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丁质酶样3蛋白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表达的相关研究
本文选题: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几丁质酶样3蛋白1 ; 参考:《郑州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当前的中国,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饮食的多样性逐渐增多,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取量增大,生活压力的增大,运动量的减少,以及社会老龄化的进展,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大多数血管疾病发生的基础及潜在危险因素,随着中国社会逐渐步入老龄化进展AS的发生、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危险,动脉粥样硬化对人民健康有着巨大的威胁,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预后差、致死及致残率高。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与脑卒中的发生的部位、进展及复发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不稳定斑块的形成是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因此,不稳定斑块也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门方向,其主要的病理学特点包括纤维帽菲薄,脂质核心较大和炎性细胞的大量浸润。导致AS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都可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而后粘附分子的表达显著增加,趋化血液单核细胞及T淋巴细胞粘附。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进入血管内膜下启动炎性反应,导致大量细胞炎性因子的分泌,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Interrukin,IL),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MCP),等,可进一步激活EC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巨噬细胞,促进AS进一步发展。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tinase3-like1,CHI3L1),又名YKL-40、软骨糖蛋白39、乳腺回归蛋白,该蛋白质存在几丁质结合活性,但无几丁质酶活性。研究表明其可由一系列细胞分泌,并且参与了急性炎症、慢性炎症,以及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c,ECM)重构等疾病的过程,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支气管哮喘、高血压等,同时在斑块不稳定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是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中重要一员,MMP-9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平滑肌细胞游离、迁移至内膜下,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从而促使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其次对细胞外基质以及胶原蛋白的降解,造成易损斑块,使斑块容易破裂。通过调节细胞外基质的代谢和降解,参与脂质储留、钙质沉着、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改变等。它在降解ECM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进入血管内中膜进而引起内-中膜(Intima thickness,IMT)增厚以及在斑块形成的过程中、斑块的不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组织中CHI3L1及MMP-9的表达水平是否存在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是否有关联性,目前未见相关报道。研究目的:探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CHI3L1及MMP-9的表达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希望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资料和方法:1.收集自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科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剥脱术获得的完整的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所有病例术前常规行颈动脉彩超及颈动脉CTA及血管造影。另外,收集因外伤造成脾破裂于我科行脾脏切除术获取的脾动脉20例,排除门静脉高压患者,其中男16例,女4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手术标本研究知情同意书》,手术标本离体后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迅速置于-80℃低温冰箱保存,用于检测CHI3L1、MMP-9的mRNA。另一部分置于10%的甲醛溶液中固定,待石蜡包埋切片,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的检测。2.对获取标本进行HE染色,并根据术前彩超等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分为稳定斑块组(20例)、不稳定斑块组(22例),脾动脉组织作为对照组(20例)。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三组标本中CHI3L1蛋白及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CHI3L1蛋白及MMP-9蛋白的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4.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三组斑块组织中CHI3L1mRNA及MMP-9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CHI3L1mRNA及MMP-9mRNA的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5.统计方法:实验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x±)表示,3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CHI3L1、MMP-9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1.1CHI3L1主要在斑块组织内的着色表达主要位于炎性细胞、EC、VSMCS及泡沫细胞内呈阳性表达。CHI3L1蛋白在斑块组织中均有较强的表达,在对照组中表达较弱。三组中CHI3L1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2.407,P0.001)。稳定组斑块中CHI3L1蛋白(2.087±0.027)表达高于对照组(1.946±0.019),不稳定斑块组织中CHI3L1(2.168±0.022)蛋白的表达也高于对照组,而且不稳定斑块组织中CHI3L1蛋白(2.168±0.022)的表达又高于稳定斑块组织中。1.2MMP-9在炎性细胞、EC及VSMCS、泡沫细胞内呈阳性表达。MMP-9蛋白在斑块组织中均有较强的表达,在对照组中表达较弱。三组中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8.210,P0.001)稳定组斑块中MMP-9蛋白(2.098±0.025)表达高于对照组(1.967±0.026),不稳定斑块组织中MMP-9蛋白(2.233±0.031)的表达也高于对照组,而且不稳定斑块组织中MMP-9蛋白(2.233±0.031)的表达又高于稳定斑块组织中。1.3对斑块组织中CHI3L1蛋白与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二者表达成正相关(r稳定蛋白=0.555,P0.001;r不稳定蛋白=0.618,P0.001)。2、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2.1CHI3L1mRNA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5.837,P0.001),CHI3L1mRNA在不稳定斑块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1.592±0.036),高于稳定组斑块中CHI3L1mRNA(1.338±0.046)表达的表达量,稳定组斑块中CHI3L1mRNA(1.338±0.046)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CHI3L1mRNA(1.157±0.033)的表达量。2.2MMP-9mRNA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8.019,P0.001),MMP-9mRNA在不稳定斑块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1.402±0.024),高于稳定组斑块中MMP-9mRNA(1.268±0.019)的表达量,稳定组斑块中CHI3L1mRNA(1.268±0.019)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MMP-9mRNA(1.183±0.023)的表达量。2.3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斑块组织中CHI3L1mRNA与MMP-9mRNA的表达量情况成正相关(r稳定mRNA=0.536,P0.001;r不稳定mRNA=0.582,P0.001)。结论:1.CHI3L1与MMP-9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中高表达。2.CHI3L1与MMP-9的高表达可能与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的不稳定性有关。3.CHI3L1与MMP-9可能共同参与促进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织的不稳定性。