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可溶性ST2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中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发布时间:2018-03-26 08:11

  本文选题:心力衰竭 切入点:可溶性ST2 出处:《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背景: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HF)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的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5年生存率仅为50%。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无力而致体力活动受限以及水肿。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发病率逐年上升及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增加,心衰发病率日益上升。依据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心衰可分为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 HFREF)和射血分数保留(或正常)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HFPEF)。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是指一组具有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左室射血分数正常或接近正常。多见于老年女性,同时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及房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FPEF约占心力衰竭总发病率的50%,其死亡率及再入院率与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相似。目前针对HFPEF的治疗包括缓解心衰症状,积极治疗伴随疾病和控制危险因素等,一些对射血分数下降的心衰治疗有效并且改善预后的药物尚未证明对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有效。因此快速判断心衰患者预后,早期采取积极的管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ST2属于白细胞介素-1受体家族,是心肌细胞受到机械牵拉释放的标志物,主要存在跨膜型ST2(ST2L)和可溶性ST2 (soluble ST2,sST2)两种异构体。心脏在机械性应力作用下,白介素-33(interleukin, IL-33)作为其功能配体,通过IL-33/ST2信号通路抑制心肌肥厚和间质纤维化。而sST2可以通过“诱饵受体”的形式与ST2L竞争IL-33的结合位点,抑制IL-33/ST2L信号通路的心脏保护作用,从而导致心肌肥厚、间质纤维化。体内sST2水平在多种全身炎症、免疫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中均有升高。多项临床试验证明血浆sST2水平对多种心血管疾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衰)存在预后价值,可用于社区低危人群的筛查。sST2与心衰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显著相关。sST2作为反映炎症、纤维化和心脏负荷的标志物对于急、慢性心衰患者的危险分层有一定的补充作用。目前临床用于心力衰竭诊断和预后的金指标为脑钠肽包括B型脑钠肽(BNP)和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当心脏压力或容量超负荷引起脑钠肽分泌增多,其水平与心脏结构和功能损伤严重程度相关。临床上广泛用于心衰的早期诊断和预后的评估。与脑钠肽不同,sST2可能与年龄、体重指数、既往心衰发作情况、肾功能及房颤无相关性。国内关于sST2在射血分数下降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对比研究少见报道。本研究通过观察上述两种类型心衰患者sST2及NT-proBNP水平的早期变化,并比较这种变化对患者入院后6月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目的:1.比较HFPEF和HFREF患者治疗过程中sST2及NT-proBNP水平的早期变化。2.观察患者入院时sST2水平与NT-proBNP、hsCRP及心脏彩超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探讨sST2、NT-proBNP水平及治疗过程中短期变化值对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连续收集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心衰患者85例,其中男46例,女39例,年龄45-82岁。以左室射血分数≥50%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的诊断标准,分为HFPEF组(41例,LVEF≥50%)及HFREF组(44例,LVEF50%)。其中冠心病4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6例,扩张型心肌病27例。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详细询问病史,记录一般情况、重要症状和体征、基础心脏病、既往史并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进行心功能分级。入院后48小时内完善心脏超声检查(包括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等)。入院后均给予规范化药物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p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利尿剂和地高辛等基础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没有禁忌情况下均可常规使用。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入院后第7天留取肘静脉血测定sST2及NT-proBNP水平,于-80℃冰箱保存备用,所有血标本避免反复冻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sST2水平。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除收缩压、左室射血分数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 研究方法2.1 血清指标的观察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测定两组患者入院时、入院第7天的血浆sST2、NT-proBNP水平,比较HFPEF组患者入院时、入院第7天的血浆sST2、NT-proBNP水平,比较HFREF组患者入院时、入院第7天的血浆sST2、NT-proBNP水平,以及将患者入院时的血浆sST2水平与NT-proBNP、hs-CRP水平及心脏彩超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观察心衰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浆sST2、NT-proBNP水平的短期变化情况。2.2 临床指标的观察出院后通过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并记录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6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全因死亡、心衰加重再住院。分析血浆sST2、NT-proBNP水平及其短期变化值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对于随访期间多次住院的患者,本研究只纳入第一次住院情况。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M)及百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双变量相关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逐步Logsitic回归分析影响心血管事件的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sST2、NT-proBNP水平及其变化值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不同时间点sST2水平的比较经正规治疗后,HFPEF组患者入院时sST2水平高于入院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36(0.30~0.54)VS 0.34(0.31~0.47),P0.05]。HFREF组患者入院时sST2水平高于入院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3(0.44~0.92)VS 0.59(0.54~0.65),P0.05]。HFPEF组患者入院时sST2水平低于HFREF组[0.36(0.30~0.54)VS0.63(0.44-0.92)],入院第7天sST2水平亦低于HFREF组[0.34(0.31~0.47)VS0.59(0.54~0.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不同时间点NT-proBNP水平的比较HFPEF组患者入院时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入院第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40(1612~5860)VS 512(236~1112),P0.05]。HFREF组患者入院时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入院第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66(4205~9811)VS 1112(875~3238),P0.05]。HFPEF组患者入院时NT-proBNP水平低于HFREF组[2740(1612~5860)VS5866(4205~9811)],入院第7天NT-proBNP水平亦低于HFREF组[512(236~1112)VS 1112(875~32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者入院时sST2水平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HFPEF组患者入院时血浆sST2水平与NT-proBNP、hs-CRP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5、0.470,P均0.05),与LVEF、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70、-0.275,P0.05),而与左室收缩及舒张末期容积均无相关性。HFREF组患者入院时血浆sST2水平与NT-proBNP、hs-CRP、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13、0.545、0.501,P均0.05),与LVEF、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91、-0.357,P0.05),而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无相关性。4通过Logsitic回归分析sST2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自入院时随访6个月内,HFPEF组发生8例心血管事件:包括1例因心衰加重死亡,1例猝死,6例因心衰加重再住院。HFREF组发生心血管事件15例:包括4例因心衰加重死亡,1例猝死,10例因心衰加重再住院。经Logsitic回归分析发现(纳入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血红蛋白、hs-CRP、NHAH心功能分级、LVEF、NT-proBNP及肾小球滤过率),入院时血浆sST2水平是上述两种心衰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FPEF组:OR1.411,95%CI1.038-1.918, P0.05; HFREF组:OR1.033,95%CI1.009-1.009, P0.001)。5比较sST2及NT-proBNP水平及其变化值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自入院时随访6个月内所有入选患者共发生心血管事件23例。通过ROC曲线分析发现,入院时sST2水平、入院第7天sST2水平、入院第7天NT-proBNP水平及治疗过程中NT-proBNP的变化值均有预测心血管事件的价值(P0.05)。而入院时NT-proBNP水平及sST2水平的短期变化值无预测心血管事件的价值(P0.05)。结论:1.HFPEF患者入院时、入院第7天血浆sST2、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HFREF患者。两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治疗前后均明显下降,而sST2水平治疗过程中无明显变化。2.HFPEF患者血浆sST2水平与NT-proBNP、hs-CRP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可作为判断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严重程度的辅助指标。3.心衰患者入院时血浆sST2水平是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独立于左室射血分数,可用于射血分数保留心衰患者的危险分层。4.心衰患者入院时sST2水平、入院第7天sST2水平、入院第7天NT-proBNP水平及NT-proBNP的短期变化值具有预测心血管事件的价值。而入院时NT-proBNP水平及sST2水平的短期变化值无预测心血管事件的价值。sST2联合NT-proBNP可用于判断心衰治疗效果和评估预后。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娇,唐红;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正常人左室射血分数的初步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4年02期

