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基于医学CT图像序列的主动脉夹层三维重建方法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1 12:02

  本文选题:主动脉夹层 切入点:三维重建 出处:《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主动脉夹层是目前最为凶险的一类心血管疾病,其诊疗手段以腔内隔离术为主;对于主治医师需在术前掌握主动脉血管内病灶局部毗邻的立体空间关系信息,如夹层破口位置、范围、数量及分支血流受挤压情况等相关数据。而现有医学图像处理软件重建得到的主动脉夹层三维模型无法对主动脉腔体内部夹层膜的立体形态进行直观地显示,导致主治医师较难掌握主动脉夹层破口位置、大小等关键信息。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医学CT图像序列的主动脉夹层三维重建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实现对主动脉内部夹层的三维可视化显示,供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挽救病人生命具有重大意义。该方法主要由图像预处理、目标分割提取、三维重建等环节组成,主要工作如下:一、根据人体胸腹腔CT图像上的噪声特点,首先利用中值滤波法进行平滑处理;然后通过拉普拉斯算子对CT图像进行锐化处理以突出主动脉及夹层的边缘特征;最后通过灰度线性映射的方法提高图像整体亮度、改善对比度,为后续主动脉及夹层的分割提取奠定基础。二、将主动形状模型算法应用于主动脉分割,实现了对人体胸腹腔主动脉的快速分割提取。随后在对夹层的提取过程中,本文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空间连续先验模型的主动脉夹层提取算法,在Hessian矩阵提取轮廓特征像素点的基础上实现对夹层膜像素的精确识别并去除非目标像素点。三、采用基于光线投射算法的体绘制方法实现对主动脉夹层的三维重建,并通过透明化设置及颜色标记等操作,实现对主动脉内部夹层三维形态、破口位置及大小等特征的直观表示。本文提出的主动脉夹层三维重建方法在主动脉和夹层的分割过程中均充分地利用了 CT图像序列的空间连续性,通过三维空间信息辅助二维空间的分割以提高精度。本文采用Dice系数作为分割结果精度的衡量指标,经实验证实本文提出的主动脉和夹层的分割算法的精度满足实际指标要求,重建得到的主动脉夹层三维模型显示效果理想,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封闭夹层破口提供辅助,对提高手术成功率、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Abstract]:Aortic dissection is the most dangerous typ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t present, and it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mainly by endovascular isolation. The range, quantity and compression of branch blood flow are related data. However,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aortic dissection reconstructed by 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software can not visually display the three-dimensional shape of the internal dissecting membrane of the aortic cavity,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shape of the aortic dissecting membrane can not be visualized by the existing 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software. Therefore, a 3D reconstruction method of aortic dissection based on medical CT image sequence is designed, which is difficult for the attending physician to grasp the key information of aortic dissection, such as the location and size of aortic dissection. The 3D visualization of internal aortic dissection can be realized quickly and accurately, which can be used for clinical diagnosis by doctor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operation and save the lives of patients. The main work is as follows: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nois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chest and abdominal CT images, the median filtering method is used to smooth the image. Then the CT image is sharpened by Laplacian operator to highlight the edge features of aorta and dissection. Finally, the image brightness and contrast are improved by the method of gray linear mapping. It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subsequent aortic and dissection segmentation. Secondly, the active shape model algorithm is applied to the aortic segmentation, and the rapid segmentation of human thoracic and peritoneal aorta is realized. Then, in the process of dissection extraction, In this paper, a spatial continuous prior model based on Bayesian theory is proposed for aortic dissection extraction. Based on the extraction of contour feature pixels by Hessian matrix, accurate recognition of dissection membrane pixels is realized and unless the target pixels are removed. The 3D reconstruction of aortic dissection is realized by volume rendering based on ray-casting algorithm,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shape of aortic dissection is realized by transparent setting and color mark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method of aortic dissection in this paper makes full use of the spatial continuity of CT image sequence in the process of aortic and dissection segmen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Dice coefficient is used as the index to measure the accuracy of the segmentation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racy of the segmentation algorithm for aortic and dissection in this paper meets the actual requirements.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aortic dissection obtained by reconstruc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operation and save more patients' lives. It can provide assistance for the operation o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to seal the dissecting break.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43.1;TP391.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敏雯,袁高辉,沈剑清;主动脉夹层误诊分析(附4例报告)[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11期