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 AS ) is the most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acut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 Objective : To study the role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 9 ( MMP - 9 )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lerosis .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CHI3L1 , MMP - 9 and MMP - 9 i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ere determin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P method . The expression of CHI3L1 protein ( 2.233 卤 0.031 ) in unstable plaqu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 Conclusion : 1.CHI3L1 and MMP - 9 are highly expressed in huma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 The high expression of CHI3L1 and MMP - 9 may be related to the instability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 3 . CHI3L1 and MMP - 9 may be involved in promoting the instability of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tissue .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东田 ,王庆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稳定斑块治疗[J];中国综合临床;2002年07期
2 杜大勇,李国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不稳定斑块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实践;2002年12期
3 郝宝顺,刘金来;不稳定斑块的识别与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3年10期
4 朱兴雷,褚熙;不稳定斑块、炎症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J];山东医药;2004年04期
5 蔡施霞,余细勇;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不稳定斑块[J];实用医学杂志;2005年15期
6 张京春;陈可冀;张文高;史大卓;;不稳定斑块的中西医结合认识现状及研究思路[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10期
7 夏效东,凌文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研究现状[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5年02期
8 谭佳颖;王齐兵;;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不稳定斑块的早期识别及干预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年02期
9 李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斑块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5期
10 陈永福;王绿娅;吕树铮;秦彦文;;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药物治疗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京春;史大卓;陈可冀;张文高;;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不稳定斑块的中西医结合认识现状及研究思路[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胡先同;马东明;卢斌;张红霞;姜希娟;;巨噬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在家兔不稳定斑块重的作用及其机制[A];第十一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3年
3 张文高;刘龙涛;吴敏;郑广娟;王显刚;;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中西医结合干预研究现状与思路[A];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及血瘀证高级论坛和研修班论文汇编[C];2004年
4 马剑英;张邢炜;孙爱军;钱菊英;葛均波;;血清Cathepsin S在冠心病不稳定斑块中的价值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黄科军;;清热类中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年会暨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心病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精选[C];2008年
6 赵全明;;功能成像与形态成像无创检测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7 高雪;郑晓慧;宋宏萍;周晓东;刘丽文;李妍;陈磊;易小敏;赵永峰;贺建国;张铮;;吸烟诱导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模型的建立及超声造影技术对斑块稳定性的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九届全国腹部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牛楠;曲鹏;徐丹;王虹艳;崔颖;丁彦春;朱宁;;强化调脂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促炎和抗炎失衡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强沁晨;李建国;宋奕宁;张万蕾;;无创影像学检查研究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现状[A];第九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郭水英;陈薇;吴航程;;蕲蛇酶加通络调血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影响的临床观察[A];201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北京朝阳医院西区神经内科 周立春 贾伟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可识别[N];健康报;2014年
2 记者 宗宝泉;防治心脑血管病从稳定斑块开始[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杨凤;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新靶点[N];健康报;2014年
4 冯友根;急性冠脉综合征新看点[N];中国医药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谷春;冠脉不稳定斑块生物标志物及其调节机制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范雪松;循环miRNA作为冠脉不稳定斑块生物标志物及其机制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3 李玫;CD36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在不稳定斑块形成中作用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4 潘俊杰;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琬越;稳消方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雷云;3.0T 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分析及分型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3 王露朝;超小超顺氧化铁增强MRA与钆剂增强MRA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对比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奈文青;老年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差异表达谱分析及差异基因验证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5 徐华;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清MMP-9及APN预测冠脉不稳定斑块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6 聂善静;CyPA、Lp-PLA2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及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年
7 李丹;Salusin-α、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及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探讨[D];石河子大学;2016年
8 李祥波;几丁质酶样3蛋白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表达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9 李立鹏;64层螺旋CT诊断冠脉内不稳定斑块的价值[D];郑州大学;2007年
10 代雪莲;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与不稳定斑块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276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827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