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心率减速力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18-04-16 16:11

  本文选题:心房颤动 + 心率减速力 ; 参考:《南昌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背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逐年攀升,病因机制复杂,病程长,致死致残率高。房颤可导致心力衰竭、脑卒中、血栓栓塞等严重危害。对于房颤的治疗目前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以射频消融术为主要手段的节律控制,但存在成功率较低、复发率高等缺点;另一治疗措施是使用抗凝药物降低脑卒中发生率,但药物依从性较差及存在较高出血风险,从而限制其临床应用。目前房颤的致病机制和脑卒中防治仍是心血管领域未攻克的难题。除了经典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之外,研究发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改变引起的“神经重构”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密切相关。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通过位相整序信号平均技术进行分析测算,已成为定量评估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新指标,具有无创、简单易行的优点,并已证实优于左室射血分数、心率变异性等传统指标。DC最早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DC值越低提示患者迷走神经调节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能力越差,心肌梗死后因电风暴、恶性心律失常而猝死的风险越高。此外,DC还用于评估房颤电复律后自主神经功能变化,以及不同肺静脉隔离术式对房颤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的影响。目前暂无研究分析非瓣膜性房颤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特征和影响因素,亦缺乏DC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价值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并结合房颤卒中评分来探讨DC能否成为预测脑卒中风险的新指标,为无创心电参数DC在非瓣膜性房颤治疗及缺血性卒中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5年8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我院心内科收入住院的房颤患者,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研究对象。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临床诊断、病史、心电图、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等。提取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有效记录≥20小时)结果,采用Holter心电分析软件计算DC值。纳入的研究对象根据DC值分为DC正常组和DC异常组,首先对临床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特征;通过卡方检验和线性回归对既往合并疾病进行相关性分析,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作为因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类,找到DC值的独立影响因素;计算各研究对象的CHADS_2和CHA_2DS_2-VASc评分,通过卡方检验和t检验方法,研究DC与非瓣膜性房颤缺血性卒中风险预测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85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其中424名男性,约占54.0%;平均年龄69.1±11.3岁,身体质量指数平均值为23.6±3.54 kg/m2,DC平均值为5.80±2.2ms。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而心脏彩超结构参数中,DC异常组的右室内径(DC异常组vs DC正常组:23.1±4.2 vs 22.4±3.3,P=0.027)、肺动脉内径(DC异常组vs DC正常组:23.4±3.4 vs 22.7±3.4,P=0.016)和右房左右径(DC异常组vs DC正常组:41.8±7.3 vs 40.3±6.3,P=0.007)均小于DC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单因素变量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P=0.004)、慢性肾病(P=0.036)、糖尿病史(P=0.028)和既往脑卒中/TIA病史(P=0.019)与DC值异常显著相关;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剔除上述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合并高血压(OR=1.447,CI:1.014-2.063)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DC值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3.通过对本研究中房颤患者进行缺血性卒中评分,CHADS_2评分和CHA_2DS_2-VASc评分的平均分值分别为2.05±1.48和3.46±1.90。方差分析结果显示,CHADS_2和CHA_2DS_2-VASc评分危险分层在DC正常组和DC异常组间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检验结果显示,CHADS_2评分分值在DC正常组和DC异常组分别为1.95±1.47和2.35±1.4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CHA_2DS_2-VASc评分分值(DC异常组vs DC正常组:23.4±3.4 vs 22.7±3.4,P=0.016)在DC正常组和DC异常组分别为3.33±1.90和3.86±1.86,具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1.合并高血压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2.房颤并DC异常患者卒中风险评分更高。3.DC可能是预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一种新型临床指标。4.右心房左右径与非瓣膜性房颤DC异常可能相关,但需要大样本的进一步验证。
[Abstract]:Background : Atrial fibrillation ( AF ) is the most common arrhythmia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 Results : 1 . The average scores of CHADS _ 2 and CHA _ 2DS _ 2 - VAS c scores were 2.05 卤 1.48 and 3.46 卤 1.90 respectively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cores of CHADS _ 2 and CHA _ 2DS _ 2 - VAS c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DC and DC abnormal groups . Conclusion : 1 . The risk score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non -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 non - 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541.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雷;木胡牙提;林涛;卢武红;刘志强;何鹏义;杨玉春;;非瓣膜性房颤与血栓形成前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2 李晓烨;王齐兵;吕迁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3年03期

3 张亚辉;胡文标;;慢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电图f波特点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33期

4 Pérez-Gómez F. ,Alegra E. ,Berjón J ,杜媛;瓣膜性和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或二者联合应用的随机多中心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5年03期

5 王超权;刘初民;;糖代谢异常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J];安徽医药;2008年01期

6 李春元;抗凝剂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风效果比较[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3年04期

7 王海彦;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栓塞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5年07期

8 王丹;董平栓;;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中纤维化指标的水平及意义[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3期

9 刘强;徐智;毛威;;中西医结合治疗非瓣膜性房颤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1年09期

10 赵欣,刘志华,王立志;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皆春;;非瓣膜性房颤与脑栓塞[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彭若宇;梁燕琼;陈佑明;侯庆臻;戴文华;彭芊芊;周轶;;非瓣膜性房颤脑梗死患者凝血因素和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3 苏江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水平与聚集分析[A];第四届全国血脂分析与临床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脂蛋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吴俊;许俊堂;;非瓣膜性房颤高凝状态指标与抗栓治疗监测[A];第四届全国临床检验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孙燕;赵金龙;;华法林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血栓栓塞中的安全性评价[A];2006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蔡若蔚;洪志林;王凌星;;非瓣膜性房颤并发脑栓塞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孙颖;谢国璐;张学义;王志浩;钟明;张运;郑兆通;张薇;;非瓣膜性房颤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对脑卒中的贡献及房颤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8 刘强;沈金龙;蒋超鹏;毛威;;粘附分子的表达与非瓣膜性房颤的相关性研究[A];2013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9 吴俊;;非瓣膜性房颤高凝状态指标与抗栓治疗监测[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蔡宏文;叶武;华军益;毛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临床观察[A];2007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莫让房颤致卒中[N];中国医药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连漪;只有实践能让创新梦想成真[N];健康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裘炯华;市场落点在技术和材料[N];医药经济报;2014年

4 刘云涛;一场关于心与脑的对话[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记者 朱国旺;房颤抗凝不用犹豫[N];中国医药报;2011年

6 伊瑶;拜瑞妥获准用于卒中预防[N];医药经济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清;红细胞分布宽度对阵发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服用达比加群出血风险预测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7年

2 丁颖;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心率减速力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D];南昌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岩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卒中评分对比及抗凝治疗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吕岩红;达比加群酯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彭赛力;吸烟者非瓣膜性房颤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5年

4 吕新会;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房颤中医证治规律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王婧;左心房大小与非瓣膜性房颤卒中风险关系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黄丹青;经食管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二尖瓣的结构和功能[D];郑州大学;2016年

7 胡红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防治新进展[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8 张谊;心源性脑卒中诊断的血清标志物NT-proBNP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9 曾山;2442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D];南昌大学;2016年

10 谈颖;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半乳凝集素-3表达水平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596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7596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6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