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
本文选题:发病机制 + 阻塞性疾病 ; 参考:《广东医学》2017年20期
【摘要】: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又称Buerger's病,是一种节段性、非动脉硬化的炎症性阻塞性疾病,主要累及四肢远端中小血管、神经等,尤其是下肢血管。病理变化为血管壁节段性、非化脓性炎症伴腔内血栓形成,管腔阻塞引起肢体缺血而产生缺血性疼痛,可引起溃疡、坏疽,甚至导致截肢。本病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使本病成为难治性疾病之一。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与吸烟、免疫、感染、炎症、同型半胱氨酸、基因和性激素有关。本文将就研究新进展综述如下。
[Abstract]:Positive 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 (TAO), also known as Buergerian disease, is a segmental, non-arteriosclerotic inflammatory obstructive disease, mainly involving the distal extremities, small vessels, nerves and so on, especially the lower extremity vessels.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were segmental vascular wall, non-suppurative inflammation with intraluminal thrombosis, ischemic pain caused by obstruction of the lumen, ulcers, gangrene, and even amputation.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his disease are still unclear, which makes it one of the refractory diseases. It is believed that its pathogenesis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several factors, mainly related to smoking, immunity, infection, inflammation, homocysteine, gene and sex hormone. This paper will review the new research progress as follows.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南昌大学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81660751,81660151,81260504) 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61BBG70067) 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71BAB205085) 南昌大学科研训练项目(编号:349,351,569) 南昌大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编号:269)
【分类号】:R5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四川医学;2004年03期
2 王兆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9年02期
3 杨崇礼,朱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探讨[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4年04期
4 毛建平;姜振宇;李薇;吴天姊;夏珊珊;吴婕;;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06期
5 崔玉艳;张志灵;;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陕西医学杂志;2007年10期
6 张圣雨;陶金辉;姜玲;沈爱宗;郭安平;孙言才;史天陆;杜德才;刘琳琳;;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首都医药;2008年22期
7 邱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年12期
8 伍昌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5年03期
9 韩红;邹萍;;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研究进展[J];临床内科杂志;2007年02期
10 陆艳辉,赵彦芬,刘国仗;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侯明;;基于ITP发病机制的治疗新策略[A];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三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11年
2 苏健;白霞;余自强;王兆钺;阮长耿;;成人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C];2007年
3 姜桂喜;王晋军;薛智军;张文夺;李强;张娟子;;中西医结合防治肢体缺血术后再灌注损伤[A];201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肖格林;;16层螺旋CT下肢血管双期成像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5 吕延伟;谭鸿雁;李大勇;;肢体缺血性坏疽及其前期病变的治疗现状[A];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学术大会论文集(一)[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胡蔓、通讯员 杜巍巍、向吉刚、沈岚;武汉专家首次发现房颤发病机制[N];湖北日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建峰;肢体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脏的保护效应及相关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00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100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