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房颤冷冻球囊消融与射频消融术后无症状脑梗发生率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2 10:02
【摘要】:背景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一般人群中患病率约1%,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5岁以下的人群患病率小于0.1%,而80岁及以上的人群患病率增长为8%。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及人口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房颤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加。Framingham研究显示AF患者卒中风险相较于普通人群增加3至5倍。除此以外,AF导致患者心功能恶化、住院率增加、生活质量降低。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导管消融(Catheter ablation,CA)治疗来恢复窦性心律。CA已被证实在治疗有症状的房颤中具有安全性及有效性,但是,导管消融手术成功率因术者的经验和手术策略等不同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5%,其中致残的卒中发生率不超过1%。然而近些年来发现作为重要的并发症之一,症状性卒中仅是脑缺血事件的冰山一角。研究发现,高达50%的患者中房颤导管消融(Atrial fibrillation catheter ablation,AFCA)术后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发现了新的缺血性病变而患者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没有明显神经功能损伤而头颅MRI检查结果呈阳性表现,被称为无症状脑梗(Asymptomatic cerebral embolism,ACE)或隐匿性脑梗(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ACE能导致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增加精神疾患的发生率,但也可作为介入操作的“指纹”,来识别心血管介入操作可能造成的栓塞,从而优化设备和手术过程,进一步降低围手术期的栓塞发生率。相较于房颤导致的脑梗,AFCA术后新发无症状脑梗的栓子来源可能更多,包括血栓、气体、组织、脂肪等。近年来专家推测在整个消融围手术期不间断口服抗凝药物治疗使抗凝环境更稳定,而仅依靠间歇肝素给药、间歇性监测ACT的桥接方案可能会加重抗凝的不稳定性。近年来的研究也证实了AFCA的围手术期不间断口服抗凝治疗可降低的ACE发生率。如果房颤患者手术时INR≥2.0,那么不间断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Vitamin K antagonist,VKA)或不间断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可降低无症状脑梗的发生率。肺静脉隔离是房颤消融手术的标准术式,其中房颤冷冻球囊导管消融(Cryoballoon catheter ablation,CBCA)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应用最为广泛,而关于这两种手术术后新发ACE的临床研究仍然较少且均为小样本。且随着NOACs的发展及应用,预计无症状脑梗的发生率也将会发生改变。目的这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旨在对比房颤患者在围手术期不间断NOACs抗凝治疗时CBCA与RFCA术后新发ACE的发生率,同时探究AFCA相关ACE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00名拟行导管消融的AF患者,在消融术前接受了头颅3.0T磁共振检查、左房CTA或经食道超声等检查,并收集一般病史资料.围术期接受不间断的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随机分为冷冻组与射频组,每组各50例,术后24小时行头颅3.0T磁共振检查,记录术中术后参数,观察患者的神经精神方面的临床症状。结果1.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参数(术中肝素剂量、术中平均ACT、术中电复律及术前MRI发现的陈旧性病灶)两组没有显著差异。2.术后新发无症状脑梗共19例(19.0%),其中冷冻组11例(22.0%),射频组8例(16.0%),P0.05,冷冻组与射频组ACE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无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的症状。3.多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持续性房颤(OR=9.296,95%CI1.863~46.380,P=0.007)、CHA_2DS_2-VASc评分高分值(OR=2.083,95%CI1.121~3.872,P=0.020)是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新发无症状脑梗的危险因素。结论1.围手术期应用不间断服用NOACs抗凝策略,冷冻球囊消融与射频消融术后新发无症状脑梗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2.持续性房颤、CHA_2DS_2-VASc评分高分值是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新发无症状脑梗的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41.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平;金玲;刘福贤;张涛;;中青年脑梗塞225例[J];中国水电医学;2001年04期

2 郑全君;;优质护理在脑梗塞护理中的运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年54期

3 张涛;;拜阿斯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对脑梗再发的预防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年01期

