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目的:血栓形成可引起血栓栓塞性疾病,常见的动脉血栓性疾病有冠心病和脑动脉血栓形成,常见的静脉血栓性疾病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血栓栓塞症。研究表明,血栓栓塞性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致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以往的研究多注重外源性凝血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而对内源性凝血系统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近期的研究显示内源性凝血激活参与血栓形成。本次研究拟通过对比动脉血栓形成病人与术前检查正常的浅表手术者凝血功能(PT、INR、APTT、TT),血浆凝血因子Ⅻ、Ⅻa、Ⅺ、Ⅹa含量,高分子量激肽原及前激肽释放酶含量,多聚磷酸盐(Polyphosphate,PolyP)含量,血小板计数,观察动脉血栓栓塞患者内源性凝血相关因子的变化及规律,探讨内源性凝血接触组分及polyP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研究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下肢动脉血栓栓塞需行置管溶栓(6例)或切开取栓(7例)的患者13例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术前检查正常的浅表手术者11例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记录两组患者凝血功能(PT、INR、APTT、TT)数值(凝固法测定);两组均在空腹平静状态下抽取10ml静脉血,离心收集上清液,ELISA法测定高分子量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Ⅺ因子、Ⅺa因子、Ⅻ因子、Ⅻa因子含量;Lorenz提取法提取血浆polyP后,采用polyP结合DAPI荧光检测法检测血浆中polyP含量;记录两组的血小板计数(鞘流电阻抗法测定)。研究结果:1接触系统各组分含量的比较前激肽释放酶:血栓组血浆中前激肽释放酶含量(585.00±8.08pg/ml)高于对照组(535.89±6.33pg/ml),P0.05;取栓病人血浆中前激肽释放酶含量(505.50±6.01 pg/ml)低于其血栓中含量(653.50±2.22 pg/ml),P0.05。高分子量激肽原:血栓组血浆中高分子量激肽原含量(12.33±1.01ug/ml)高于对照组(9.36±1.12ug/ml),P0.01;取栓病人血浆中高分子量激肽原的含量(11.52±0.28 ug/ml)高于其血栓中含量(2.31±0.62 ug/ml),P0.05。FⅪ:血栓组血浆中Ⅺ因子含量(5.38±1.01IU/ml)高于对照组(4.14±0.57IU/ml),P0.01;取栓病人血浆中Ⅺ因子的含量(4.99±1.14IU/ml)低于其血栓中含量(6.06±1.20 IU/ml),但P0.05。FⅪa:血栓组血浆中激活的Ⅺa因子含量(44.80±2.50ng/ml)高于对照组(32.81±2.84ng/ml),P0.01;取栓病人血浆中Ⅺa因子的含量(43.01±2.58ng/ml)低于其血栓中含量(57.61±1.99ng/ml),P0.05。FⅫ:血栓组血浆中Ⅻ因子含量(79.23±4.23U/ml)高于对照组(53.97±4.21U/ml),P0.01;取栓病人血浆中Ⅻ因子含量(72.55±2.95U/ml)低于其血栓中含量(94.75±1.03U/ml),但P0.05。FⅫa:血栓组血浆中激活的XⅫa因子含量(104.27±5.39ng/ml)低于对照组(112.83±3.09ng/ml),但P0.05;取栓病人血浆中Ⅻa因子含量(113.05±3.71 ng/ml)高于其血栓中含量(90.55±2.01 ng/ml),但 P0.05。2凝血功能临床指标的对比凝血酶原时间(PT):血栓组凝血酶原时间(13.80±1.32s)大于对照组(11.50±0.72s),P0.01。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栓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17±0.41)高于对照组(1.09±0.22),但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栓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3.75±2.06s)高于对照组(31.19±1.45),P0.05。凝血酶时间(TT):血栓组测定的凝血酶时间(15.72±1.62s)高于对照组(15.24±0.87s),但P0.05。3多聚磷酸盐、血小板含量的对比血栓组血浆中多聚磷酸盐含量(569.26±14.15ug/l)低于对照组(640.5±14.91ug/l),但是P0.05;取栓病人血浆中多聚磷酸盐含量(633.60±14.61ug/l)低于其血栓中含量(719.65±14.97ug/l),但是P0.05。血小板:血栓组血浆中血小板含量(197.83±7.58×109个/L)低于对照组(257.40±2.94×109个/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数据显示,下肢动脉血栓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现象,同时内源性凝血接触系统组分(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量激肽原、FXI、FⅫ)表达或活化增强;血小板、polyP可能参与下肢动脉血栓形成,但polyP可能只能在局部表现出浓度增加,而无法在循环血浆中体现。内源性凝血途径接触激活系统参与动脉血栓形成,可能与PK、HK、FⅪ以及FⅫ含量增加有关,这提示内源性凝血途径接触激活系统组分可能成为血栓栓塞患者治疗的新靶点。
【图文】: 图I.前激肚释放酶含量对比**P<0.05
图2邋.高分子量激肽原含量对比*P<0.05邋**邋P<0.01逡逑36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4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鑫;张文;陈旭;朱雯;杨柳燕;;DAPI染色直接定量测定细菌胞内多聚磷酸盐[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5年06期
2 戴利亚;张德亭;谢海啸;张扬;郑芳秀;王明山;;一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Ⅺ缺陷症家系的基因分析[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3 陈雅慧;刘冬;彭礼飞;;凝血因子Ⅺ作为抗栓防治新靶点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5年05期
4 贺石林;王东生;文志斌;何晓凡;;内在凝血途径的接触激活——抗血栓形成研究的新靶点[J];血栓与止血学;2015年01期
5 李娟;李春坚;;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及相关问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5年01期
6 张倩;陈岑;杨丰庆;夏之宁;;激动剂诱导血小板活化机制及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7 韦杏;姚明超;张黎美;刘罗进;;阿加曲班与肝素在血液透析抗凝治疗中作用的比较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年02期
8 施华;;凝血四项的检测对2型糖尿病的临床意义[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年15期
9 贺石林;;凝血因子Ⅻ的研究进展[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3年03期
10 李晓强;王深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韩艳鑫;中国健康人群凝血因子Ⅻ正常值水平及其基因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金佩佩;遗传性FⅫ缺陷症分子机制及血小板相关疾病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杨开泰;血浆Polyphosphate定量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的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
本文编号:
2637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637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