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已行导管消融术的非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及电生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2 13:42
【摘要】:目的1.分析总结我院7年来行导管消融的非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diopathic Ventricular Arrhythmias,IVAs)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如性别、发病年龄、合并症、术前抗心律失常药物服用史、射血分值(Ejection Fraction,EF)、左室舒张末径及IVAs主要好发部位、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CA)的成功率。2.以Carto三维标测结果作为参照,系统探讨上述患者以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y,ECG)为主的电生理学特征。方法1.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及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脑血管病医院心内科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住院并接受RCA治疗的非流出道IVAs患者,且所有患者VAs发作时的体表ECG资料完整。2.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如性别、发病年龄、合并症、EF值、左室舒末径等。3.通过回顾性分析,结合Carto三维标测及RCA治疗成功靶点,将所有患者按其起源部位进行分组,对各起源部位IVAs的12导联体表ECG特征进行分析,如:胸导联R波移行导联、移行区指数、QRS波群时限、各导联QRS波群形态。结果1.一般临床特征:(1)33例IVAs患者接受RCA治疗,其中男性22例(66.67%),年龄43岁(31,56),高血压病7例(21.21%),糖尿病5例(15.15%),术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26例(26/33,78.79%),左室舒末径48mm(46.00mm,52.50mm),EF值67.39%(62.95%,70.75%)。(2)其中左室非流出道起源28例(84.84%),男性19例(67.86%),年龄:41岁(31,54),高血压病6例(21.42%),糖尿病3例(10.71%),术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23例(82.14%),左室舒末径:48.00mm(46.00mm,52.75mm),EF值:66.91%(62.34%,71.64%)。(3)右室非流出道起源5例(15.16%),其中男性3例(60%),年龄:46岁(31,62),高血压病1例(20.00%),糖尿病2例(40.00%),术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3例(60.00%),左室舒末径:48.0mm(44.00mm,52.50mm),EF值:67.45%(64.76%,70.75%)。2.起源部位33例IVAs中左后分支起源15例。6例为房室瓣周起源。4例为左室乳头肌起源。His束旁及心大静脉起源各2例。余部位均为1例。3.消融结果33例患者中有31例消融成功,即刻成功率为93.94%。4.非流出道左、右心室各起源部位IVAs体表ECG特征(1)左心室非流出道起源的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s,PVCs)/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在V_l导联多呈rsR′或R型(82.14%),即右束支传导阻滞(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RBBB)图形;胸导联R波移行多在V_1导联之前(85.71%),胸前导联移行指数常0者(92.86%)。其中(1)左后分支及左后乳头肌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向下呈rS/QS型,且I、aVL导联大多数呈qR型、V_(5-6)导联均呈rS/RS型。(2)二尖瓣环前壁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向上呈高R型,V_(5-6)导联呈Rs型。(3)心大静脉最远端起源者I、aVL导联均呈rS/QS型,下壁导联及V_(5-6)导联主波向上呈R型。(4)左室顶部及室间静脉入口起源者各1例,下壁导联及V_(5-6)导联主波向上,均呈R型,其中I、aVL导联均呈rS/QS型,V_1导联呈rS型。(5)室间隔左侧起源者1例,I、aVL及下壁导联呈rS型,V_1导联呈R/rsR′型,V_(5-6)导联呈RS型。(6)左室心尖部+基地段侧壁起源者1例,下壁导联及V_(5-6)导联呈QS/rS型,其中I、aVL导联呈rs型,V_1导联呈R型。(2)右心室非流出道起源的PVCs/VT在V_l导联均呈rS/QS型(100%),胸导联R波移行多在V_3导联之后(80.00%),胸导联移行指数常0者占绝大多数(80.00%)。其中三尖瓣环侧壁、后侧壁及希氏束起源者II、III、aVF导联QRS波形态呈rS/QS型,主波以负向波为主,V_(5-6)导联呈主波向上的R型。结论1.特发性非流出道起源PVCs/VT大多数患者心功能正常,无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2.非流出道起源IVAs以左心室好发,其中以左后分支为主,其次为左室乳头肌及二尖瓣环。右心室非流出道起源IVAs相对左心室非流出道起源少见,主要以三尖瓣环为主。3.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大多数患者疗效不佳,而Carto三维标测指导下行RCA治疗即刻成功率高。4.左、右心室起源IVAs可通过分析胸导联R波移行导联、移行区指数可以明确IVAs在左、右心室的起源:起源于左室者,胸导联R波移行常在V_3以前,移行指数常0。反之则考虑右心室起源。根据各导联QRS波群形态、QRS波群时限,可大致判断PVCs/VT在左、右心室的各起源部位。
【学位授予单位】:宁夏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4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远鹏;;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年08期

2 牟燕;;胺碘酮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02期

3 关林;王晔玲;;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年06期

4 胡学艳;张琳;;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14期

5 李俊田;胡旭桦;;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22期

6 曹克将;;第六讲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要点解读[J];中国乡村医药;2016年23期

7 李艳;李小荣;;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年12期

8 王玉花;;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59期

9 ;第九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会讯[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7年01期

10 徐志云;;胺碘酮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其对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中;袁文娟;周勇;杨大东;王俊;孙鹏;;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桃;李新新;梁丽梅;劳海燕;;11种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及药物经济学研究[A];2013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3年

3 唐闽;;室性心律失常的神经调控治疗[A];中国生理学会第24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4 屈百鸣;;室性心律失常的检查与评价[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5 屈百鸣;;室性心律失常的检查与评价[A];2007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李珉;王晓明;史丽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血卵磷脂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老年康复学术大会上海市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暨老年康复诊疗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8年

7 蔡广;;心肌病和室性心律失常[A];第四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8 冯予春;王露今;张相尧;王洪泉;;97例飞行人员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A];第四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9 吴近近;钱伊娇;陈轶维;吉炜;傅立军;李奋;;儿童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单中心研究回顾[A];第十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10 郑相颖;王显;;从风论治室性心律失常[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论坛暨新疆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 曹克将;室性心律失常 个体化治疗将有据可依[N];健康报;2015年

2 河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郭艺芳;室性心律失常 欧亚共识怎么说[N];健康报;2014年

3 容小翔;冠心病发作之急救[N];工人日报;2001年

4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陈广平;室性心律失常处理要点[N];健康报;2000年

5 上官岩;室性心律失常适用胺碘酮[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6 魏敬 王书奎;老药新用:中药黄连素[N];中国中医药报;2016年

7 蒲昭和;服药时暂停食柚为妙[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南昌市第三医院 副主任医师 李钦俦;长期使用倍他乐克不宜骤然停药[N];家庭医生报;2005年

9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陈灏珠 金雪娟;循证医学:以病人为中心[N];保健时报;2009年

10 龙安民;成也 败也 抗心律失常药[N];健康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健;过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骨毮间充质干细胞对猪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4年

2 白杰云;面向疾病的CaMKⅡ致室性心律失常建模与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3 单亮;室性心律失常发作规律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

4 蒋志新;肾去交感神经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D];南京医科大学;2018年

5 朱浩;辛温通阳法治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及其基于微小RNA的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8年

6 孙冰;Heptanol和16-DSA对心脏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及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丁e醵,

本文编号:26120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6120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f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