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1 02:11

  本文选题:病毒性心肌炎 切入点:Th细胞 出处:《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年2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病毒性心肌炎患者80例,将其分为急性期组43例、恢复期组18例和迁延及慢性期组19例,选择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21(IL-21)、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和迁延及慢性期Th17/CD_4~+T、Treg/CD_4~+T、Th17/Treg均高于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和对照组(P0.05);病毒性心肌炎迁延及慢性期Th17/CD_4~+T、Treg/CD_4~+T、Th17/Treg均高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P0.05);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和对照组Th17/CD_4~+T、Treg/CD_4~+T、Th17/Tre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和迁延及慢性期IL-1β、IL-6、IL-17、IL-21均高于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和对照组(P0.05);病毒性心肌炎迁延及慢性期IL-1β、IL-6、IL-17、IL-21均高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P0.05);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和对照组IL-1β、IL-6、IL-17、IL-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和迁延及慢性期TGF-β高于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和对照组(P0.05);病毒性心肌炎迁延及慢性期TGF-β均高于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P0.05);病毒性心肌炎恢复期和对照组TGF-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毒性心肌炎患者Th17细胞和Treg细胞呈负相关(P0.05)。结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迁延及慢性期患者存在外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失衡,以迁延和慢性期最为显著。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Th17 cells and regulatory T cells (T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viral myocarditis.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viral myocarditis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acute phase group (43 cases). The levels of Th17 and Treg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were measured by flow cytometry in 18 cases of convalescence group, 19 cases of prolonged and chronic phase group and 80 cases of healthy control group. Elisa assay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erum levels of interleukin-1 尾 -interleukin-1 (IL-1 尾), interleukin-6 (IL-6), interleukin-17 (IL-17), interleukin-21 (IL-2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尾 (TGF- 尾). It was higher than viral myocarditis in convalescence stage and control group (P 0.05); Th17% CD4 ~ Treg-T T + T + T T + T + T T T P 17 / Treg of viral myocarditi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viral myocarditis in acute phase (P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17% CD4 ~ Treg-T Treg-T T T 17 / Treg between viral myocarditis convalescence and control group (P < 0 05),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viral myocarditis convalescence and control group. The levels of IL-21 in IL-1 尾 -IL-6 and IL-17 in viral myocarditi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valescence of viral myocarditis and control group (P 0.05), and the levels of IL-21 in viral myocarditi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acute phase and acute phase of viral myocarditis (P 0.05), and in the convalescence of viral myocarditis an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levels of IL-17 and IL-21 in viral myocarditi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acute stage and chronic phase of viral myocarditi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L-21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GF- 尾 in acute, prolonged and chronic phase of viral myocarditi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valescent stage of viral myocarditis and control group (P0.05), TGF- 尾 in prolonged and chronic phase of viral myocarditi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acute stage of viral myocarditis (P0.05), and in convalescent stage of viral myocarditis and in control group, TGF- 尾 in viral myocarditis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acute stage of viral myocarditi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GF- 尾 between the radi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there is imbalance between Th17 cells and Treg cells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viral myocarditis in acute, delayed and chronic phase, especially in prolonged and chronic phase.
【作者单位】: 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综合内科;
【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一般研究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15KYA207)
【分类号】:R54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莫祥兰,刘时才;病毒性心肌炎(附一例报告)[J];广西医学;2000年05期

2 马正义,郭彩云;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6例[J];河北中医;2000年02期

3 韦洪林,线丽波,于景峰;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00年03期

4 谷俊,韩冬;病毒性心肌炎合并Ⅱ°~Ⅲ°房室传导阻滞15例临床分析[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5 陈淑华,曹文君;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2例[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0年02期

6 白秋彩,董良璞;病毒性心肌炎50例临床分析[J];中原医刊;2000年09期

7 ;警惕病毒性心肌炎[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0年12期

8 吴贵秋,米丽娟,关东英;应用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9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有了客观标准[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10 崔秋颖,毕风丽;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48例[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关键;王国干;孙筱璐;;强的松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保护作用[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王连伟;张勇刚;高立功;李海明;龚全友;;654-2在病毒性心肌炎Ⅲ°房室传导阻滞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3 徐海鹰;凌峰;于忠;许轶洲;杨俊;;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A];2012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胡以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气阴两虚型病毒性心肌炎临床体会[A];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李宏图;;1+X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体会[A];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吕仕超;张军平;;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困惑与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全国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换届选举工作会议论文精选[C];2010年

7 丁国华;;病毒性心肌炎136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8 朱惠刚;刘起峰;;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0例[A];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宋文忠;黄劲;陈明曦;谢红军;刘世俊;周爱群;姜荣建;唐英容;刘明江;孔洪;;病毒性心肌炎~(99m)Tc-MIBI SPECT随访显像分析[A];第二届全国核素显像及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吴士尧;张阿莲;;病毒性心肌炎连接蛋白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小衡;病毒性心肌炎好发青年女子[N];大众卫生报;2007年

2 乔国维;病毒性心肌炎运动疗[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3 ;患病毒性心肌炎宜多静养[N];医药导报;2008年

4 何世桢;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宜静养[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5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 胡思源;早期信号预示:病毒性心肌炎[N];大众卫生报;2012年

6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彭雪征 莫鹏;感冒当心引发病毒性心肌炎[N];健康时报;2006年

7 王黎生 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病毒性心肌炎的药物治疗[N];医药经济报;2010年

8 袁秉;病毒性心肌炎是否要长期用药?[N];大众卫生报;2004年

9 屈百鸣;感冒夺命缘于暴发型病毒性心肌炎[N];家庭医生报;2007年

10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蒋锐;急性风湿性心脏炎: 早期12周可治愈[N];健康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圳;miR-19b在病毒性心肌炎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2 沈茜;病毒性心肌炎病原分子杂交检测和免疫损伤机理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1年

3 印芳颖;骨桥蛋白及其反义基因在病毒性心肌炎中表达及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静;Th17细胞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5 陈相健;病毒性心肌炎向扩张型心肌病转化的分子细胞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1年

6 张建军;病毒性心肌炎心肌ICAM-1表达与细胞凋亡关系及药物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于侠;重组白介素-12对小鼠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郭春艳;慢性病毒性心肌炎胶原代谢变化及苦参素与卡托普利抗心肌纤维化作用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沈燕;MCP-1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吕坤;Galectin-9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宁;ADAR1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过程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王超;IL-33在CVB3诱导的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苏州大学;2015年

3 吴学洁;Sema7A在CVB3诱导的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苏州大学;2016年

4 阚荷卿;心肌康复胶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安邦;IL-37调控Th17/Treg免疫失衡在小鼠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6 高兴翠;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骨髓来源细胞动员及其意义[D];广西医科大学;2017年

7 程志琴;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40例[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康宇光;高分辨超声技术评价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戚瑞雪;病毒性心肌炎144例诊疗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陈旭侠;急性病毒性心肌炎29例的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417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6417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7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