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背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在心血管病理生理调节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因而对其此系统家族成员的干预也是绝大多数心血管靶器官保护策略中比较常用的手段。然而,目前临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并不能完全用我们对此系统的认知来解释,表明我们对RAS的认识还不够充分。RAS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人体主要的血管收缩系统,其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与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相互作用介导的病理生理效应是RAS系统中的经典通路成分。随着七肽血管紧张素1-7(Angiotensin(1-7))发现,它是由AngⅡ经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的酶促反应产生的,可以产生与AngⅡ相拮抗的生物学效应,我们对RAS家族成分有了新的认识。目前看来,RAS是一个双向调节系统,可以根据机体的环境变化进行精密调控。一方面,它包含RAS经典通路中的收缩血管,促进细胞和组织增殖和炎症因子聚集的多肽;另一方面,它还包含有与上述作用相反的保护性多肽,对这一类多肽的认识仍然不够明确。目前我们知道RAS中一种新的多肽血管紧A(AngiotensinA)来自于AngⅡ的N端氨基酸的脱碳羧基,它可以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代谢为Alamandine,然后作用于受体MrgD发挥舒张血管,抗增殖作用;但是AngA还可以作用于AT1产生类似于AngⅡ的血管收缩效应。所以这种新的八肽就像AngⅡ一样处在RAS调节的“分岔口”,不同代谢方式可产生完全相反的血管效应。与此同时,对于AngA的促进血管收缩方向的研究,其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单一的细胞培养实验研究和利用导管检测动脉血压变化然后扩大信号后观察其变化,这些实验条件均不符合生理状况。为进一步明确AngA的病理生理功能和完善对RAS的认知,我们采用经典AngⅡ诱导的动脉瘤模型探索AngA在动脉瘤形成中的作用,同时也可根据研究结果进一步分析高致死率的动脉瘤疾病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利用AngⅡ介导的动脉瘤形成的经典动物模型来探索AngA的病理生理功能,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1)首先根据AngA的既往研究结果和本研究的计算机亲和力模拟实验,我们分别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敲除(LDL-/-)和载脂蛋白E敲除(ApoE-/-)的小鼠背景上比较AngⅡ(1000 ng/kg/min)和AngA(1000 ng/kg/min)两种多肽在动脉瘤形成、血压变化、胆固醇变化等相关指标有无差异;2)进一步观察AngA(1000 ng/kg/min)与 AngⅡ(1000 ng/kg/min)共同作用于小鼠时,AngA是否会影响AngⅡ诱导动脉瘤形成的能力,并观察血压,胆固醇等相关指标的变化;3)最后改变AngA的药物浓度,使其浓度为经典模型中AngⅡ浓度(1000 ng/kg/min)的10倍,观察两种多肽之间的动脉瘤形成能力和血压等相应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第一部分,首先我们运用LDL受体敲除小鼠给予西方饮食,4周后AngⅡ(1000 ng/kg/min)组(N=10)动脉瘤发生率为60%,其中有1只小鼠发生血管破裂;AngA(1000 ng/kg/min)组(N=10)无动脉瘤发生。为验证上述实验结果,我们在ApoE-/-小鼠(正常饮食)背景下重复上述实验。结果显示AngⅡ(1000 ng/kg/min)组(N=10)动脉瘤发生率为90%,其中有4只小鼠发生血管破裂;AngA(1000 ng/kg/min)组(N=10)无动脉瘤发生。两种小鼠背景下AngⅡ组4周后血压均有明显升高,而AngA组血压4周后无明显差异。第二部分,在ApoE-/-小鼠背景下给予正常饮食,第一组为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组;第二组为AngA(1000 ng/kg/min)以观察实验的可重现性;第三组是AngⅡ组(N=10)为阳性对照组,最后一组是 AngⅡ(1000 ng/kg/min)+AngA(1000 ng/kg/min)组(N=10)为实验观察组。4周后AngⅡ组动脉瘤发生率为70%,其中有2只小鼠发生血管破裂;AngⅡ+AngA组动脉瘤发生率为78%,其中有1只小鼠血管发生破裂。而Saline组和单独的AngA组均无动脉瘤发生。第三部分,在ApoE-/-小鼠背景下(正常饮食),AngⅡ组(N=10)为阳性对照组,10倍浓度于AngⅡ的AngA组(N=10)为实验观察组。4周后AngⅡ组动脉瘤发生率为80%,其中有2只小鼠发生血管破裂;AngA组动脉瘤发生率为30%,无小鼠血管发生破裂。研究结论:血管紧张素Ⅱ的N端氨基酸脱碳羧基后形成的血管紧张素A诱导动脉瘤形成的能力显著下降。
【图文】: 图1转基因小鼠鉴定结果
图2渗透泵注入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吉才;;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部位动脉瘤形成[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3年01期
2 黄旭中;;心脏挫伤[J];创伤杂志;1987年04期
3 刘元早;王霖;;大脑中动脉分叉角大小与动脉瘤形成的关系[J];重庆医学;2016年07期
4 张连富;徐善水;方兴根;;microRNAs在动脉瘤形成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04期
5 刘晟;舒畅;;兔动脉壁剪切力改变对MMP-2表达及动脉瘤形成的影响[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年06期
6 徐霞;;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0年11期
7 X.Zhang;Z.Q.Yao;T.Karuna;X.Y.He;X.M.Wang;X.F.Li;徐晶;;载瘤动脉壁剪切力作为独立变量在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形成中的作用[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年02期
8 王宝龙;;颅内动脉瘤壁差异蛋白在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中的作用机制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9 严卫;王齐冰;王翔飞;葛均波;陈灏珠;;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局部动脉瘤形成一例[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6年04期
10 李绍山;王增亮;赛力克·对山拜;汪永新;成晓江;周庆九;杜郭佳;王鑫;更·党木仁加甫;;诱导早期动脉瘤形成模型大鼠血管生长因子的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年4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莫雪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A];2011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与新进展”学习班暨慢性肾脏病中医临床路径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1年
2 孙懿;刘惠兰;;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陈晋莉;刘宁;陈小明;叶小祥;;颅颈部血管多发狭窄伴动脉瘤形成支架植入治疗1例及治疗体会[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5年
4 严卫;王齐冰;王翔飞;葛均波;陈灏珠;;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局部动脉瘤形成一例[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5 孙晓川;蒋理;;无创影像学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随访价值[A];第二届西部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范学政;游潮;;HIF-1α、MMP-9、VEGF在脑动脉瘤发生中的作用及Doxycycline抑制动脉瘤形成的研究[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亚;血管紧张素ⅡN端氨基酸的改变对动脉瘤形成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9年
2 赖小彪;前交通动脉瘤形成、破裂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及破裂的血流动力学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乐维婕;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相关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
本文编号:
27050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705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