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MicroRNAs在动脉易损斑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发布时间:2018-09-08 06:18
【摘要】:正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血管的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其实质是血管壁、血流和血液有形成分三者中单发或多发性异常并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病理改变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最初的脂斑脂纹发展为复杂的易损斑块及破裂的过程中涉及多种病理改变。MicroRNAs是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单链非编码RNA序列,长度大约为22 bp,通过介导靶
[Abstract]:Positive atherosclerosis (Atherosclerosis,AS) is a chronic immune inflammatory disease of blood vessels. Its essence is a complex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 caused by single or multiple abnormalities and interactions among vascular wall, blood flow and blood tangible components. The basic pathological changes were atherosclerotic plaque formation.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develop from the initial lipid plaques to complex vulnerable plaques and ruptures involving a variety of pathological changes. MicroRNAs are highly conserved, evolutionary, single-stranded, non-encoded RNA sequences, approximately 22 bp, in length via mediated targets.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科学中心;
【分类号】:R54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宇,姚荣国;易损斑块的标志物:妊娠相关蛋白-A[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5年05期

2 可海霞;贾银明;;易损斑块标志物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曾秋棠;毛晓波;;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与干预[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9年05期

4 杨跃进;易损斑块的检测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防[J];中国循环杂志;2003年04期

5 姚荣国;孙宇;;易损斑块的标志物——妊娠相关蛋白-A[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6年01期

6 韩玉龙;光雪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易损斑块检测进展[J];医学综述;2006年08期

7 孔令阁;;易损斑块的认识和检测[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年10期

8 李建平;刘厂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易损斑块检测新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23期

9 朱雁洲;陈良龙;;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年01期

10 李苹;孙晓莉;;易损斑块的形成与干预策略[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运;;易损斑块检测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汇编[C];2009年

2 张文高;郑广娟;朱庆均;王显刚;张丹;张静;刘龙涛;吴敏;徐敏;李宁;;中西医结合防治易损斑块、易损血液的研究与思路[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陈曦;;冠脉易损斑块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张运;陈文强;张鹏飞;;易损斑块的研究现状[A];第八次全国动脉硬化性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胡思宁;房炎;于波;;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评价易损斑块阶段性特点[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贺芬芬;王文;;药物稳定易损斑块研究的进展[A];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人参及补益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方圻;;易损斑块、易损血液、易损患者[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8 房炎;胡思宁;于波;;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评价改进兔颈总动脉易损斑块模型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连杰;;超声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与脑梗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10 韩晓;李玉洁;朱晓新;;动脉硬化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研究进展[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教授 陈韵岱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 林运 整理;易损斑块的识别与治疗[N];健康报;2008年

2 白毅;易损斑块——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的热点[N];中国医药报;2004年

3 ;易损斑块识别 冠心病研究热点[N];健康报;2011年

4 李洁尉 覃善萍;围歼“头号杀手”行动启动[N];广东科技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伟;联合测定炎症因子水平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相关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凌博;高切高脂通过VEGF-VEGFR2信号通路调控血管新生参与动脉粥样易损斑块形成[D];重庆大学;2015年

3 李巧汶;易损斑块形成中白介素-18促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倪梅;易损斑块动物模型的构建和基因治疗稳定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李清贤;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监测[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仲琳;应用基因和药物治疗稳定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林清飞;短期大剂量他汀逆转兔易损斑块进展试验[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泽新;宝石能谱CT结合血清HMGB1、Hs-CRP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守亮;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与治疗进展[D];蚌埠医学院;2015年

3 周慧;易损斑块血流动力学参数的CFD模拟和PIV实验[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4 刘国栋;胎盘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易损斑块的相关性[D];南昌大学;2009年

5 郑雪;前列腺素E1对兔易损斑块内出血和新生血管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靳奇峰;妊娠相关蛋白-A对冠心病易损斑块预测价值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7 周小林;多源螺旋CT (MDCT)在冠脉易损斑块中的诊断价值[D];中南大学;2012年

8 齐天军;单核细胞趋化活性及趋化因子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不稳定的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路怀志;温控气体损伤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及CD147-CyPA表达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10 耿旭;PAPP-A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D];蚌埠医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22296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2296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4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