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 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分析及分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2 23:17
本文关键词:3.0T 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分析及分型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评价3.0T MRI对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组成成分、斑块分型及判定斑块稳定性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经神经内科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33例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3D-TOF)血管成像、双翻转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PD加权成像、T1加权增强扫描及增强颈部血管成像,对颈动脉分叉部上下约2cm范围内颈总动脉(CCA)、分叉处(CA bifurcation)、颈内动脉(ICA)斑块内成分如富脂质核心(LRNC)、斑块内出血(IPH)、血栓形成、钙化及纤维帽(FC)表面情况进行判别,以美国心脏协会(AHA)动脉粥样硬化MRI分型标准为依据对斑块进行分型,行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并将入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根据其分型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用卡方检验评估两组斑块内富脂质核心、出血、血栓、钙化及纤维帽表面状态(完整或破裂)的情况差异。对富脂质核心及出血体积进行测量,计算其所占斑块体积百分比,评估富脂质核心大小在诊断不稳定斑块中的意义,采用斑块内出血体积百分比ROC曲线分析寻找斑块出血体积在判定斑块性质方面的最佳诊断阈值。结果1、各型斑块位于颈动脉三个部位的分布情况33例患者中共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3个,按AHA分型如下:Ⅰ-Ⅱ型占12.7%,Ⅲ型占27%,Ⅳ-V型占19%,Ⅵ型占31.8%,Ⅷ型占9.5%,各型斑块在颈动脉上述三个部位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P=0.1060.05)。2、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内成分差异比较本组63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稳定斑块共31个,含富脂质核心者5个,伴有出血者4个,有血栓形成者0个,含有钙化者7个,发生纤维帽破裂者2个;不稳定斑块共32个,含富脂质核心者26个,伴有出血者11个,血栓形成者8个,含有钙化者3个,发生纤维帽破裂者12个,二组在是否出现富脂质核心、出血、血栓形成及纤维帽破裂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钙化出现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稳定斑块组中含富脂质核心者26个,有20个富脂质核心所占斑块体积比400%,而稳定斑块组中含富脂质核心者4个,其所占斑块体积比均40%。3、斑块内出血体积百分比ROC曲线分析以31个稳定斑块作为对照组,以32个不稳定斑块作为病例组,经斑块内出血体积所占斑块体积百分比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630,95%可信区间为(0.517,0.748),P=0.01300.05有统计学意义,其最佳诊断阈值为16.7%,敏感性为34.38%,特异性为100%。结论3.0T MRI能识别、区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成分,对斑块进行分型及鉴别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提供指导。
【关键词】: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磁共振成像 斑块成分分析 斑块分型 斑块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445.2;R543.4
【目录】: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6-7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2
- 前言12-14
- 材料与方法14-18
- 结果18-27
- 讨论27-31
- 结论与展望31-32
- 参考文献32-36
- 综述36-49
- 参考文献44-49
- 论文发表情况49-50
- 致谢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勇;王庆军;蔡幼铨;马林;蔡剑鸣;;MRI不同序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韩东明;李玉侠;任继鹏;岳巍;王红坡;闫瑞芳;;3D TRICKS MR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0年05期
3 苏凯;张和平;;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应用(附46例报告)[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年05期
4 宋焱;陈敏;周诚;罗南;林徐颖;傅元;;MRI与CT对比分析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年05期
5 曹志宏;刘怡文;耿道颖;王非;;四反转恢复序列在颈动脉粥样斑块MRI中的应用[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6期
本文关键词:3.0T 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分析及分型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6245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