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新发房颤的相关性探讨
发布时间:2018-05-03 10:43
本文选题:血糖 + 新发房颤 ; 参考:《山东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背景:从20世纪20年代,随着心房颤动的发病率的提高,伴随的心房颤动患者发作持续时间的延长,人们认识到心房颤动治疗的必要性。心房颤动症状主要表现为心率不齐,心慌、心悸,以及其产生的严重并发症可危及生命,其中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心房颤动可以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心房颤动的各种严重并发症使得各种心房颤动栓塞风险评估模型应运而生,现最主流的心房颤动风险评估模型应为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公布的CHA2DS2-VASc评分,近期杜克大学临床研究中心的Emily C.0 Brien博士等总结了新型心房颤动出血危险评分--ORBIT评分系统,并和现有的HAS-BLED和ATRIA评分在拟合度和有效性上做了比较,通过校准曲线发现不同评分预测结果信度依次为:ORBIT完全模型评分ORBIT简化评分ATRIA评分HAS-BLED评分[2]。随着心房颤动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心房颤动的治疗却十分局限,主要是从恢复并维持窦性心率、控制心室率以及预防血栓栓塞形成三个方面。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控制和导管射频消融,后者由于副作用较小但复发率仍较高。这就使得对房颤高危可控因素的研究成为当代房颤研究的主流,通过近3个多世纪的研究,科学家们已确定高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性别等都是导致心房颤动发生的高危因素,近年来的研究重点放在了炎性相关细胞及因子,如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Ⅱ)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证实其与心房颤动发生、持续和复发密切相关。在这其中糖尿病与心房颤动的关系众说纷纭,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当属Framingham研究[1]. Wilhelmsen研究[50]、Mohammad-Reza研究[51].RAMS研究[53]、VALUE研究[54]等,其中Mohammad-Reza等共纳入了845,748例研究对象,其中糖尿病患者293.124名,非糖尿病患者552,624名,研究发现糖尿病组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5.0%VS10.3%,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发现糖尿病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3,95%CI [2.10-16] P 0.0001]。这是到目前为止纳入样本量最大的回顾性研究,其表明糖尿病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根据现有研究糖尿病己成为公认的房颤发生的高危因素,但对于新发房颤房颤与空腹血糖水平是否存在关联尚无研究,本研究则已空腹血糖作为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对统计分析探究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新发房颤与空腹血糖水平之间的潜在联系。材料及方法:随机筛选并纳入自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于山东省立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确诊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22例。排除标准:空腹血糖数据缺失;房颤病史;结构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严重的肝脏功能(AST升高超过3倍以上)不全及肾功能不全(265umol/L);甲状腺疾病。统计上述患者病史资料及相关的生化指标,再将其根据空腹血糖分布的三分位数分为高中低3组,分别计算各指标对空腹血糖的影响,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确定空腹血糖是否可以作为预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随访结果绘制C0X生存曲线评价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空腹血糖水平的高低是否可影响新发房颤的发生。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后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7月1日于省立医院住院的符合入组标准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222例,其中男性患者153例,占68.9%,女性67例,占31.1%:平均年龄60.2±9.7岁。2.随着空腹血糖的升高,年龄(Age)、性别(Male)、体重指数(BMI)、左室射血分数(LVEF)、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既往心梗史(Previous myocardial infarction)、高密度脂蛋白(HDL-cholestrol)、低密度脂蛋白(LDL-cholestrol)、总甘油三酯(Triglyceride)等变量并没有明显差异,而高血压病史(Hypertension)、肾小球滤过率(eGFR)则随之变化(p0.2),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则有明显差异性改变(p0.001)。3.根据平均35周的随访,我们对观察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总体中发生终点事件即新发心房颤动进行统计及比较,其中共发生终点事件41例并且发生心房颤动的患者其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心房颤动的患者(p0.01)。4. logistic多因素分析中,在平衡了性别,年龄,血脂水平,BMI后,空腹血糖每升高lmmol/L,冠心病人群中新发心房颤动OR 1.01 (95%CI 1.11,1.23) p:0.001,证明空腹血糖水平仍为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5.根据空腹血糖水平,我们将样本总体分为Min(1.84-5.14)、 Mid(5.15-6.09)、Max (6.11-17.60)三组,通过平均35周随访绘制了Event-free survival曲线,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随着血糖升高而显著升高。结论:1.不稳定心绞痛人群中,房颤发病率较高(18.64%)2.随着空腹血糖的升高,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左室射血分数、收缩压、舒张压、既往心梗史、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甘油三酯等变量并没有明显差异,而高血压病史、肾小球滤过率则随之变化(p0.2),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则有明显差异性改变(p0.001)3.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不稳定性心绞痛人群中,空腹血糖水平是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4.COX生存曲线分析示空腹血糖水平越高则房颤发生的几率越高(HR 1.43 95% CI [1.27-1.60] p0.001)。
[Abstract]:Background : From the 1920s ,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cid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the prolongation of the duration of the onse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 it was recognized that atrial fibrillation could increase the risk of thromboembolism . The most important risk of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that atrial fibrillation could increase the risk of thromboembolism . The most important risk assessment model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the risk assessment model published by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 ESC ) in 2010 . As the incid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creases year by year , the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s limited mainly from the recovery and maintenance of sinus heart rate , the control of ventricular rate and the prevention of thrombosis . The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inflammatory related cells and factors , such as C - reactive protein ( CRP ) , TNF - 伪 , interleukin ( 鈪,
本文编号:18381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83817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