4 樊斌;;探讨中医辨证配合常规治疗脑梗塞的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47期

5 刘艳萍;;拜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合用预防脑梗再发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82期

6 高谦;;探讨脑梗塞早期诊断及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92期

7 高峰;;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年04期

8 郑菲;;青年脑梗塞发病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年02期

9 木克热木·沙依;肉孜买买提·阿布都热西提;;阿斯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年09期

10 郑纯金;;护理干预在脑梗偏瘫患者康复期中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7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莉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脑梗塞用前列地尔治疗体会[A];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专集:国际数字医学会数字中医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数字中医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6年

2 林燕;吴原;;脑梗后心梗及心梗后脑梗在高龄人群中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峰会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3 王玉艳;;再发脑梗的危险因素及随访分析[A];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C];2016年

4 谢馨;;出血性脑梗塞的20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5年

5 林燕;吴原;;脑梗后心梗及心梗后脑梗在高龄人群中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14年

6 高晓燕;;颈动脉斑块与脑梗塞的临床探讨[A];《临床心身疾病》杂志学术研讨会综合刊[C];2014年

7 田瑞琴;田孝弟;;中药治疗73例脑梗塞后经验浅谈[A];第八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莫秀云;陈红霞;龚宏霞;;探讨脑梗塞的发病高峰与季节、昼夜、气象的关系[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钱加强;;脑梗塞复发的预测因素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沈琪琦;朱健;;脑梗塞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杨子;发病近12小时的脑梗患者获成功治疗[N];解放日报;2018年

2 指导专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 宋鹏坤 本报记者 楚超;老人夏天缺水或诱发脑梗、心梗[N];保健时报;2018年

3 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主任 石进 整理 陈大伟;防治脑梗 别轻易放弃介入治疗[N];健康报;2018年

4 本报记者 邢玉树 董超;防治心梗、脑梗牢记三句话[N];保健时报;2017年

5 记者 靳澎;防治心梗脑梗牢记“三句话”[N];家庭医生报;2017年

6 本报记者 燕声;房颤是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N];保健时报;2017年

7 记者 吴晓颖;脑梗治疗找到新靶标[N];健康报;2017年

8 苏智刚;缺血性脑梗治疗新方案[N];中国医药报;2017年

9 广东 教授 陈国伟;脑梗塞后能恢复正常吗[N];家庭医生报;2004年

10 余光明;防止脑梗塞四注意[N];家庭医生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士江;1.磁共振波谱及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脑梗塞中的应用研究  2.功能磁共振成像定位人双眼垂直及水平协同运动皮质中枢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2 刘晓利;ICAM-1、IL-6的血浆水平及基因多态性与脑梗塞[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3 张旭东;糖尿病卒中的临床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周振锋;氨甲环酸对心脏手术围术期凝血功能及术后脑梗塞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5 黄劲柏;急救穴刺血对脑梗塞急性期的作用及对缺血大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6 赖淑婷;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吴宜娟;重组人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治疗脑梗塞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8 刘业成;CRH在脑梗塞相关胃肠屏障破坏中的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9 汪栋材;糖尿病性脑梗塞中医辨证论治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年

10 谢明;雌激素对脑梗塞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婉蓉;房颤冷冻球囊消融与射频消融术后无症状脑梗发生率的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2 陈文骏;急性前循环脑梗塞临床分析[D];苏州大学;2018年

3 刘靖;6、7和9号染色体基因多态性与汉族和哈萨克族脑梗塞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4 苏长青;脑梗塞复发的预测因素探讨[D];福建医科大学;2014年

5 张红岩;脑梗塞头痛与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D];吉林大学;2008年

6 张云燕;脑梗塞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7 孙士红;电针治疗脑梗塞后偏瘫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张雅敏;人尾加压素Ⅱ与脑梗塞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D];兰州大学;2010年

9 张玉果;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塞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

10 翟万庆;同型半胱氨酸、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09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709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a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