2 刘亚民,吴晓双,陈丽华;主动脉夹层7例诊治体会[J];吉林医学;2000年06期

3 张娅莉,马利;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并发主动脉夹层误诊[J];临床误诊误治;2001年03期

4 刘旭东;主动脉夹层误诊精神症状1例[J];四川医学;2001年03期

5 阎明;主动脉夹层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2001年12期

6 汪健,王咏梅;主动脉夹层12例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1年04期

7 彭整军;邓伟哲;赵怡;;急性型主动脉夹层7例的诊治体会[J];沈阳部队医药;2001年01期

8 任绍新,孙红生;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主动脉夹层1例报告[J];山东医药;2002年20期

9 孟章文,梁胜奇;主动脉夹层3例误诊探析[J];医师进修杂志;2002年09期

10 刘淼冰,张海燕,李丽华,肖黎保,李春盛;老年人主动脉夹层临床特点[J];中国急救医学;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进;左保蓉;;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汪利宗;陆士奇;丁礼;;老年主动脉夹层30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石可;李岭;;26例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与治疗[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吕顽;;主动脉夹层的螺旋CT诊断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5 蔡振林;孙克玉;刘梅;朱洪松;;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对患者预后的评价[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6 何军;;主动脉夹层患者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7 王晋军;姜桂喜;胡文贤;薛智军;李强;;11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治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第四届学术大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5年会庆论文集[C];2011年

8 匡世珍;;2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急救护理[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沈洪;康瑜;姚志峰;陈永乐;史静;姚晨玲;童朝阳;魏来;王春生;舒先红;;主动脉夹层临床特点及误诊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孙伯青;程刚;许铭;;主动脉夹层20例临床诊治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枫;45-70岁警惕 主动脉夹层危害[N];北京日报;2012年

2 记者 李颖;每年新发主动脉夹层病例约20万[N];科技日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李木元;主动脉夹层:熟视岂能无睹[N];人民政协报;2013年

4 衣晓峰 冯宇曦 本报记者 郑伟;主动脉夹层患者呈年轻化趋势[N];黑龙江经济报;2013年

5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 庄郁峰;升主动脉夹层 微创治疗获突破[N];健康报;2013年

6 记者 李天舒;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取得重要进展[N];健康报;2009年

7 北京安贞医院 刘宁宁 卢晓娣;生死时速 抢救主动脉夹层患者[N];北京日报;2009年

8 记者孙梦 通讯员李彦忠;“双烟囱”技术治复杂主动脉夹层病[N];健康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朱国旺;主动脉夹层难防难治腔内治疗是发展趋势[N];中国医药报;2009年

10 健康时报记者 赵晴晴;装个盾牌治主动脉夹层[N];健康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荪;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基因表达谱生物学通路分析与基因调控网络构建[D];复旦大学;2013年

2 齐鹏;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主动脉夹层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梁凯;杂交技术在复杂B型主动脉夹层应用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4 肖煜;miR-22在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5 张敏宏;一款用于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新型一体式支架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6 张怡然;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预后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7 陈良威;近端“三明治”技术对急性Ⅰ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主动脉瓣预后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8 刘正琴;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常见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系列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9 胡国富;287例主动脉夹层单中心回顾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贾文霄;主动脉夹层磁共振诊断及与超声等诊断方法的比较[D];新疆医科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德鹏;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及住院死亡危险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葛阳阳;Debakey Ⅲb型主动脉夹层中起源于假腔的胸段分支动脉与动脉重塑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3 李笑;中国汉族人群乙醛脱氢酶2基因多态性与主动脉夹层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周阎;急性与慢性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对比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翔;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方式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6 段旭洲;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前炎性反应与肺损伤的相关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7 谷梦楠;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与正常人miRNA-146差异表达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8 刘鹏;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不同时期腔内修复术的临床对比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9 王岩;血尿酸水平与主动脉夹层的关系[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10 于海滨;应用联合诊断评价血清标志物对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及预后价值[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437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6437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3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