2 李凯;刘伯学;蔡天志;刘东武;;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与左室射血分数关系的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年12期

3 赵子文;祝雪丽;程振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相关性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年08期

4 赵月卿;熊敄骏;王贻淳;梁君慧;李光迪;;145例正常人左室射血分数测定的初步探讨[J];石河子医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5 Vincent JL;王明山;;右室射血分数的测定[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2年01期

6 Chung A.K.;Das S.R.;Leonard D. ;M.H. Drazner;朱冰坡;;不论左室容量有无差异女性左室射血分数较男性高:达拉斯心脏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6年10期

7 Latado A.L.;Passos L.C.S.;Darzé E.S.;Lopes A.A.;郭俊;;贫血对左室射血分数保存或降低患者院内死亡率影响的比较[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7年05期

8 黄国虹;陈艳;;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与6min步行试验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年03期

9 郭丽泉;;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后射血分数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11期

10 ;平衡门电路法测定右室射血分数的临床应用(文摘)[J];河北医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勇平;于亚平;唐玉梅;宋萍;刘海宁;卢晓洵;周晓钢;张琼;;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初探[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张建保;袁利君;张晓军;刘一辉;曹铁生;;心室肌做功能力与射血分数[A];第七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况明星;彭录生;;用心阻抗微分图测定射血分数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4 柯永胜;赵振东;李苏;陶月玉;杨尚印;刘之静;;左室射血分数与内源性洋地黄样因子浓度之间关系的初步观察[A];第二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5 施凤梅;杨鹏麟;郑如莲;;左室射血分数与心脏大小的相关性分析[A];2012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杨晶晶;张运;张梅;;正常左心室收缩期应变与左室射血分数的相关性分析[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7 焦傅惠;王子时;杨梅芳;;阻抗法与放射性核医学法测定的射血分数之间的比较[A];第二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8 焦薇;孙跃民;万征;黄灿亮;;射血分数正常与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李隆贵;耿召华;赵晓辉;党涛;陶则伟;;国人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及初步随访结果[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焦薇;孙跃民;万征;黄灿亮;;射血分数正常与射血分数下降心力衰竭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二院副院长 王景峰;了解射血分数 预防心脏性猝死[N];健康报;2009年

2 记者 李建伟 通讯员 戴谷音;心外手术禁区缩小[N];健康报;2000年

3 健康时报记者 赵晴晴;给心脏装个急救室[N];健康时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碧菁;慢性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变化及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吴贞兰;老年与非老年慢性射血分数下降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临床特点比较[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3 郭玮琼;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伴宽QRS波群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估[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陈德行;老年不同射血分数心衰患者的临床分析[D];苏州大学;2015年

5 苏鑫;磁共振测量左室射血分数的比较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6 孟娟;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在心力衰竭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D];山东大学;2015年

7 梁鹏;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浆NPY、hs-CRP与LVEF的相关性研究[D];蚌埠医学院;2015年

8 扎依旦·艾力;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患儿免疫功能检测及临床价值[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9 郭瑞雪;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诊治进展[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10 陶成敏;可溶性ST2联合NT-proBNP在射血分数保留和减少的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671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6671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e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