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高血压亚型的患病率变化趋势及发病率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13 19:02
【摘要】: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在全球死因顺位中排在第一位(约占全死因的30%)。在中国,从1990年到2010年,主要心血管疾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和Stroke)(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和中风)的疾病负担逐年上升,导致中国人群的预期寿命损失了4.79年。高血压(Hypertension,HTN)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是心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每年可导致全球七百万人死亡。因此降低高血压及其带来的疾病负担是世界各国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WHO 1999年和Seventh Joint National Commission Guidelines(JNC7)的规定,高血压定义为: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SBP≥140 mm Hg和/或DBP≥90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降压药物治疗,血压虽然低于140/90 mm Hg,也诊断为高血压。根据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分成三个亚型:(1)单纯性的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定义为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140 mm Hg和(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90 mm Hg;(2)单纯性的舒张期高血压(Isolated Diastolic Hypertension,IDH),定义为SBP140 mm Hg和DBP≥90mm Hg;(3)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升高型高血压(Systolic-Diastolic Hypertension,SDH),定义为SBP≥140 mm Hg和DBP≥90 mm Hg。三种亚型与血管动力学和血管结构异常导致的血压升高相关。对于服用降压药人群(Current Use of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MED),患者的原始真实的血压不能测得,故将此类的高血压患者归为服药人群。根据报道,ISH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常出现在老年人中,年龄、超重/肥胖和吸烟是ISH发生的危险因素。而IDH和SDH则主要与外周血管阻力升高相关,常出现在青年人中,且超重/肥胖是IDH发生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横断面研究的结局测量指标为高血压的患病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统计,2008年全球年龄≥25岁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0%,以非洲最高(46%)。美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从24.0%(1988-1991年)上升到33.5%(2005-2008年)。与国际报道类似,中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已从14.5%(1991年)上升到34.0%(2012年),估计我国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1000万人。根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数据(chinahealthandnutritionsurvey,chns),中国成人的高血压患病已从14.5%(1991年)上升到21.4%(2009年)。队列研究中,关于高血压发病率的报道较少。大多数的研究,应用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incidencerate,cir,%)作为测量发病情况的指标。根据文献报道,美国平均年高血压的发病率为1.29%-4.53%。在一个10,525名中国人群队列研究中,平均随访日期为8.2年(1991-1999年),男女高血压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8.9%和26.9%,即男女的平均年高血压的发病率为3.61%和3.36%;根据chns研究结果,中国成人高血压的累积发病率为26.8%(1991-2009年)和15.9%(2000-2004年),意味着平均年高血压发病率已从2.23%上升到3.98%。队列研究中,发病密度(incidencerate,ir,/100person-years)作为测量高血压发病情况的报道则较少。美国人群高血压的发病密度为1.8-7.4/100人年。一个随访3,357名中国人群队列研究中,平均随访日期为3.23年(1994-1997年),高血压的发病密度为2.9/100人年,即每年100人中有2.9人发生高血压。根据chns研究结果,高血压的发病率已从1991-1997年的2.9/100人年上升到了2004-2009年的5.3/100人年。由于地区、种族、样本量等差异,且年龄的增长和时期的作用,中国关于高血压患病率和发病率的研究结果具有波动性。因此我们采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chns数据,探讨中国成人高血压及其亚型的患病率及发病率情况。本研究第一部分以chns2011年调查数据,探讨不同年龄中国成人高血压及其亚型的患病率。第二部分以chns1991-2011年数据,探讨中国成人20年高血压及其亚型的患病率的变化趋势。第三部分以chns1989-2011动态队列,计算高血压及其亚型的发病密度,探索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opulationattributableriskpercent,par%)测量超重/肥胖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为我国高血压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第一部分:2011年中国成人高血压亚型患病率研究目的:以chns2011年的调查数据,计算中国成人高血压及其亚型的患病率,探索年龄、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bmi)等危险因素对高血压及其亚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chns调查中的年龄≥18岁的成人。剔除标准为:1)孕妇或乳母;2)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或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空值;3)脉压差(sbp-dbp10mmhg);4)身高极值(120cm)和bmi极值(40kg/m2)。计算不同性别、年龄、bmi分组的人群中高血压及其亚型的患病率。采用卡方检验(x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地区、年龄分组、bmi分组之间的高血压及其四个亚型的患病率的差异。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检验标准为a=05.0(双侧)。结果:一共纳入12,364人作为研究对象。2011年中国成人的高血压的患病人数为3,477人(男女各5,808和6,559人)。高血压的粗患病率为28.1%(95%ci,27.3%-28.9%)。男性高血压的患病率(30.2%,95%ci,29.0%-31.3%)高于女性(26.3%,95%ci,25.3%-27.4%)(x2=22.6,p0.001)。ish,idh,sdh和med亚型的患病率分别为4.77%(95%ci,4.40%-5.15%),4.63%(95%ci,4.26%-5.00%),5.38%(95%ci,4.98%-5.78%)和13.4%(95%ci,12.8%-13.9%)。相当于在高血压人群中,服药率为47.7%。高血压的总体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上升,最高为年龄≥60岁时,男女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47.4%(95%ci,45.1%-49.8%)和49.6%(95%ci,47.6%-52.1%)。