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35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serum interleukin-35 (IL-35)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viral myocarditi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explore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viral myocarditis. The serum levels of IL-35, cTnI, CK-MB and IL-17 were measur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4.4%. Before treatment, the serum levels of IL-35 ([189.34+25.46) ng/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398.35+24.27) ng/L). (P 0.05) The levels of cTnI, CK-MB and IL-17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The levels of IL-17 ([0.45+0.04)ug/L, (34.53+4.37)u/L and (546.57+24.34)pg/m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0.03+0.01)ug/L, (8.57+1.26)u/L and (183.34+13.26)pg/ml),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IL-35 ([366.35+22.43)ng/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189.34+25.46)]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cTnI, CK-MB and IL-17 ([0.07+0.02)ug/L, (11.35+1.65)u/L and (276.48+17.46)pg/ml)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before treatment ([0.45+0.04)ug/L, (34.53+4.37)u/L and (546.57+24.35) pg/ml).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s of serum IL-35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 0.05). The serum levels of IL-35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cTnI, CK-MB and IL-17 in patients with viral myocarditis (P 0.05).
【作者单位】: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心内一科;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心内科;
【分类号】:R54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正义,郭彩云;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36例[J];河北中医;2000年02期
2 韦洪林,线丽波,于景峰;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00年03期
3 谷俊,韩冬;病毒性心肌炎合并Ⅱ°~Ⅲ°房室传导阻滞15例临床分析[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陈淑华,曹文君;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2例[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0年02期
5 白秋彩,董良璞;病毒性心肌炎50例临床分析[J];中原医刊;2000年09期
6 ;警惕病毒性心肌炎[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0年12期
7 吴贵秋,米丽娟,关东英;应用果糖二磷酸钠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8 ;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有了客观标准[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9 崔秋颖,毕风丽;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48例[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10 韩春华,韩冬华,张治愈,杨秀坤;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0例[J];中医药信息;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关键;王国干;孙筱璐;;强的松对病毒性心肌炎的保护作用[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陈其;张园海;仇慧仙;翁海美;夏天和;任跃;花旺;姜剑斌;荣星;吴蓉洲;;胱硫醚-γ-裂解酶/硫化氢通路在小鼠病毒性心肌炎中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3 王连伟;张勇刚;高立功;李海明;龚全友;;654-2在病毒性心肌炎Ⅲ°房室传导阻滞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4 张广文;白雪;杨思进;;中药抗病毒性心肌炎的实验研究现状[A];第九次全国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论文精选[C];2007年
5 徐海鹰;凌峰;于忠;许轶洲;杨俊;;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检测的临床价值[A];2012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胡以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气阴两虚型病毒性心肌炎临床体会[A];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李宏图;;1+X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体会[A];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韩丽华;曾垂义;;144例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病例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9 张军平;周亚男;;成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40例临床观察分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精选[C];2009年
10 吕仕超;张军平;;病毒性心肌炎诊断的困惑与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全国第十二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换届选举工作会议论文精选[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尤佳;病毒性心肌炎病后加强护理[N];健康时报;2007年
2 王小衡;病毒性心肌炎好发青年女子[N];大众卫生报;2007年
3 乔国维;病毒性心肌炎运动疗[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4 ;患病毒性心肌炎宜多静养[N];医药导报;2008年
5 上海承志堂中医馆 朱邦贤 教授;“病毒性心肌炎”中医可防可治[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6 李尤佳;病毒性心肌炎不可小看[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伍新华;大黄有望成为病毒性心肌炎克星[N];大众卫生报;2005年
8 秦 秋;中医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取得成果[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何世桢;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宜静养[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 ;莫劳累 不感冒 可防病毒性心肌炎[N];大众卫生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杨;病毒性心肌炎心肺相关性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2年
2 沈茜;病毒性心肌炎病原分子杂交检测和免疫损伤机理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1年
3 印芳颖;骨桥蛋白及其反义基因在病毒性心肌炎中表达及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王菲菲;基于病毒性心肌炎文献分析的中医证候计量诊断及用药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关键;药物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6 陈相健;病毒性心肌炎向扩张型心肌病转化的分子细胞机制及药物干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1年
7 孙智勇;SB203580对病毒性心肌炎鼠的影响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张建军;病毒性心肌炎心肌ICAM-1表达与细胞凋亡关系及药物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于侠;重组白介素-12对小鼠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郭春艳;慢性病毒性心肌炎胶原代谢变化及苦参素与卡托普利抗心肌纤维化作用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静;K-CoxB-JN复方新制剂对小鼠CVB_3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董宁;ADAR1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过程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张鹏飞;益心解毒冲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4 张芸娟;黄芪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作用及对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活性影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王超;IL-33在CVB3诱导的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苏州大学;2015年
6 周晓敏;黄芪总黄酮对病毒性心肌炎鼠心肌细胞钙转运及内质网应激作用实验研究[D];内蒙古民族大学;2015年
7 卢娟;肠道病毒71型病毒性心肌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3-氮唑核苷的干预[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8 徐艳艳;病毒性心肌炎小鼠体内NT-proBNP的水平变化及意义[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9 吴学洁;Sema7A在CVB3诱导的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苏州大学;2016年
10 刘洪坤;基于临床证据的中药复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组方用药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247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247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