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心肌梗死的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诊断及经皮介入治疗后临床预后评价
本文选题: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 切入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出处:《浙江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 探讨合并心肌梗死的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病变的早期诊断,及行经皮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后临床预后。寻找早期诊断指标,为后续早治疗、提高预后提供指导意义。 方法: 收集从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血管内科行初次经皮介入治疗的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患者68例,其中20例患者合并心肌梗死病史,48例患者仅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随访至2015年2月28日。回顾性总结了入选患者的疾病特征、病变情况、血液指标及心功能情况,随访了患者经介入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及心功能情况,包括症状缓解、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le ejection fraction,LVEF)改善情况,炎症指标改善情况等,并根据疾病情况、手术成功与否、病变程度进行分组,对各类指标进行分析。同时也对预后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 1.本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68例,分为合并心肌梗死的CTO病变组(CTO+MI组)20例,仅有CTO病变组(CTO组)48例,平均随访时间14.33+11.25个月,入选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发现两组人群患临床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对于其临床症状(典型胸痛胸闷、劳力性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病史)进行比较发现:CTO+MI组的典型胸痛胸闷情况发生率远高于CTO组;随访发现,术后1月两组间症状再发率无明显差异;术后3月CTO组症状再发率高于CTO+MI组; 2.对于患者初次介入治疗后1月内是否需要进行二次PCI情况进行随访,发现CTO+MI组患者再次入院行PCI治疗较CTO组高,且与症状再发相关; 3.本研究对血液指标进行探索。(1)对糖化血红蛋白(HbAlc%)进行研究,发现: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其进行中位数分析仍无显著差异。(2)对两组患者NT-proBNP进行分析发现:两组无明显差异,进行中位数比较,CTO+MI组略高于CTO组。(3)对血脂成分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入院时CTO+MI组与CTO组间各血脂成分均无明显差异,术后12月的随访数据表明,CTO+MI组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低于CTO组。(4)对尿素氮/肌酐比值(BUN/SCr)进行研究,介入治疗前CTO+MI组明显低于CTO组;将入选人群分为病变血管成功开通组及为成功开通组,成功开通组术后BUN/SCr明显低于未成功开通组; 4.对于炎症指标的分析发现:CRP指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而对NLR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在进行介入治疗前,CTO+MI组NLR指标要明显高于CTO组,分别于术后1月、3月、12月进行随访,发现CTO+MI组总体呈下降趋势,而CTO组改变不明显;术后12月随访数据表明CTO组高于CTO+MI组;将入选组分为病变血管开通组及未开通组,分析发现:成功开通病变血管术后的NLR值明显低于术前,而未能成功开通病变血管的患者,其术后随访NLR值与术前无明显差异;CTO+MI组多支病变患者的NLR仍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而单支CTO病变的患者术后水平显著下降,CTO组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无显著差异,单支病变及多支病变随随访时间亦无显著差异。 5.术前LVEF值CTO组要优于CTO+MI组;对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是否多支病变,术前左室射血分数、等影响因子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术前EF值小于60%(p=0.003,OR::8598,95%CI4.153-52.345)为CTO病变开通后EF值提高的正性预测因素。 结论: 血糖水平、血脂水平作为患者的危险因素,对于该病患者的预后有着良好指导意义。肾功能指标(尿素氮/肌酐)及心力衰竭指标(NT-proBNP)作为合并心肌梗死的慢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合并症的指标,对于其早期诊断存在一定的意义,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探索。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作为炎症反应指标之一,能够对于CTO患者合并心肌梗死进行预测,但其准确度及敏感性需要进一步验证。行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巨大意义,能提高患者心功能。我们认为术前左室射血分数小于60%为CTO病变开通后射血分数提高的独立预测因素。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1.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春仰;邱建平;沈卫峰;;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再狭窄研究进展[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3年06期
2 洪妮娜;李志j;赵亚男;陈琳琳;曹龙兴;韩越;郭凯;付珊珊;;前降支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与心功能的关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3 许云耀;侯冬子;谢志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白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冠脉无复流的相关性[J];当代医学;2014年16期
4 童保文;林志鸿;谢良地;许昌声;;兔颈动脉球囊损伤后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及阿托伐他汀的作用[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5 胡玉芳;王琳;李春坚;杨志健;王玉如;陈桂花;何英;周燕;殷雪梅;周丽华;;逆向导丝技术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术中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5年04期
6 戴士鹏;徐泽升;;冠状动脉穿孔所致的心包压塞[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5年01期
7 黄帅波;代现良;贺治青;厉娜;梁春;吴宗贵;;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评估冠心病预后[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5年02期
8 罗远林;王玉清;王芳娟;黄岚;赵晓辉;;可降解涂层与永久性涂层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5年09期
9 龙向淑;吴强;张萍;刘志琴;;症状不典型的冠状动脉药物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2例[J];重庆医学;2015年17期
10 陈志浩;赖华生;温琦;苏泽鑫;何雷;;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在代谢综合征中的临床诊断价值[J];广东医学;201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玉善;关怀敏;解金红;罗明华;邱承杰;王贺;董文杰;宗永华;;应用OCT评价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再发ACS患者的原因[A];第四届“黄河心血管病防治论坛”资料汇编[C];2013年
2 林晓强;朱海;詹源胜;;成功开通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血管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A];全国第十三届心脏学会、第十六届心功能专业委员会和《心脏杂志》编委会联合学术大会会议纪要[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裴汉军;经导管主动脉瓣、冠状动脉介入治疗[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2 延荣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进展的危险分层和介入治疗策略[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3 林开敏;针对TGF-β1启动子的ASODNs对新西兰兔腹主动脉支架植入后再狭窄及再内皮化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4 梁艺海;老年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相关因素分析及对PCI术后近期疗效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5 赵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评价猪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新生内膜覆盖的病理对比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6 刘俊;急性心肌梗死及短期应用降脂药对PCSK9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7 吴峰;MiR-92b在斑马鱼心脏再生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8 王健仰;高敏C反应蛋白对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近期和中期预后的预测作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9 黄巧娟;冠状动脉扩张的临床特征及其意义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10 张伟;三联抗血小板降低ACS患者PCI后30天内并发症[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文文;不同时间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重叠支架置入患者预后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2 孙梦涵;无聚合物涂层紫杉醇药物支架与聚合物涂层雷帕霉素药物支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远期疗效比较[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3 刘晓东;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血小板高反应性患者的优选抗血小板治疗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4 杜发旺;双倍维持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疗效及安全性的评价[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5 孙富强;瑞舒伐他汀及PCI对循环内皮祖细胞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6 M.Fazil MOUSSA;负荷剂量西洛他唑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7 Karooa Aswinee Kumar;永久性与生物可降解聚合物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远期结果的比较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8 蒋涵;依维莫司洗脱支架与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9 王开振;278例血管损伤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治经验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10 易达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组织蛋白酶L、胱抑素C变化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621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621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