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出现异常巨核细胞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特征及转归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24 10:06

  本文选题:异常巨核细胞 切入点:再生障碍性贫血 出处:《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目的:观察伴有异常巨核细胞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cquired aplastic anemia,AA)患者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转归。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伴有异常巨核细胞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资料。研究结果:共纳入48例患者,其中男25例,女23例,中位年龄14.5(5-66)岁。中位随访71.99(5.40-175.53)个月。6例为治疗前出现巨核细胞异常,42例治疗后出现巨核细胞异常,巨核细胞首次出现异常的中位时间为35.95(1.27-404.67)个月。48例患者中10例(20.83%)发生疾病转化,其中5例为MDS(10.42%),4例AML(8.33%),1例AA-PHN(2.08%)。中位转化时间66.23(15.73-187.90)个月。结果提示单元核、双元核巨核细胞的比例与疾病转化相关(p0.05)。其中单元核巨核细胞占所有巨核细胞比例为独立预后因素。治疗后疗效与细胞遗传学、G-CSF应用时间、G-CSF应用与否相关。年龄小于等于20岁的患者双核巨核细胞(p=0.04)、单元核巨核细胞(p=0.03)占全部巨核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大于20岁患者组。治疗分组、细胞遗传学,G-CSF应用、性别、年龄分组、淋巴样巨核细胞出现、诊断分型均不是影响转化时间的危险因素。研究结论:1.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出现异常巨核细胞患者的疾病转化率为20.83%;2.双核巨核细胞、单元核巨核细胞更容易出现在小于20岁的患者人群中,单元核巨核细胞比例与疾病转化相关,但与治疗疗效无明显相关性;3.出现不良细胞遗传学异常以及存在G-CSF应用、G-CSF应用时间长均提示治疗疗效不佳。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AA-A with abnormal megakaryocyt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 with abnormal megakaryocyt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48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cluding 25 males and 23 females. The median age was 14.5 years (5-66). The median follow-up period was 71.995.40-175.5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42 patients with megakaryocyte abnormalities appeared megakaryocyte abnormalities, and the median time of the first abnormal megakaryocytes was 35.951.27-404.67 months. Among them, 5 cases were MDS 10.42 and 4 cases were AML8.33 and 1 case was AA-PHN 2.08. The median conversion time was 66.23 卤15.73-187.90 months. The proportion of megakaryocyte in mononuclear cells wa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transformation. The percentage of megakaryocyte in mononuclear cells w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fter treatment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time of G-CSF use in cytogenetics, age and age. The percentage of mononuclear megakaryocyte p0.03) in patients younger than 20 years ol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over 20 years old. Cytogenetic G-CSF application, sex, age group, lymphoid megakaryocytes, Diagnostic typing was not a risk factor for transforming time. Conclusion 1. The disease transformation rate of abnormal megakaryocytes in aplastic anemia patients was 20.833.The binuclear megakaryocyte, Mononuclear megakaryocytes are more likely to appear in patients younger than 20 years of age, and the proportion of mononuclear megakaryocytes is associated with disease transformation.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3. Abnormal cytogenetic abnormalities and the presence of G-CSF with G-CSF for a long time all indicated that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not good.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5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艳霞,孙静,李丹;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变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0年03期

2 耿鹏军,张英,戎丽琳;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例的诊治[J];伤残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3 陈力军,席加水,李燕;小儿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报告[J];中国小儿血液;2000年01期

4 潘素素;先锋Ⅳ致获得性低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J];临床荟萃;2001年10期

5 任智红 ,张枫;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相关因素的研究[J];交通医学;2002年05期

6 欧亚娟;先天性巨核细胞增生不良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J];新生儿科杂志;2002年02期

7 甘茂周;张晋琳;王晓东;王春森;;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4例临床分析[J];医学科技;2002年02期

8 黄锦雄,覃凌,韦夙;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5例临床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2004年11期

9 朱雄鹏,陈志哲,张奕加,陈丽娟,刘德斌,周琳瑛,许文前,孙力,骆云龙;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前后巨核细胞的改变及其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年23期

10 卞树东;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例[J];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炳寿;周奇;董宏伟;胡理明;;获得性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附1例报告)[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李建兰;马瑞林;杨波;;小巨核细胞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诊断意义[A];第十一届山西省血液病学术年会暨国家级及山西省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3 庄海峰;周郁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计数、巨核细胞计数及形态学分类与中医症候分型的关系[A];2006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牛挺;廖小梅;赵鸿鹰;孟文彤;邓承祺;;巨核细胞生成的负向调节因子血小板第4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中的意义[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5 许景艳;欧阳建;孙雪梅;范洵楠;陈军浩;方义才;张鹤云;;巨核细胞生长因子对实验性血小板减少小鼠的外周血小板的影响[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王欣;王文富;康利根;;诱导巨核细胞成熟治疗复发性ITP疗效观察[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蔡海波;谭文松;张嗣良;;体外诱导巨核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组合优化[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8 王红美;沈柏均;时庆;侯怀水;;细胞因子对儿童ITP巨核细胞生成的调控[A];山东免疫学会、山东微生物学会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9 曹修淮;姚岐;李璇;陈健智;朱广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活检与涂片的病理研究[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张磊;赵辉;刘斌;卢士红;孙爱红;冯义;汤峰武;杨仁池;韩忠朝;;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抗凋亡蛋白Bcl-x_L早期下调导致其巨核细胞过早分化成熟[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光闻;血小板减少症新战略[N];医药经济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丽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Treg/Th17免疫失衡及其对骨髓巨核细胞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晁瑞华;转录因子与microRNAs在红系及巨核细胞发育中的功能及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邓兰;病毒及人源miRNAs调节巨核细胞增殖与发育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4 王琦;自噬紊乱对巨核细胞发育的影响和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5 刘禄;GATA1靶基因Pstpip2与TMCC2在巨核细胞生成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6 金奇;STAT1与FAXDC2在巨核细胞生成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7 李启明;巨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相互作用机制及促巨核系生成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8 王琳;慢性ITP患者血浆对体外巨核细胞生长发育和血小板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山东大学;2006年

9 陈雪;PI3K/Akt信号通路在巨核细胞/血小板介导的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10 赵春红;ITP患者细胞毒和巨核细胞异常对血小板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呈呈;出现异常巨核细胞的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特征及转归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2 陈朴;抗原模拟法建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小鼠模型中巨核细胞形态学及超微结构观察[D];复旦大学;2015年

3 吴苏南;单宁酸对血小板生成的影响及抗辐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4 杨小蕾;凝血酶和凝血因子Xa在Meg-01细胞分化为血小板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5 樊小容;mTORC1在老年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6 任荟蓉;Tumstatin转基因巨核细胞在NOD/SCID鼠体内产生抗新生血管作用血小板[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7 周丽霞;PDGF/PDGFR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中的作用及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8 施阳;儿童新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7年

9 邹晓静;小分子化合物调节多种细胞周期蛋白促进巨核细胞的多倍体化[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10 张映喜;获得性低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9例回顾性分析[D];汕头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578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6578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3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