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临床结局与相关因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30 00:21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室间隔穿孔(VSR)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致命性并发症。经有效的再灌注治疗(药物或介入治疗),VSR的发生率已大大降低。然而,接受PCI的新发AMI伴VSR患者的死亡率可高达80%,并且在过去几十年中无明显变化。在使用溶栓和PCI之前,AMI伴VSR的发生率高达1%-3%。再灌注治疗成为AMI治疗的最佳选择,VSR发生率下降至0.17%-0.31%。然而,尽管AMI和AMI伴VSR的快速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VSR的死亡率在45%-80%,仍然非常高。SHOCK试验研究表明,VSR通常发生于AMI早期8-24小时内,并且未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与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两组间并无显著差异,这与GUSTO-I和APEXAMI结论相一致。然而,VSR可通过以下方式得到早期快速确诊,包括近期的超声心动图评估和由于再灌注损伤和纤维蛋白溶解导致的组织病理改变。尽管VSR的非外科手术治疗(如经导管闭合术)取得了改善和预期的结果,但外科手术修复仍然是治疗的主要手段。目前ACCF/AHA指南推荐无论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VSR患者均行急诊手术修复治疗。尽管临床医师认识到手术修复的必要性,但VSR的修复和围手术期治疗管理的时机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室间隔穿孔的位置和大小的相关影响因素,特别是其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关系。材料和方法研究设计和患者选择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或转入的71例AMI并发VSR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4名患者由外院转入,其中只有1名患者于当地医院得到VSR早期诊断。入选标准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行心脏导管检查术,有VSR证据或血流动力学异常,与室间隔穿孔(VSR)超声心动图证据相符。早期死亡的患者被排除在外,包括那些因紧急心脏导管检查术而未能存活的患者。AMI的诊断基于临床症状和血清肌钙蛋白-T(0.1 mg/dL)的升高,有或没有心电图(ECG)证据胸导联ST段抬高2 mm或肢体导联ST段抬高1 mm。所有入选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包括药物和手术)以及预后用图标的形式进行统计和分析。入院时的生命体征用于评估患者的临床血流动力学。心导管检查在急诊科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后,所有患者均进行了急诊心导管检查术(HC)。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旨在早期开通罪犯血管。一些患者在超声心动图确诊之前也有左心室造影。基于狭窄程度定义冠状动脉疾病(CAD),无CAD被定义为小于或等于20%的狭窄,轻度狭窄的CAD包括至少1个或多个病变狭窄大于20%但小于70%,重度狭窄的CAD定义为任何大于70%的狭窄或左主干狭窄大于50%,分布涉及1,2或3个血管。超声心动图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经胸和(或)经食道方法确诊VSR,平均确诊时间为4小时36分钟(最长13小时51分钟)。VSR的诊断定义为室间隔穿孔,有彩色多普勒从左到右分流的证据。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识别VSR的位置。VSR位置分为室间隔心尖部,中部。通过Quinonez方法或双平面Simpson方法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及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既往脑血管意外和肾功能),临床前驱症状及心功能(前驱心绞痛、LVEF、Killip分级、NYHA分级),心肌梗死的位置,室间隔穿孔的部位和大小,以及心肌酶的峰值均通过图表形式呈现。前驱心绞痛定义为持续30分钟且在AMI发作前24小时内发生的典型的发作性胸痛(在休息或活动时)。早期行PCI(AMI后6小时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同时进行外科手术和手术时间也作为一般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局基于临床特征和统计学特点,探讨预测VSR患者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指标。NYHA分级可用于描述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心力衰竭的症状和运动耐力,并且可评估治疗的疗效。(见表1)。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共有71名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VSR,平均年龄±标准差(SD)为(66.2±8.88)岁,男性(n=36,50.7%)和女性(n=35,49.3%)的(M:F)比例几乎相等(1.02:1)。合并糖尿病患者40例(56.3%),是心肌梗死后发生VSR的常见危险因素,其次合并高血压33例(46.5%)。26名患者(36.6%)接受透析。吸烟和脑血管意外病史分别为14例(19.7%)和7例(9.9%)。21例患者的HDL较低(29.6%),17例患者的LDL较高(23.9%);25例患者(35.2%)(n=19,26.8%)行IABP辅助支持治疗。诊断为AMI时的大多数患者为Killip Ⅲ级(n=33,46.5%)或 Ⅳ级(n=20,28.2%)。广泛前壁(n=31,43.7%)和前壁(n=26,36.6%)是心肌梗塞最常见的部位。49例患者(69.0%)VSR部位在心尖部,22例患者(31.0%)VSR部位在中部,平均射血分数为(48.5±10.4%)。所有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根据累及主要的3支血管分为3类。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供血区域是最常见的病灶位置(n=60,84.5%),其次是右冠状动脉(RCA)(n=9,12.7%)。其中65例患者行血运重建手术,40例患者(56.3%)患者接受PCI,57例(80.3%)接受溶栓治疗。(见表3)。心尖部VSR组和中部VSR组的年龄,性别,Killp分级,NYHA分级和Pro-BNP无显著差异(P0.05)。心尖部VSR组的LVEF低于中部VSR组(46.08±8.88%vs 53.36±11.72%,p=0.012),LVEF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两组之间VSR的大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心尖部组中的VSR小于中部组(7.51±3.37mm vs10.77±5.97mm,p=0.016),两组患者心肌梗死的位置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心尖部VSR几乎总是伴有前壁心肌梗死,而中间部VSR多为下壁心肌梗死。心尖部组受累的冠状动脉血管大多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而中部组最常见的是左前降支冠状动脉(LAD)和右冠状动脉(RCA),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71例患者按NYHA分级,无心功能Ⅰ级患者,3例心功能Ⅱ级患者,22例心功能Ⅲ级患者,46例心功能Ⅳ级患者。年龄,性别,VSR部位和大小在各类心力衰竭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表明VSR与心力衰竭之间的关系。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机械支持治疗在Ⅲ级和Ⅳ级心衰患者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n=2,22.82%vs n=23,32.4%,P0.05),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辅助支持治疗有统计学差异(p=0.05)。前驱心绞痛在心功能Ⅱ、Ⅲ和Ⅳ级的患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种明显的差异提示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受累的血管在心功能Ⅱ、Ⅲ和Ⅳ级患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0)。Pro-BNP在心功能Ⅱ、Ⅲ、Ⅳ级的心力衰竭患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LVEF在心功能Ⅱ、Ⅲ、Ⅳ级心力衰竭患者中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5)。结论1.VSR的部位和大小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无关。2.前驱心绞痛症状与心力衰竭患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呈正相关。3.某些因素(VSR大小、LVEF、AMI部位和受累的冠状动脉)可以提供室间隔穿孔(VSR)部位的线索。4.IABP和ECMO的机械支持、前驱心绞痛、受累冠状动脉,pro-BNP和LVEF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成正比。5.糖尿病是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常见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42.22;R54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治疗及预防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年19期

