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痰浊血瘀型ACS患者PCI术后微循环障碍与预后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22 17:17
【摘要】:目的:探究痰浊血瘀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冠脉微循环障碍与短期预后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此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2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的86名痰浊血瘀型ACS患者,所有患者均在PCI术后(24小时-7天)进行心肌声学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MCE)、常规心脏超声检查,并依据MCE结果将患者分为微循环障碍组(MD组,n=41)和非微循环障碍组(NMD组,n=45)。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BMI、糖尿病、高血压等,并探究其是否与痰浊血瘀型ACS患者PCI术后微循环障碍的发生相关。在PCI术后3个月时复查常规心脏超声检查,并对两次超声的结果及其差值是否存在组间差异进行比较。于PCI术后3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随访(主要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卒中;次要事件:因心力衰竭住院治疗、恶性心律失常/ICD植入、再灌注治疗、心绞痛),并比较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糖尿病、CTnI浓度升高是痰浊血瘀型ACS患者PCI术后发生微循环障碍的危险因素(P=0.03,OR=5.31,95%置信区间:1.19-23.79;P0.01,OR=1.03,95%置信区间:1.01-1.05)。2.在PCI术后24小时到7天及PCI术后3个月的两次超声检查中,NMD组患者的LVESV均低于MD组患者(P0.05),LVEF则显著高于MD组(P0.01)。与PCI术后24小时到7天的结果相比,PCI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LVEDD、LAD、LVEDV均较前增加(P0.05),但两组患者上述指标的增长幅度无组间差异(P=0.17,P=0.72,P=0.53)。PCI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LVESV、LVEF均较前无改变(P0.05)。3.三个月内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两组患者单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MD组患者三个月内不良事件的总发生率高于NMD组患者(P=0.04)。结论:1.患有糖尿病和(或)CTnI浓度升高的痰浊血瘀型ACS患者在PCI术后更容易发生微循环障碍。2.微循环障碍对PCI术后ACS患者3个月内LVEDD、LAD、LVESV、LVEDV、LVEF的改变幅度无显著影响。3.与未发生微循环障碍的患者相比,PCI术后发生微循环障碍的痰浊血瘀型ACS患者的短期临床预后更差。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4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君;;微循环与人体健康[J];金秋;2017年18期

2 陶剑虹;国内外改善微循环障碍药物分析[J];中国处方药;2005年03期

3 顾大勇,曾祥元,马OH仁;NF-κB与微循环障碍[J];中国微循环;2001年01期

4 宋祥云,陈进坦;改善微循环障碍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2000年04期

5 ;微循环障碍与疾病[J];江苏统计;1998年09期

6 侯林江,辛洪涛;肺心病的微循环障碍[J];中国微循环;1998年01期

7 王学定;吴万娣;郭尚平;于大森;;视网膜静脉阻塞症患者血液流变特性的研究[J];眼科新进展;1987年03期

8 凌亦凌;王殿华;黄善生;侯广棋;曹玉纯;;墨汁灌注休克肺微循环的实验研究[J];河北医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9 李蔚生;梁剑秋;;舌下血管的观察对血瘀辨证的意义[J];江西中医药;1987年04期

10 程军;;第四届世界微循环大会卫星会议[J];国外医学情报;1987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晶岩;;微循环障碍与中医药[A];中国微循环学会2014年全国学术会议大会汇编[C];2014年

2 袁申元;;老年病的微循环障碍与治疗[A];第七届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内外华人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韩晶岩;;微循环障碍与中药多靶点的改善作用[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大会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韩晶岩;;中医药改善微循环障碍的原理[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2008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谢敏;谷万里;;心脑血管病微循环障碍的浊瘀相关研究进展[A];第十一届活血化瘀研究进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6年

6 张淑文;;脓毒症致微循环障碍与中医药的干预研究[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韩晶岩;;可视化微循环研究方法揭示中医药改善微循环障碍的原理[A];第八次全国中医糖尿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韩晶岩;;致辞[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2008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李慧丽;;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与微循环障碍关系的探讨[A];第三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9年

10 张庆富;;白细胞黏附与烧伤微循环障碍[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静;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微循环研究[N];人民政协报;2002年

2 陈见南;血竭一药多用的奥妙[N];中国医药报;2001年

3 杨 春;改善微循环与防老抗衰[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4 孟 磊;微循环,人体的“第二心脏”[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5 记者吴洁;微循环所18年来成果丰硕[N];科技日报;2002年

6 邵兴军;蜂胶:细胞生态调节剂[N];科技日报;2005年

7 徐亚静;中药可改善微循环障碍[N];中国医药报;2008年

8 孙凯 王传社 韩晶岩;丹参可多环节改善微循环障碍[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张钊实 王心明;微循环障碍与大脑健康[N];中国中医药报;2015年

10 张钊实 王心明;微循环障碍与大脑健康[N];21世纪药店;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冷辉;泻火化瘀通窍法改善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贾鹏;TNF-α诱导fg12表达在心脏微循环障碍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都文渊;高剂量绿原酸及其中药注射剂引微循环障碍的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袁维;椎体软骨终板退变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5 曾晓聪;替米沙坦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6 杨芝春;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对糖尿病红细胞变形能力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郎文;痰浊血瘀型ACS患者PCI术后微循环障碍与预后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张瑶;雷公藤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年

3 张艳达;麝香通心滴丸对心梗小鼠外周微循环障碍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4 马丽;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治疗血痹证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5 张娟;醒脑静注射液对脓毒症微循环障碍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彭松林;参附注射液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微循环障碍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7 魏荣;结膜微循环测量在眼部相关疾病的诊断作用[D];南昌大学;2017年

8 耿东华;尿激酶对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肠道微循环障碍的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9 陆森;抑制Kupffer Cell对大鼠肝脏切除微循环障碍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10 鲍颖霞;山莨菪碱改善微循环作用与血管内皮的关系[D];南京医科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66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766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e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