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答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选题:慢性心力衰竭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 参考:《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04期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应答反应的影响因素。方法以CRT治疗的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患者治疗结果,分析其中CRT应答患者与CRT不应答患者的差异,总结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治疗后应答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应答者35例、无应答者15例。应答者中缺血性心肌病5例(14.3%)、扩张性心肌病30例(85.7%)、电轴左偏11例(31.4%)、FQRS波21例(60.0%),与无应答者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应答者与无应答者在LA、LVESD、心房感知比例上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心肌病、LA、电轴左偏、FQRS波、心房感知比例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答反应的独立因素。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术前是否为缺血性心肌病及是否存在左房内径增大、电轴左偏、FQRS波、心房感知比例降低等,均是影响其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应答的重要因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 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treated with CRT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of the treatment were summariz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CRT response and those without CRT was analyzed,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response after CRT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there were 35 cases of response and 15 cases of non-response in 50 cases. Among the respondents, 5 cases were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30 cases were dilated cardiomyopathy, and 11 cases had left axis deviation. There was also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ate of atrial perception between respondents and non-responders in LVESDs (P 0.05).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left axis bias FQRS wave, atrial perception ratio are independent factors of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Conclusion whether th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re ischemic cardiomyopathy before operation, whether the left atrial diameter increases, the left axis deviate FQRS wave, and the ratio of atrial perception decrease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esponse of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分类号】:R54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大一;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J];医师进修杂志;2000年12期
2 吴义新,朱秀华,危金松;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8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0年08期
3 龙仕柏;乙莫克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种新方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年11期
4 何军,刘晓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慢性心力衰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临床干预研究进展[J];宁夏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5 范建明;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病人30例[J];福建医药杂志;2003年02期
6 徐会强;倍他乐克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3例疗效观察[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周红漫;辅酶Q_(10)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2003年10期
8 苏哲坦;慢性心力衰竭贫血在英国的患病率及其基本原因[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3年05期
9 毛秀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6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3年04期
10 芮喜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皮肤变化[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温霞;赵兴胜;徐峰;付二团;贺文帅;苏布道;马之嘉;;内蒙古自治区医院1980、1990、2000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2 施仲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仍然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首选药物[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3 马依彤;李霞;王朝霞;;18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贫血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4 曾潮峰;;肌氨肽苷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0例疗效观察[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5 刘玉辉;;左卡尼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6 胡英花;杨志敏;王艳杰;钱海燕;;慢性心力衰竭发作频率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杨小芳;施小青;;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管理干预[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赵丽;杨俊华;;超声综合参数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意义[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郭慧卿;王林;黄娇红;马金萍;;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合并症对药物治疗的影响[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邓晓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现状[A];江西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朱荻;倍他乐克安全有效[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2 周宁人;提高慢性心衰患者存活率[N];大众卫生报;2007年
3 李军;急性心力衰竭与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偿鉴别[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4 湖南省汉寿县人民医院 彭锋;对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调查与分析[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夏洪平 张步升 张楠;抗凝治疗使早期心衰患者受益[N];健康报;2005年
6 刘彦兵;慢性心力衰竭有合并症者的药物治疗[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7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主任 王景峰 整理 王海芳;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救治心衰患者[N];健康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飞飞;心脏收缩力调节对慢性心力衰竭兔心肌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
2 王尚;靶向SUR2B/Kir6.1通道防治慢性心力衰竭分子机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7年
3 师幸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风险的无创性指标预测和干预治疗评价[D];武汉大学;2016年
4 侯丽娜;慢性心力衰竭尿液蛋白标记物的筛选、鉴定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5 杜智勇;代谢组学方法评价慢性心力衰竭代谢重构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6 吴晓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细胞动员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姚耿圳;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构建与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刘尊齐;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连i吜,
本文编号:19654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1965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