男女成人ish,sdh和med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趋势与此类似。男女成人idh的患病率在40-59岁时达到了峰值(分别为7.39%(95%ci,6.41%-8.34%)和4.40%(95%ci,3.68%-5.13%),其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患病率呈现下降趋势。高血压的总体患病率随着bmi的增加逐渐上升。由年龄和超重/肥胖对高血压患病率的交互作用得到,bmi20kg/m2且年龄≥60岁的中国成人,其高血压的患病率(30.6%,95%ci,26.3%-34.9%)与bmi为26-27kg/m2且年龄为40-59岁的人群(33.5%,95%ci,30.5%-36.5%)相同,即bmi每增加6-8kg/m2,相当于年龄老化了20岁。结论:2011年中国成人高血压的粗患病率为28.1%。在高血压人群中,服药率为47.4%。第二部分:1991-2011年中国成人高血压亚型患病率变化趋势研究目的:以chns1991-2011年调查,计算中国成人20年间高血压及其亚型的患病率的变化趋势。方法:研究对象为chns1991-2011的8次调查数据中年龄≥18岁的成人。剔除标准为:1)孕妇或乳母;2)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或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空值;3)脉压差(sbp-dbp10mmhg)。采用2010年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各个年龄的人数,对1991-2011年的高血压及其四个亚型的患病率进行标准化。计算不同性别、年龄、bmi分组的人群中的高血压及其亚型的患病率。采用卡方检验(x2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之间的高血压及其四个亚型的患病率的差异。采用线性趋势检验对1991-2011年标准化的高血压及其四个亚型的患病率进行趋势性检验,探讨20年的中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的变化趋势。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检验标准为a=05.0(双侧)。结果:从1991-2011年,中国成人高血压的标化患病率从15.6%上升到了20.9%(p0.001);其中,ish的患病率从3.04%上升到了3.30%(p0.001),idh的患病率从4.77%降低到了4.44%(p=0.023);sdh的患病率从5.27%降低到了4.11%(p0.001),服药率从2.55%上升到了9.01%(p0.001)。在高血压患者中,服药率从16.3%上升到了43.1%(p0.001)。表明,在1991-2011年,中国成人的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上升,ish的患病率和服药率也逐渐上升,但是idh和sdh的患病率逐渐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只有36.9%的服药治疗人群的血压控制到sbp140mmhg和dbp90mmhg以下,即只有17.5%的患者的血压得到了控制。结论:从1991-2011年,中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从15.6%上升到了20.9%。在高血压患者中,服药率从16.3%上升到了43.1%,但是只有17.5%患者的血压得到控制。第三部分年龄和体重指数交互对中国成人22年高血压亚型发病率的影响目的:年龄和超重/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但在中国的队列研究中,其对高血压及其亚型的发病率的影响未见报道。我们以chns1989-2011动态队列,计算高血压及其亚型的发病密度,探索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测量超重/肥胖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chns1989-2011的9次调查数据中年龄≥18岁的成人。剔除标准为:1)孕妇或乳母;2)收缩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或舒张压(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空值;3)脉压差(sbp-dbp10mmhg);4)身高极值(120cm)和bmi极值(40kg/m2)。根据每个研究对象的随访情况计算高血压及其亚型的的发病密度,以及各年龄、bmi分组的发病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各年龄/bmi分组的高血压及其亚型的发病率趋势。采用bmi22kg/m2作为参考,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年龄,地区,吸烟史,饮酒史),计算bmi对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度(relativerisks,rrs),应用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ttributableriskpercent,ar%)去探讨超重/肥胖对高血压发病率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应用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opulationattributableriskpercent,par%)定量计算超重/肥胖对全人群高血压的发病的影响。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控制混杂因素(年龄,地区,吸烟史,饮酒史),计算bmi作用的年龄别的高血压及亚型的发病的相对危险度。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检验标准为a=05.0(双侧)。结果:一共有53,028名血压正常的人参与研究,平均年龄为41.7(95%CI,41.6-41.7)岁。男女各24,941人(47.0%)和28,087人(53.0%)。在合计118,694人年的随访中(平均6.38年)中,一共有5,208人发生了高血压,其中男性2,732(52.5%)和女性2,476(47.5%)。高血压的粗发病率IR为4.4(95%CI,4.3-4.5)/100人年,男女的粗发病率分别为5.0(95%CI,4.8-5.1)/100人年和3.9(95%CI,3.7-4.0)/100人年(P0.001)。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从18-34岁的人群的1.5(95%CI,1.4-1.6)上升到了≥65岁的人群的11.3(95%CI,10.7-12.0)(Ptrend0.001)。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体重的增长而增长,从BMI22的人群的3.0(95%CI,2.9-3.1)上升到了BMI≥28的人群的9.9(95%CI,9.1-10.6)(Ptrend0.001)。以BMI22 kg/m2作为参考值,BMI≥28的人群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度RR增加了3.13(95%CI,2.84-3.45)倍。以BMI22 kg/m2作为参考值,人群中高血压的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为32%(95%CI,29-34%)。男女成人的ISH和SDH的发病率随年龄变化的趋势与此类似,男女成人IDH的发病率在30-49岁时且BMI较高时达到了峰值。结论:在随访22年的动态队列中,高血压的粗发病率为4.4(95%CI,4.3-4.5)/100人年。在中国成人中,以BMI22 kg/m2作为参考值,人群中高血压的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为32%(95%CI,29-34%)。高血压的发病率与年龄和/或超重/肥胖相关。超重/肥胖主要影响IDH的发生,年龄主要影响ISH的发生。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4.1
本文编号:2514210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FAN Jie;LI Guo Qi;LIU Jing;WANG Wei;WANG Miao;QI Yue;XIE Wu Xiang;LIU Jun;ZHAO Fan;LI Yan;ZHAO Dong;;Impac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eaths on Life Expectancy in Chinese Population[J];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4年03期
,本文编号:2514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51421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