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室间隔起搏术后新发心力衰竭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4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骋;姚云婕;李柯蓓;王莉;盛宇峰;钱雪松;邹建刚;;希浦系统不同部位起搏的临床应用初步经验[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6期
2 杨敏全,周军,朱燕,王瑾,戎鑫,张小忆;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选择心室永久起搏部位的临床研究[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5年05期
3 李庆军;温志桥;吴岚;梁妍;蔡白连;叶小敏;;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9年07期
4 严激;陈康玉;;左心室心内膜起搏[J];内科理论与实践;2018年01期
5 苏蓝;黄伟剑;;永久性希浦系起搏——同步化治疗的新方向[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6期
6 安亚平;俞杉;郑志伟;陈亚宁;吴强;;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室功能及同步性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9年10期
7 辛丽红;;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的血流动力学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年04期
8 洪明,吴印生;心脏起搏部位研究进展[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年04期
9 袁晓雯;杨少玲;张宗元;黎婷婷;许江丰;;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老年病窦综合征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年06期
10 王顺保;宋卫锋;张嘉莹;王现青;;儿童起搏器患者起搏部位不同心功能的临床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兵;易甫;沈敏;王海昌;郭文怡;张殿新;程和祥;张军;刘丽文;李金芳;;不同起搏部位再同步治疗的血液动力学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程蕾蕾;孙静平;James D.Thomas;;超声心动图评价起搏模式及起搏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金炜;李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左室起搏部位[A];全国心律失常的现代诊疗新进展专题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若菡;生理性起搏—起搏部位和起搏方式的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2 刘志敏;房室间期及起搏部位的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冬;右室间隔起搏术后新发心力衰竭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9年
2 郭任;运用左室多位点起搏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8年
3 陈慧;左室多部位起搏对心脏电激动同步性及复极参数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5年
4 刘英杰;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7年
5 蔡文尧;心室多位点起搏在心衰治疗中的发展及临床应用[D];南昌大学;2017年
6 闫雪晶;单左室起搏逐跳跟踪生理性房室延迟实现心室再同步化治疗的算法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7年
7 李大品;N端脑钠肽前体在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中的表达及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Javin Boodhna;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脏功能和心脏重构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9 王蔚;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出道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10 陈晶;儿童永久起搏器电极植入部位不同的对比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37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637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