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北京社区人群残粒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3 12:19
【摘要】:第一部分残粒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目的:探讨北京社区≥40岁人群残粒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研究对象是REACTION队列研究中通过整群随机抽样选取的北京市石景山区居民,最终共有9312名年龄≥40岁且既往无心血管事件的社区居民纳入本研究,研究对象的随访时间为2011年到2015年。基线调查中收集了这些研究对象的人口学、既往病史、生活习惯、血糖、血脂等资料,并随访观察其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作为研究结局。对残粒胆固醇和心血管事件的关联进行单因素分析,及调整多项基线特征的多因素分析,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为Logistic回归、COX回归等。结果:研究对象的平均随访时间为3.2年。随访期间,共有321人(3.45%)发生心血管事件,有心血管事件与无心血管事件的人群相比,残粒胆固醇水平较高(0.58mmol/L vs.0.54mmol/L,P=0.002)。残粒胆固醇与吸烟、性别、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糖尿病、体重指数、腰围、舒张压、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甘油三酯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调整年龄、性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他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残粒胆固醇每升高1-SD,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 11%(HR=1.11,95%CI,1.01-1.22,P=0.038)。残粒胆固醇水平高于第 75th百分位数的人群与残粒胆固醇水平低于第25th百分位数的人群相比,发生心血管事件增加 41%(HR=1.41,95%CI,1.02-2.04,P=0.049)。结论:北京社区≥40岁既往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人群,残粒胆固醇水平升高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第二部分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残粒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目的:探讨北京社区≥40岁既往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残粒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方法:研究设计、研究对象、基线调查和随访调查内容与第一部分相同。数据分析,首先按照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将糖代谢状态分为正常人群、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人群三组,再根据糖代谢状态和残粒胆固醇第75th百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共分为六组,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糖代谢状态和不同残粒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联。最后,在糖尿病人群中进行残粒胆固醇与心血管事件关联的亚组分析。结果:随访期间,血糖正常人群中有125人(2.49%)发生心血管事件,糖调节受损人群中有94人(4.24%)发生心血管事件,糖尿病人群中有102人(4.90%)发生心血管事件。调整年龄、性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他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糖尿病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血糖正常人群的1.35倍(HR=1.35,95%CI,1.03-1.77,P=0.033),糖调节受损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是血糖正常人群的1.34倍(HR=1.34,95%CI,1.03-1.76,P=0.033)。糖尿病且残粒胆固醇水平高于第75th百分位数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是血糖正常且残粒胆固醇水平低于第75th百分位数人群的1.80倍(HR=1.80,95%CI,1.09-2.97,P=0.022),是血糖正常且残粒胆固醇水平高于第75th百分位数人群的1.53倍(HR=1.53,95%CI,1.03-2.29,P=0.036)。在糖尿病人群的亚组分析中,残粒胆固醇每升高1-SD,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15%(HR=1.15,95%CI,1.01-1.31,P=0.038),糖化血红蛋白6.5%且残粒胆固醇高于第75th百分位数的人群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是糖化血红蛋白≤6.5%且残粒胆固醇水平低于第75th百分位数人群的1.86倍(HR=1.86,95%CI,1.01-3.41,P=0.045)。结论:北京社区≥40岁既往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人群,糖代谢状况异常和残粒胆固醇水平升高对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起联合作用。在糖尿病患者,残粒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第三部分残粒胆固醇水平与动脉硬度异常的关联目的:探讨北京社区≥40岁人群中残粒胆固醇水平与动脉硬度异常的关联。方法: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的选择、基线调查和随访调查内容与第一部分相同。本部分仅纳入基线时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1400cm/s的研究对象,最终共有1211名社区居民纳入本部分研究。数据分析阶段,对残粒胆固醇与动脉硬化指标的关联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分析方法为Logistic回归。结果:随访时,共有205人(16.93%)发现动脉硬度异常。与动脉硬度正常的人群相比,动脉硬度异常的人群残粒胆固醇水平较高(0.54mmol/L vs.0.49mmol/L,P=0.172)。动脉硬度异常人群与动脉硬度正常人群相比,基线时的年龄、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体重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有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残粒胆固醇水平高于第75th百分位数人群出现动脉硬度异常的风险是残粒胆固醇水平低于第75th百分位数人群的1.50倍(OR=1.50,95%CI,1.05-2.13,P=0.025)。调整年龄、性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其他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残粒胆固醇水平高于第75th百分位数人群出现动脉硬度异常的风险是残粒胆固醇水平低于第75th百分位数人群的 1.19 倍(OR=1.19,95%CI,0.79-1.80,P=0.403)。结论:北京社区≥40岁既往动脉硬度正常人群,残粒胆固醇水平的升高与动脉硬度异常可能存在关联,但并不独立于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结果有待更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进行证实。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政;陈小光;;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05期

