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9 17:55

  本文选题:恶性血液病 +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 参考:《郑州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背景与目的恶性血液病包括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等。恶性血液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化疗后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黏膜(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损伤、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因素,机体免疫力降低,极易合并感染。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s,BSI)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常见的感染类型之一,也是导致恶性血液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最多,其中肠杆菌科细菌最为常见。1983年首次发现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肺炎克雷伯菌,近年来,产ESBLs细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峻。研究发现,ESBLs+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率高于ESBLs-肠杆菌科细菌,但也有研究显示产酶组和非产酶组之间死亡率比较结果无差异。目前国内针对恶性血液病合并产ESBLs细菌血流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和死亡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细菌药敏和共耐药情况,探讨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和ESBLs+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进行病情评估及合理选用抗感染治疗。资料与方法将2012年4月至2016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治疗的254例合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178例、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76例,将188例检测ESBLs的病例分为ESBLs+组(82例)和ESBLs-组(106例),所有入选病例根据血培养后30天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66例)和生存组(188例)。分析比较ESBLs+组和ESBLs-组的临床特征和药敏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ESBLs+菌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及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的死亡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死亡组病例随访至死亡当天,生存组患者随访至血培养后第30天。结果1、血液科病房血培养阳性率为10.7%。血流感染致病菌中革兰阴性菌占75.9%,革兰阳性菌占20.2%,真菌占3.9%,大肠埃希菌占所有致病菌31.6%,占革兰阴性菌41.7%,肺炎克雷伯菌占所有致病菌13.6%,占革兰阴性菌17.9%。2、本研究中ESBLs阳性率为43.6%。ESBLs+组病例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40.2%versus 21.7%,P=0.006)、大肠埃希菌(87.8%vs.57.5%,P0.001)、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t,MDR)菌(97.6%vs.48.1%,P0.001)、血培养前30天抗生素暴露(79.3%vs.56.6%,P=0.001)尤其是血培养前30天内应用左氧氟沙星(35.4 vs.16.0%,P=0.002)和第3/4代头孢菌素(14.6%vs.3.8%,P=0.008)多于ESBLs-组,ESBLs-组肺炎克雷伯菌(42.5%vs.12.2%,P0.001)和碳青霉烯类耐药菌(13.2%vs.3.7%,P=0.024)多于ESBLs+组。两组间年龄、性别、其他疾病类型、化疗阶段、既往30天内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或免疫制剂、粒细胞缺乏、不合适的初始抗感染治疗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5%vs.31.1%,P=0.924)。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ALL(OR,3.339;95%CI,1.355-8.223;P=0.009)和抗生素暴露史(OR,2.632;95%CI,1.168-5.929;P=0.020)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本研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患者30天总死亡率为26.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中男性(59.1%vs.42.6%,P=0.021)、年龄55岁(28.8%vs.16.0%,P=0.023)、诱导化疗(51.5%vs.34.6%,P=0.015)、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感染(16.7%vs.4.8%,P=0.002)、发生感染性休克(50.0%vs.6.4%,P0.001)和接受不合适初始抗感染治疗(27.3%vs.12.2%,P=0.004)的患者明显多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自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感染性休克(OR,20.114;95%CI,8.806-45.940;P0.001)、男性(OR,2.659;95%CI,1.309-5.400;P=0.007)和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感染(OR,6.043;95%CI,2.137-17.090;P=0.001)是导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本研究中共检出181例MDR菌株,包括28例肺炎克雷伯菌和153例大肠埃希菌;6例广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XDR)菌株,包括2例肺炎克雷伯菌和4例大肠埃希菌,未发现泛耐药(Pan drug-resistant,PDR)菌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分别是7.3%和9.2%,MDR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为7.7%。ESBLs+菌株对青霉素类、第1/2代头孢菌素耐药率98.6%~100%,第3/4代头孢菌素30.0%~95.8%,喹诺酮类50.0%~86.1%,氨曲南69.4%~70.0%,β内酰胺酶抑制剂20.0%~35.7%,头霉素类0~19.4%,阿米卡星9.7%~10.0%,碳青霉烯类0~4.2%;ESBLs-菌株对常用药物耐药率如下:青霉素类、第1/2代头孢菌素耐药率23.8%~100%,第3/4代头孢菌素11.1%~24.6%,喹诺酮类11.1%~50.8%,氨曲南13.3%~21.3%,β内酰胺酶抑制剂15.6%~46.7%,头霉素类13.3%~21.3%,阿米卡星4.4%~8.2%,碳青霉烯类2.4%~13.1%。5、对大肠埃希菌,亚他培南与其他抗生素的共耐药率最低(5.2%~33.3%),其次是厄他培南(7.6%~55.6%)和阿米卡星(10.4%~50.0%)。对肺炎克雷伯菌,阿米卡星与其他抗生素的共耐药率最低(0~42.8%),其次是厄他培南(0~50%)和亚胺培南(9.6%~87.5%)。对ESBLs+菌,药敏试验中抗生素的共耐药率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整体的共耐药率基本一致,但对ESBLs-菌,其共耐药率明显较ESBLs+菌高。6、碳青霉烯类耐药菌血流感染患者20例,死亡率为55.0%。ESBLs-菌多于ESBLs+菌(82.4%vs.17.6%)。对头孢类、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均达1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喹诺酮类耐药率90%,对阿米卡星耐药率40%,但替加环素、多粘菌素B仍对耐碳青霉烯类菌株保持较高敏感性,分别是93.3%(14/15)和100%(13/13)。结论1、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最常见的革兰阴性菌。2、ALL和抗生素暴露史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男性、感染性休克和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感染是导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低,ESBLs+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左氧氟沙星、氨曲南的耐药率明显高于ESBLs-菌。5、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替加环素与其他抗生素的共耐药率低。6、碳青霉烯类耐药以ESBLs-菌居多,碳青霉烯类耐药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率高,应及时选用替加环素作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Abstract]: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hematopathy , including acute and chronic leukemia , lymphoma , multiple myeloma , myeloproliferative disorder syndrome , myeloproliferative tumor , etc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35.4 vs . 16.0 % , P = 0 . 001 ) .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30.5 % vs . 31 . 1 % , P = 0 . 924 ) .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showed that ALL ( OR , 3.339 ; 95 % CI , 1.355 - 8.223 ; P = 0 . 009 ) and the history of antibiotic exposure ( OR , 2.632 ; 95 % CI , 1.168 - 5.929 ; P = 0.020 )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the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 The results of single 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septic shock ( OR , 20.114 ; 95 % CI , 8.806 - 45.940 ; P0.001 ) , male ( OR , 2.659 ; 95 % CI , 1.309 - 5.400 ; P = 0.007 ) , and C - enem - 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 OR , 6.43 ; 95 % CI , 2.137 - 17.90 ) . In this study , there were 181 cases of MDR - resistant strains , including 28 cases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and 153 cases of E . coli . The drug - resistant rate of E . coli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E . coli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 Conclusion 1 . The drug resistance rate of E . coli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E . coli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33;R51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湛,高楠;120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分析[J];天津药学;2000年01期

