致病突变的鉴定研究
本文选题:腹主动脉瘤 切入点:胸主动脉瘤/夹层 出处:《南京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主动脉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主要表现形式为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和胸主动脉瘤/夹层(thoracic aorta aneurysm and dissection, TAAD)。主动脉疾病症状经常隐匿,发展到一定程度导致主动脉破裂,是人群发生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运用外科或腔内治疗技术早期治疗,能够避免上述灾难性后果的发生。主动脉疾病的发病机制受多种因素影响,已有研究注意到该疾病的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因素在主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现代社会提倡精准医疗,即根据患者的遗传特质制定出针对性、个体化的治疗,因此如何早期识别易感人群是目前研究的热点。AAA一般发病年龄超过60岁,被认为是血管退行性改变所致,属于多基因遗传病范畴,近年来发现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 SDF1)在AAA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其编码基因可能成为新的AAA易感基因。而TAAD被认为是单基因遗传病,基因突变常导致多系统病变,胸主动脉是最常累及的部位,突变患者也可能表现为孤立的腹主、内脏或髂动脉病变,他们发病年龄一般较早。现代研究表明TAAD的致病基因高达十几种,且不断有新的致病基因被鉴定。对一些表型具有特征性的患者,Sanger测序常能快速找到致病基因。但各个致病基因突变的表型常有明显重叠,伴随外显不全,临床上很多患者不能依据基因型-表型的对应关系去做针对性的Sanger测序。近年来出现的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能够一次性检测多个基因,快速高效的发现致病突变。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 WES)和靶向目标基因测序(‘Targeted Panel Sequencing, TPS)是NGS的两种形式,WES能够对基因组所有蛋白编码基因进行检测,不仅能发现已知致病基因的突变,而且能发现新的致病基因。而TPS只针对感兴趣的基因进行检测,较WES花费低,耗时少,在临床诊断运用上更具前景。目的:发现主动脉疾病新的易感基因和致病突变。方法:1、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对SDF1基因上的多态性位点SDF1-3A'进行基因分型,对象包括205个AAA患者和216个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并用影像学软件测量AAA瘤体大小,同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AAA患者血浆SDF1α水平。2、我们运用Sanger方法对一动脉瘤-骨关节炎(aneurysms-osteoarthritis syndrome,AOS)家系进行SMAD3基因测序。3、我们运用WES技术对两例早发型(40岁)Debaker 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测序分析,患者均缺乏各种主动脉综合征的诊断标准。4、我们运用TPS技术对一例破裂AAA家系进行测序分析,囊括428个心血管疾病基因。结果:1、AAA患者和正常对照SDF1等位基因A频率类似,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也没显示统计学差异,无论是运用显性模型(OR,0.922;P=0.300)还是隐性模型(OR,1.617;P=0.300)。多重回归分析显示在显性模型下,SDF1-3A'多态性位点和AAA的发生关联不显著。但是,携带GG基因型的患者更容易发展直径超过50mm的动脉瘤(OR,0.497;P=0.014)。AAA患者血浆SDFla水平降低,而且血浆SDFla水平和动脉瘤瘤体大小呈正相关。2、我们在AOS家系发现了新的SMAD3基因突变c.266GA (p.C89Y),该突变能够解释患者临床表型。3、我们成功在两例早发型Debaker Ⅲ型主动脉夹层发现了两种FBN1基因突变c.G6953A (p.C2318Y)和c.4786T (p.R1596X),两种变异均为有害突变,突变的鉴定有助于临床诊断为马方综合征。4、我们在一例破裂AAA家系发现了COL3A1基因突变c.3775GA(p.A1259T),表型共分离研究、公共数据库发现、保守性分析、生物信息学预测和晶体结构分析均支持该COL3A1基因突变是有害的。结论:1、我们研究发现SDF1-3A'多态性位点和AAA发生无显著关联,但和瘤体大小有显著关联。研究为SDF1在AAA疾病进展的重要作用提供了进一步证据,对SDF1-3A'基因分型有助于基因型为GG的AAA患者接受更频繁的筛查和更激进的治疗措施,来预防动脉瘤破裂。2、我们研究结果进一步扩大了SMAD3基因突变谱,并强调为同时患有动脉瘤和骨关节炎的病人进行SMAD3基因筛查,这有助于发现高风险的家族成员和及时的医学干预。3、我们发现进一步强调为早发型Debaker Ⅲ型主动脉夹层患,尤其是四十岁以下患者,进行相应的基因检测,必要时运用WES,以明确病因的必要性。4、靶向目标基因测序在主动脉疾病中是一种很好的诊断工具,特别是患者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型的情况下。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瑞芳;孟星星;张利鹏;;超声心动图对主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主动脉疾病[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7年07期
3 ;主动脉疾病[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8年12期
4 ;主动脉疾病[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9年10期
5 ;主动脉疾病[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9年07期
6 ;主动脉疾病[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0年02期
7 ;主动脉疾病[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0年01期
8 王亚芬,张象贤,徐浩仁;先天性主动脉口狭窄1例[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1年04期
9 ;主动脉疾病[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1年10期
10 吴庆华;应正确选择主动脉疾病的治疗方法[J];中华医学杂志;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邓超频;陈聪;艾鹏;周斌;徐鲁白;王继生;;主动脉疾病腔内介入治疗5例体会[A];浙江省微创外科学术交流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微创外科学分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来集富;蒋劲松;卢惟钦;杨光唯;;主动脉腔内隔绝技术在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A];2011年浙江省微创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陈鑫;徐明;蒋英硕;邱志兵;汪黎明;肖立琼;郭子黄;;主动脉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A];第八届华东六省一市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李剑;石明国;尤志军;郑敏文;;双源CT主动脉低剂量扫描技术[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鸿坤;李鸣;金炜;潘松龄;单平;汪忠镐;;主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少见并发症及其治疗[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王丹;主动脉疾病治疗供需矛盾突出[N];健康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唐学良;腔内微创手术成主动脉疾病治疗主流[N];医药经济报;2013年
3 健康时报记者 戴志悦 李凯菲 李桂兰 董蕊 实习记者 胡媛 汪明;主动脉疾病惊心动魄[N];健康时报;2012年
4 健康时报记者 戴志悦 李凯菲 李桂兰 董蕊 实习记者 胡媛 汪明;主动脉疾病瞬间致病[N];健康时报;2012年
5 记者 朱国旺;亚洲主动脉疾病诊治面临巨大挑战[N];中国医药报;2011年
6 唐娅、田浩;广州总医院获得3项全军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N];战士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章文文;主动脉疾病易感基因和致病突变的鉴定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付建斌;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D];山东大学;2014年
2 陈伟;主动脉疾病行Bentall手术院内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3 蔡森林;“烟囱”技术在17例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中的应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18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618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