2 杨宏辉;朱利杰;王澈;牛方卿;杜秋波;;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17年08期

3 李迪;;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年18期

4 本刊;;强化降糖可降低T2DM心血管事件风险[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5年04期

5 楫浩;;与身体握手言和[J];康颐;2017年07期

6 金慰群;;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天气预报"[J];家庭医学;2017年08期

7 王惠敏;;高血压患者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可变危险因素讨论[J];基层医学论坛;2014年08期

8 钟文军;刘圣林;李博;刘源;;C反应蛋白与IL-6、IL-18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17期

9 柳亚敏;邵华;厉伟兰;智宏;罗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对氯吡格雷反应的变异性与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4年01期

10 曾春;闭闵;龚智峰;唐盛;彭小梅;吴潮清;;血液净化提早干预糖尿病肾病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维琥;;中西医结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策略思考[A];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论坛暨第二届黄河心血管病防治论坛资料汇编[C];2011年

2 范维琥;;中西医结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策略思考[A];2011·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梅颜;;血脂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热点——心血管事件的评估与处理帮助[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范维琥;;中西医结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策略思考[A];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江薇;李雪竹;严海东;;老年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事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A];2007年浙沪两地肾脏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6 宋秀兰;陈守强;伊永亮;余玫;魏敏;高海青;;基于心脏远程监护技术的院外心血管事件防治新模式[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全国心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张建义;;肾功能损害与心血管事件相关性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8 李慧敏;熊梦清;胡克;许利芳;余嘉欣;周秀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9年

9 李岩;;北京地区25至64岁人群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10 方燕;严玉澄;朱铭力;陆任华;谢园园;章海芬;张伟明;倪兆慧;;单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总体预后及心血管事件分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齐欣;多学科介入乳腺癌健康管理[N];医药经济报;2017年

2 沈会 译;利钠多肽受体1基因中断与心血管事件具有相关性[N];中国医药报;2010年

3 余志平;尽早控制血压可减少心血管事件 [N];中国医药报;2004年

4 刘云涛;HRT预防心血管事件更好方案仍需探索[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刘元江;ACEI联用钙通道阻滞剂有助于减少心血管事件[N];中国医药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朱国旺;医患都应重视阿司匹林的使用[N];中国医药报;2009年

7 付宇锐 译;LDL—C水平仍是心血管事件的最佳预测指标[N];中国医药报;2009年

8 魏开敏;清晨高血压与夜间高血压[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9 郭斌;运动要避开心血管事件高峰期[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10 张阳明;心血管事件“批示器”[N];医药经济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闯世;脆弱模型在层次生存数据中的比较及在睡眠与死亡或心血管事件关联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年

2 李琳;北京社区人群残粒胆固醇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9年

3 滑振;基于化瘀祛痰、健脾解毒治疗NSTE-ACS前瞻性队列研究及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年

4 张今尧;老年人群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及其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7年

5 许如意;北京地区人群心血管事件预测指标的横断面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6 肖文凯;社区人群中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7 李丹丹;PCI术中心率和术中事件及预后的关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8 彭浩;抗磷脂抗体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关系的队列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陈e,

本文编号:2637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637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3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