2 黄忠强;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结果分析[J];广西预防医学;2001年04期

3 万珊;费樱;杨焕婕;刘宝;;1051株临床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20期

4 雷德龙,沈源;134株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与药敏分析[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7年04期

5 叶杨芹,马佳毓,付英梅,张文莉,赵月辉;脉冲凝胶电泳技术在肺炎克雷伯菌分型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2年04期

6 盛清;社区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菌血症:临床类型的全球性差异[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2年03期

7 诸葛石养,钟毓娟,林慧,蒙保山,韦维;98例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药敏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梁元吉;;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3年06期

9 熊一平,余显书,曹何,胥飚;147株肺炎克雷伯菌引起医院感染调查和药敏结果分析[J];重庆医学;2004年02期

10 褚斌斌,杨珊明,邬硕平,张素惠;188株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万珊;费樱;杨焕婕;刘宝;;1051株临床肺炎克雷伯菌药敏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年

2 王德春;王瑞莲;;196株肺炎克雷伯菌药敏分析[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刘玲珑;毛文祥;丁汀;;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体外耐药的动态观察[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廖维维;吕火祥;胡庆丰;沈蓓琼;袁武锋;;尿液中分离出菌落形态完全变异的肺炎克雷伯菌[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陈建江;陈国英;;住院患者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和流行状况分析[A];2011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马峻;樊毅;江丽萍;詹学峰;;肺结核患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药敏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程科萍;王少康;孔庆芳;孔璐;孙桂菊;张徐军;;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4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暴发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年

8 陈敏;朱张国;沈先丽;;76株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及耐药性的分析[A];贵州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陈亚红;姚婉贞;周庆涛;刘振英;张晓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10 华杰;李艳霞;;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监测[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朱国旺;规范血培养 让血流感染治疗不再盲目[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记者 乔宁;正压无针输液接头或致血流感染[N];健康报;2013年

3 曾利明;专家呼吁规范血培养[N];保健时报;2009年

4 徐珍 编译;超级病菌横扫欧洲[N];医药经济报;2012年

5 记者 朱国旺;相关专家倡导“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零容忍”理念[N];中国医药报;2010年

6 记者 李水根 通讯员 施水泉;婴幼儿顽固性腹泻病因找到[N];健康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子龙;医院获得性及社区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6年

2 李欣燃;Hfq对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影响和机制初探及Hfq抑制剂虚拟筛选[D];吉林大学;2016年

3 蔡璇;ICU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检测和耐药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4 喻玮;磷霉素单用及联合对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的PK/PD和基因组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5 朱卫民;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酶耐药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6 梅清;磷霉素对大肠埃希菌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体内外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7 陶晶;大肠埃希菌脂蛋白NlpI参与细胞分裂的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8 姚芬;肺炎克雷伯菌和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9 魏泽庆;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和质粒介导的KPC酶传播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杨继勇;产KPC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病学与分子特征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永清;兰州地区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的基因型及耐药性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2 胡阳敏;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的相关性以及ICU患者CRKP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3 王云;呼吸道合胞病毒合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所致肺炎与TLR4-NF-κB信号通路关系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杨硕;宰杀肉鸡中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的检测和传播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5 谭斌;肺炎克雷伯菌突变株Δcrp的毒力表型分析及调控子CRP对基因KP1_4563的调控[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6 黄娅铃;耐碳青酶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产酶耐药机制及同源性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7 蒲姝丽;碳青霉烯非敏感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8 李玲霞;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离及耐药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9 钟雪珊;健康人、腹泻儿童与鼠形动物肠道肺炎克雷伯菌的病原学特征和耐药性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10 薛健;肺炎克雷伯菌转录调控子CRP对allS的调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000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000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b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