2 刘芳;常芸;;1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年05期

3 沙沙;;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预防及治疗[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年09期

4 张亮;刘东海;罗宏;谌启辉;乔晨辉;;心梗后室间隔穿孔的治疗进展[J];河南医学研究;2013年01期

5 黄国辉;;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患者的外科治疗[J];河北医药;2012年17期

6 刘辉;;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室间隔穿孔1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年17期

7 林连君;刘新民;祁芸云;王禹川;刘芳;;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7例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8年03期

8 陈雷;张健群;伯平;陈宝田;黄方炯;;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的外科治疗[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6年04期

9 袁景亮;AM I合并室间隔穿孔抢救成功1例[J];山东医药;2005年25期

10 刘晓红;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室间隔穿孔1例[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侯传举;邓东安;朱鲜阳;韩秀敏;张端珍;王琦光;;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介入治疗中应用[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一届全国介入超声及肿瘤消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陈立民;苏波;;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1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朱鲜阳;韩秀敏;侯传举;邓东安;金岩;全薇;王琦光;;介入治疗成功急性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穿孔1例报道[A];首届中国先天性心脏病超声诊断与介入治疗暨手术演示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陈立民;苏波;;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一例报告[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周微微;柳雅君;刘楠楠;任珍;韩雅玲;;床旁急诊超声心动图诊断室间隔穿孔的价值[A];第九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吴忠;王圣;王卫;苏哲坦;李新明;;急性心梗并室间隔穿孔的诊治及转归8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7 胡汉华;刘颖;闵志勇;鄢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57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8 廖书生;贾志军;倪显达;陈斌;管丽洁;胡元平;;超声心动图在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室间隔穿孔诊治中的应用价值[A];2014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9 吴江;吴雅峰;边红;徐琳;姜维;隗冬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的超声心动图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孙兰兰;吴雅峰;王丽;姜维;李一丹;叶晓光;;超声心动图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行介入方法治疗与否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周向东;杂音———心脏的“诉说” [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梁而慷;一室间隔穿孔心梗患者获救治[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记者 王丹 通讯员 潘文志;室间隔穿孔治疗首次用上“降落伞”[N];健康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Ali Mansour Ali Nobah;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临床结局与相关因素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2 冯涛;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早期常诊手术的疗效分析[D];郑州大学;2019年

3 胡小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因素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4 季宁宁;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机械性并发症8例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5 席鹏丽;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脏破裂的危险因素[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6 何进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临床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74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774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3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