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新型口服抗凝剂与华法林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24 05:44
【摘要】:目的:对比在行导管消融术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围术期新型口服抗凝剂及华法林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别在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SinoMed、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自建库以来截至2015年8月30日发表的所有相关文献,经排重、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并使用 Delphi Consensus criteria、Newcastle-Ottawa Quality Assessment Scale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Review manager 5.2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9项研究,总样本量7996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围术期使用新型口服抗凝剂抗凝较围术期华法林连续抗凝治疗,总出血发生风险降低(RR = 0.78,95%CI = 0.64-0.95,P = 0.01);新型口服抗凝剂抗凝组较华法林间断抗凝组,总出血发生风险降低(RR =0.58,95%CI = 0.44-0.77,P = 0.0002)。在亚组分析中,与华法林连续抗凝组相比,新型口服抗凝剂间断抗凝组能显著降低总出血(RR = 0.67,95%CI = 0.48-0.92,P = 0.01)及轻微出血事件发生风险(RR = 0.56,95%CI = 0.37-0.86,P = 0.007)。在各组比较中,新型口服抗凝剂抗凝治疗组相较于华法林抗凝组,均未增加血栓栓塞发生风险(P0.0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围术期使用新型口服抗凝剂抗凝治疗较华法林连续抗凝治疗,在血栓栓塞风险预防方面效果相当,并可降低出血发生风险;围术期新型口服抗凝剂间断抗凝较新型口服抗凝剂连续抗凝可能降低出血发生风险。
【图文】:

流程图,文献,流程图,华法林


2.1文献筛选结果逡逑本研究共检索出文献2419篇,经排重、发表类型及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逡逑后,最终获得19篇文献。具体筛选流程见图1。逡逑2.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逡逑共纳入19篇文献[16_19,22_36],总样本量为7996例患者。7项研究比较了邋NOACs逡逑与华法林间断抗凝治疗,15项研究比较了邋NOACs与华法林连续抗凝治疗。再将逡逑NOACs分为间断抗凝和连续抗凝,其中3项研究为NOACs连续抗凝组vs.华法林逡逑间断抗凝组,4项研究为NOACs间断抗凝组vs.华法林间断抗凝组,9项研究为逡逑NOACs连续抗凝组vs_华法林连续抗凝组,5项研究为NOACs间断抗凝组vs?华逡逑法林连续抗凝组。有16项研究使用的NOACs为达比加群,5项研究NOACs为利逡逑伐沙班,3项研究NOACs为阿哌沙班。大多数研究的类型为观察性研究,仅1项逡逑研究为RCT[30]。纳入人群的平均年龄为57-66岁

华法林


2.3各终点事件结果分析逡逑图2、图3分别显示了邋NOACs组对比华法林组(间断或连续)血栓栓塞和出逡逑血发生情况。其余各亚组分析结果详见表2、3、4、5。逡逑2.3.1总出血逡逑纳入人群中共报道524桩出血事件。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逡逑示,相较于华法林连续抗凝组,NOACs组总出血事件发生风险明显降低(RR邋=逡逑0.78,邋95%邋CI邋=邋0.64-0.95,邋I2邋=邋9%,P邋=邋0.01)(图邋2a);同样,NOACs邋组对比华法逡逑林间断抗凝组,总出血事件发生风险显著降低(RR邋=邋0.58,95%邋0邋=邋0.44-0.77,逡逑I2邋=邋0%,,P邋=邋0.0002)(图2b);邋NOACs连续抗凝组相较华法林连续、间断抗凝组,逡逑总出血事件发生率均相似(P邋=邋0.32;邋P邋=邋0.06);邋NOACs间断抗凝组总出血事件发逡逑生率均较华法林连续、间断抗凝组降低(RR邋=邋0.67,邋95%邋CI邋=邋0.48-0.92,邋12邋=邋0°/0,逡逑P邋=邋0.01;邋RR邋=邋0.50,邋95%邋CI邋=邋0.34-0.75,邋I2邋=邋0%,邋P邋=邋0.0008)0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41.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从新;张澍;黄德嘉;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董建增;华伟;黄鹤;江洪;李莉;刘少稳;刘旭;刘兴鹏;刘育;马长生;马坚;孟旭;商丽华;苏f^;唐其柱;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夏云龙;杨杰孚;杨新春;杨延宗;杨艳敏;姚焰;郑哲;;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5年05期

2 周自强,胡大一,陈捷,张仁汉,李奎宝,赵秀丽;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4年07期



本文编号:2597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597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1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