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12-06 04:04
【摘要】:背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硬化发生及发展早期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主要表现为舒张顺应性降低、慢性炎症反应、血管内皮及平滑肌炎症细胞浸润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一种系统性疾病,病变血管不仅累及外周,同时也可累及冠状动脉,故其也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替格瑞洛是一类新型环戊基三唑嘧啶类P2Y12抑制剂。替格瑞洛及其主要代谢产物能可逆性地与血小板P2Y,2ADP受体相互作用,阻断信号传导和血小板活化。PLATO (Platelet Inhibition and Patient Outcomes)试验表明,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在有效改善患者心血管源性终点指标及降低全因死亡率的同时,并不增加出血的风险。替格瑞洛可通过抑制红细胞对腺苷的再摄取而增加腺苷水平,同时,还可促红细胞释放三磷酸腺苷。血浆中腺苷和三磷酸腺苷水平的增加均可介导血管平滑肌舒张。其中,腺苷促血管舒张的效应主要依赖于血管平滑肌的直接舒张作用,而三磷酸腺苷则通过内皮细胞释放大量的内皮源性血管舒张因子,如一氧化氮等,介导血管扩张。而腺苷水平增加,也导致个别患者出现一过性呼吸困难的不良反应。目前,替格瑞洛进入我国市场仍处于初期,其抗血小板作用的同时,是否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尚未明确,其作用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应用血管超声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技术,评价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患者的外周血管内皮功能及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如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与内皮素.-1 (endothelin-1,ET-1)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新会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治的122例ACS患者中,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81例,随机分成2组,在常规口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替格瑞洛(TA组,n=41)或氯吡格雷(CA组,n=40)。应用血管超声技术评估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后1、3及6个月肱动脉静息状态内径、静息状态血流量、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 FMD)、非依赖性血管内皮舒张功能(nitroglycerin-mediated dilation, NMD)和峰值血流变化率;应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相应时间节点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和内皮素-1 (endothelin-1,ET-1)含量;并记录治疗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及血栓/出血性等相关并发症。结果:与CA组相比,TA组用药6个月后的FMD%(TA组vs. CA组:8.93±1.66% vs.6.22±1.89%,P0.05)和峰值血流变化率(TA组vs. CA组:67.43±10.66% vs.57.90±10.03%,P0.05)显著改善,而治疗终点TA组肱动脉静息状态内径(TA组vs. CA组:3.86±0.68 mm vs. 3.80±0.64 mm,P0.05)、静息状态血流量(TA组vs. CA组:84.74±32.81 ml/min vs. 82.45±30.15 ml/min, P0.05)和NMD%(TA组vs. CA组:18.15±4.01%v鼠18.13±3.98%,P0.05)的改善效果与治疗前及CA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A组患者用药3(TA组,vs. CA组:41.85±19.55 pg/ml vs. 50.78±19.02 pg/ml, P0.05)和6个月后(TA组vs. CA组:27.56±14.05 pg/ml vs. 36.18±14.51 pg/ml, P0.05)血清ET-1显著低于CA组患者,而血清NO则显著增高(3 m:TA组vs. CA组:74.61 ±9.67μmol/L vs. 66.55±9.02μmol/L, P0.05; 6m:TA组vs. CA组:92.54±9.44 ±mol/L vs. 83.08±9.68μmol/L, P0.05);两组出血相关并发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入组患者使用替格瑞洛或氯吡格雷治疗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均有改善,但替格瑞洛组优于氯吡格雷组;而对非依赖性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改善作用有限。2.替格瑞洛对外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有改善作用,可能对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依彤,林甲宜,本刊编辑部;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高血压杂志;2005年07期

2 阮骊韬,曹铁生,段云友;从系统的角度审视血管内皮功能[J];医学与哲学;2000年03期

3 刘玲;赵水平;;血脂紊乱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及其干预的系列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6年02期

4 倪英群;方朝晖;;中医药保护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高浩源;柳茵;;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年05期

6 向光大;韩芳;赵林双;侯洁;乐岭;;维生素C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医药导报;2006年10期

7 王瑞英;禹远远;张力辉;王绵;郝咏梅;;血管内皮功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24期

8 李东宝,刘波,沈潞华;雌激素对绝经后妇女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1期

9 王丽萍;李树青;;血管内皮功能与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08年01期

10 李娟;高怀林;贾振华;梁俊清;吴以岭;;中医药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礼明;朱冬云;马济佩;;中药对慢性肾脏病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研究认识[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陈文亮;孟伟峰;庞冀燕;林永成;关永源;刘捷;王冠蕾;;海洋微生物来源新鹿角缩酮类化合物对血管内皮功能作用的研究[A];2008心血管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夏成霞;陆曙;;中药改善高血压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精选[C];2009年

4 朱云云;潘伟民;;血管内皮功能及其测评[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胡丽叶;朱旅云;王秀慧;王广宇;马利成;李晓玲;单巍;;性别和体重指数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A];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赵华云;王文会;魏爱生;郎江明;;山楂消脂胶囊对2型糖尿病血脂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A];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陈文亮;孟伟峰;庞冀燕;林永成;关永源;刘捷;王冠蕾;;海洋微生物来源新鹿角缩酮类化合物对血管内皮功能作用的研究[A];药学发展前沿论坛及药理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余绮玲;何凌;肖正华;;卢沙坦对糖尿病足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姚智;;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改变特点[A];庆祝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第八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张军霞;向光大;孙慧伶;任虎君;詹辉涛;朱广平;;新诊断2型糖尿病动脉硬化与血管内皮功能测定[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荃;维护血管内皮功能[N];文汇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谭国娟;血管内皮功能的超声检测及其临床意义[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蓉;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脂、血管内皮功能及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相关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唐嘉宇;心血管高危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白介素-18的变化及相关机制初探[D];南华大学;2015年

3 谭晓晖;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4 刘伟;冠心病患者情志、个性特征与血管内皮功能关系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5 李云川;Graves病病人血管内皮功能改变及治疗前后的观察对比[D];吉林大学;2008年

6 孟宪卿;情绪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神经内分泌作用机制及血管内皮功能影响初探[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吴立华;枳实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D];青岛大学;2007年

8 加娜提;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9 郭进;丙烯腈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其预防的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边丽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D];延边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570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570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c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