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非中枢原因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72 h内循环功能对比观察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circulatory function within 72 hours after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was restored to (ROSC)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caused by central and non-central causes. Methods 20 patients with central cardiac arrest (ROSC) and 17 patients with non-central cardiac arrest (ROSC) were enrolled in group B. The heart rate, (HR), blood pressure, urine volume and the type of vasoactive drugs were collected at 0, 6, 12, 24, 36, 48, 72 h after ROSC in two groups. The results of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including lactic acid value) at each time point were collected, and the lactic acid clearance rate and oxygenation index (OI). Were further calculated. Results the blood lactic acid level of all cases returned to normal at 72 h after ROSC, and the clearance rate of blood lactic acid was the highest at 0: 6 h after ROSC. The lactic acid clearance rate at 0: 24 h after ROSC in group A was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B, and the lactic acid clearance rate in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 (P < 0.05). The lactic acid clearance rate in group B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 at 6 h, 12 h, 24 h, 36 h, 48 h and 72 h, respectively. Group A (n = 12) was treated with vasoactive drugs at 72 h after ROSC, and group B was treated with vasoactive drugs at 72 h after ROSC (P < 0.05). The proportion of vasoactive drugs in group 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 (P 0.05). Conclusion the early improvement of circulatory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within 72 hours after ROSC is more obvious, and the recovery of circulatory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entral cardiac arrest is relatively lagging behind that in patients with non-central causes.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基金】:安徽省软科学研究专项基金项目(1607a0202044)
【分类号】:R541.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冬菊,刘春芝;高龄患者心脏骤停13例抢救成功的体会[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2 李菊瑛,刘学军,许建英;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致心脏骤停1例[J];中国内镜杂志;2002年09期
3 李森国,张淑英;院外心脏骤停抢救成功4例体会[J];山东医药;2003年04期
4 刘伦翠,赵建辉;抢救心脏骤停的几点体会[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5 肖志茹;马丽超;杜杰;李姣媛;;心脏骤停的抢救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6年23期
6 周少甫,杜彩凤,关亚新;1例心脏骤停40分钟复苏体会[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7 赵金花,贾惠琳;20例心脏骤停的预测及救治体会[J];中原医刊;1999年12期
8 ;女子心脏骤停 冰冻两天复活[J];人生与伴侣(月末版);2011年03期
9 阮士怡;心脏骤停的及时抢救法[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04年01期
10 王彦娜,李英兰,贾静德;院外抢救心脏骤停成功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伯青;;心脏骤停88例复苏临床分析[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新超;;心脏骤停后综合征[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韦晓敏;;手法抢救心脏骤停成功的体会[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灾害、中毒专业联合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1999年
4 周承民;李枣昆;周晖;;纳络酮在救治心脏骤停中的应用[A];2001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吴霄迪;李春红;;心脏骤停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观察[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6 李鹏飞;;院内心脏骤停者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史有松;周跃骅;;心脏骤停急救成功15例临床体会(摘要)[A];第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8 张顺道;;心脏骤停2例复苏成功体会[A];华东地区第二次急诊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3年
9 沈清来;;较长时间心脏骤停四例复苏的体会[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10 郑本端;郑丽阳;;18例心脏骤停抢救治疗体会[A];第十二届全国复苏与中毒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高原;心脏骤停或与基因变异有关[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2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张向阳;心脏骤停干预措施,哪些不宜常规用?[N];医药经济报;2011年
3 江波;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你也行[N];大众科技报;2006年
4 王立祥邋孙鲲 鲍文;心脏骤停如何施救[N];健康报;2007年
5 江波;心脏骤停的判断与急救[N];民族医药报;2009年
6 湖南省株洲恺德心血管病医院主任医师 朱明恕;心脏骤停抢救须分清主次[N];健康报;2013年
7 刘飞;面对心脏骤停 拿什么拯救你?[N];健康报;2014年
8 常丽君;血液中性激素水平与心脏骤停有关[N];科技日报;2014年
9 ;心脏骤停的类型[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10 陈茂j 汪丽红 记者 宦建新;“院前速成冰帽”提高心脏骤停患者抢救成活率及出院率[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申颖;窒息性心脏骤停心电变化特点及复苏疗效与应激激素变化的关系[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2 金大年;室颤波形分析用于预测除颤结果的优化方法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会银;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皮质及海马神经细胞自噬水平的动态变化[D];苏州大学;2015年
2 崔英杰;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早期平均动脉压与其预后之间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3 王永祥;基于ECG的心脏骤停预测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4 赵梦龙;心脏骤停患者初始心律及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5 李小彬;心脏骤停大鼠脑兴奋性氨基酸转运体-2的表达及药物干预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朱建良;苏州地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早期目标治疗状况的调研[D];苏州大学;2012年
7 余剑华;不同剂量纳络酮对缺氧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5年
8 魏林;乙醇对家兔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脑保护的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代正;山莨菪碱对心脏骤停猪脑线粒体损伤保护作用及心脏按压有效部位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2年
10 秦凤丽;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对预测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192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519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