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优化AV间期对伴有二尖瓣反流的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效应观察

发布时间:2018-07-07 08:57

  本文选题:双腔起搏器 + AV间期 ; 参考:《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7年10期


【摘要】:目的: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DDD)患者日益增多,通过起搏器参数调整可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分析伴有二尖瓣反流(MR)的DDD植入者,短期和长期在最佳房室间期(AVI)是否能改善MR、增加每搏输出量(SV)。方法:对2010~2013年的30例植入DDD伴MR的患者随机分为程控组(16例)和对照组(14例),起搏频率均为70次/min。术后2d程控组在心脏超声监测下程控起搏器,达到最佳AVI,即反流程度[反流容量(RV)、分数(RF)以及面积(RA)]减少和SV增加,并在术前、术后2d和3个月随访LVEF、BNP和NYHA分级等。结果:术后2d,在最佳AVI[(96±11)ms]内,程控组中MR程度减少和SV增加(P0.01);程控组与对照组相比亦有同样变化(P0.01)。术后3个月与术后2d相比程控组无进一步的MR减少和SV增加(P0.05);而LVEF、BNP、NYHA分级、6min步行距离、再住院率和病死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缩短AVI可以减少MR程度并增加每分输出量,改善心功能,但最佳AVI个体差异大。本研究随访时间短,全起搏所带来的远期效应并不明确,需要长期随访及大量临床试验进一步研究。
[Abstract]:Aim: to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by adjusting pacemaker parameters due to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implanted dual chamber pacemaker (DDD). This study analyzed whether DDD implants with mitral regurgitation (Mr) could improve MRs and increase stroke output (SV) in the short and long term at optimal atrioventricular interval (AVI). Methods: from 2010 to 2013, 30 cases of DDD with M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programmed control group (16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14 cases). The pacing frequency was 70 times / min. On the 2nd day after operation, the programmed pacemakers were monitored by echocardiography to achieve the best AVI, i.e., the degree of regurgitation [RV, RF and area (RA)] was decreased and SV was increased.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before operation, 2 days and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for LVEFU BNP and NYHA grading. Results: in the optimal AVI [(96 卤11) Ms] on the 2nd day after operation, the degree of Mr was decreased and SV increased (P0.01) in the program-controlled group, and the same change was found in the program-controlled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r and SV between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and 2 days after operation (P0.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walking distance, rehospitalization rate and mortality between LVEFV BNPN NYHA classification and 6 min walking distance. Conclusion: shortening AVI can reduce Mr degree, increase output per minute and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The duration of follow-up is short and the long-term effect of total pacing is not clear. It needs long-term follow-up and a large number of clinical trials for further study.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分类号】:R54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缪丽,吴建国;双腔起搏器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0年03期

2 李德才,王庆旭,杨桂红,刘思泰,蒋涛,黄明礼,李文远,谭瑛;双腔起搏器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16例报告[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黄新平;周兰清;陈兆銮;阚瑞嫒;梁立权;任国钧;;植入双腔起搏器两例[J];云南医药;1991年01期

4 孟素荣,彭健,宋跃明,许顶立,林春梅;双腔起搏器睡眠功能的设置及初步临床观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年01期

5 罗为民,石蓓,黄祖敏,郝星,商黔惠,王丕荣;应用双腔起搏器四例报告[J];贵州医药;2000年11期

6 吴建淮,单江,徐志清,俞锋,徐耕;双腔起搏器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J];急诊医学;2000年01期

7 迟路湘,何国祥,宋治远,舒茂琴,胡厚源,唐波,史光鉴;闭环频率适应性双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2年03期

8 吴志勇,颜光烈,陈诗泉,浦晓东,黄鼎三,关瑞锦;经头静脉植入双腔起搏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年05期

9 王永强;魏引;李基诚;;应用生理性双腔起搏器7例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5年12期

10 于祝先;刘东彦;;经永存左上腔植入双腔起搏器1例[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来利;于波;;双腔起搏器的程控随访[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陈丽娜;秦丰明;唐欧杉;成银宏;陈钟良;周浩亮;;基层医院双腔起搏器植入500例临床体会[A];2012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晓健;蔡卫勋;;双腔起搏器对自身心房事件的几种模式比较[A];2009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增刊[C];2009年

4 杨震;王学忠;贾绍斌;沙勇;王竟靖;郭维娜;;宁夏地区植入双腔起搏器的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状况[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会议汇编[C];2012年

5 陈建明;沈法荣;王志军;王静;吴巧元;;心房阈值管理功能在双腔起搏器中的应用[A];2006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6 秦丰明;成银宏;唐欧杉;陈钟良;吴群伟;;双腔起搏器致心力衰竭加重1例[A];2004年浙江省心血管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陈建明;王志军;;双腔起搏器自动房室间期搜索功能对老年患者心功能的影响[A];2008年浙江省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老年医学新进展学习班国际自由基/炎症与循证医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陈建明;沈法荣;王志军;吴巧元;;KAPPA700/900系列双腔起搏器房室搜索功能的应用[A];2005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李收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两例观察报告[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复苏中毒学术论文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张明惠;杜新平;;双腔起搏器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的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迪;双腔起搏器可降低死亡率50%[N];医药经济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赵晴晴;二尖瓣少量反流是病吗?[N];健康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贺;2D-STI技术评估二尖瓣反流患者左室重构和心肌力学改变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2 王吴刚;全身成像三维量化评估二尖瓣反流体积与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及常规超声心动图的对比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3 熊文峰;超声心动图对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机制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若薇;双腔起搏器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D];南京大学;2015年

2 王晓彤;双腔起搏器术后房颤发生情况的观察分析[D];皖南医学院;2015年

3 邓龙;超声心动图对优化双腔起搏器房室间期的指导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4 葛俊美;双腔起搏器房室间期自动搜索功能对心脏同步性的影响[D];皖南医学院;2016年

5 萧钟波;闭环刺激双腔起搏器防治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疗效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6 薛聪;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延迟对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2年

7 胡永涛;双腔及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器的临床应用[D];新疆医科大学;2006年

8 周贤惠;生理性双腔起搏器(Vitatron 900E)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预防评价[D];新疆医科大学;2005年

9 聂亚彬;双腔起搏器心房起搏百分比对病窦患者房颤发生率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3年

10 王欢;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功能性二尖瓣反流中的应用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044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1044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4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