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器械治疗预后因素及正中神经调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6 15:15
【摘要】:第一部分长期正中神经调控对兔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研究背景:正中神经刺激是一项调控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新技术,可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然而,目前对正中神经刺激的长期有效性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评估慢性正中神经刺激对心肌梗死(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并探索其潜在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在心梗后两周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正中神经刺激组(实验组),并植入正中神经刺激器及电极和植入式长时程心电记录仪。实验组开启正中神经刺激2周,对照组不开启。测定并分析各组实验动物在基线、心梗后两周及心梗后4周时的左室心功能、室性心律失常、心脏交感神经密度、以及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和炎症因子IL-1β的水平。研究结果:正中神经刺激2周后,实验组的室性心律失常总心搏数和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0560±10314次vs.70079±37184次,P=0.021;115±63阵vs.307±164阵,P=0.034)。实验组心脏交感神经密度和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分别为1003.79±453.00μm2/mm2和11.07±1.43 pg/ml;对照组心脏交感神经密度为1798.42±644.07μm2/mm2,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为20.86±4.54 pg/ml;实验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1和0.002)。此外,与对照组相比,2周的正中神经刺激可显著改善实验组的左室射血分数(49.77±3.47%vs.59.07±1.91%,P=0.003),并抑制血浆中炎症因子 IL-1β 的水平(85.93±12.80pg/mlvs.69.19±4.71 pg/ml,P=0.013)。研究结论:慢性正中神经刺激可以抑制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改善左室心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心梗后心脏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及下调炎症反应水平有关。第二部分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的远期预后影晌因素分析研究目的: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可使心脏性猝死(SCD)高危患者从中获益。本研究旨在探索植入ICD的缺血性心脏病和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是否存在差异。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572例ICD植入患者的家庭监测数据和临床资料,其中缺血性心脏病组295例,非缺血性心脏病组277例。主要研究终点为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事件。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别评估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总体随访时间为50个月(四分位数间距52-71个月),共有136例患者发生了死亡事件,即全因死亡率为23.8%。其中,心血管死亡71例(12.4%)。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的发生率为20.5%,且缺血性心脏病组显著高于非缺血性心脏病组(25.8%vs.14.8%,P=0.001);193例患者经历过ICD放电治疗(33.7%),但组间差异不显著。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心脏病组和非缺血性心脏病组共有的全因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校正风险比(aHR)2.49,95%CI 1.56-3.97,P0.001;aHR 2.39,95%CI 1.17-4.91,P=0.017)、ICD 放电治疗(aHR 3.16,95%CI 1.94-5.15,P0.001;aHR 6.57,95%CI 2.79-15.44,95%CI0.001)和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增大(aHR 1.04,95%CI 1.01-1.06,P=0.002;aHR 1.07,95%CI 1.03-1.11,P=0.001)。年龄和左室射血分数下降(LVEF)仅是缺血性心脏病组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aHR 1.04,95%CI 1.02-1.06,P0.001;1.03,95%CI 1.01-1.06)。研究结论:ICD植入患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较为复杂,且缺血性心脏病和非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LVEDD有望成为评估患者ICD植入必要性的新指标。第三部分: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与左心室扩大对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远期预后的相互作用研究研究目的:缺血性心脏病ICD植入患者的预后受到多种临床因素的影响,但目前仍未达成一致结论。本研究旨在探究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的临床预测因素,以及与左室扩大在影响缺血性心脏病ICD植入患者预后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95例缺血性心脏病ICD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和ICD远程监测数据。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发生相关的临床因素;根据有无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和LVEDD是否≥60mm将患者分为4组,通过Kaplan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进一步评估室性心律心律失常电风暴与左室扩大(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60mm)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左室扩大是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相对比2.86,95%CI 1.54-5.32,P=0.001)。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混杂因素进行校正后,与无电风暴且LVEDD60mm的患者组相比较,电风暴和左室扩大同时存在可显著增加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风险比 7.23,95%CI 3.16-16.54,P0.001)和心血管死亡风险(风险比 16.00,95%CI 3.54-72.30,P0.001)。在左室扩大的患者人群中,电风暴的出现可将全因死亡风险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14倍(风险比2.14,95%CI 1.30-3.52,P=0.003)和1.88倍(风险比2.88,95%CI 1.41-5.87,P=0.004)。然而,左室扩大并不能显著增加电风暴患者人群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风险比2.94,95%CI 0.84-1.02,P=0.090;风险比 2.98,95%CI 0.84-10.53,P=0.092)。此外,ICD 放电治疗不仅可以显著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同时与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存在正向交互作用(交互作用P值0.001)。研究结论:左室扩大和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均是缺血性心脏病ICD植入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左室扩大是电风暴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两者共同存在时,患者的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均显著增加。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541.7
【图文】:

心搏,正中神经,室性心律失常,对照组


2.长期正中神经剌激降低兔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严重度逡逑植入式心电记录仪持续记录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正中神经刺激植入后2周的心逡逑电图(如图3所示)。实验组的室性心律失常心搏总数为34509.17±21775.99次,占逡逑总心搏比例为3.35士1.7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室性心搏总数为117929.50±67610.94逡逑次,P邋=邋0.017;占总心搏比例为6.69±2.50%,P邋=邋0.023)。此外,在PVC数量及室逡逑速发作次数方面,实验组亦显著低于对照组(20560±10324次vs.70079±37184次,逡逑P邋=邋0.021;邋115±63阵vs_307±164阵,P邋=邋0.034)。在为期2周的正中神经刺激或假逡逑性刺激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现室颤,且均无动物死于因室速或室颤导致的心逡逑脏性猝死。逡逑22逡逑

心梗,正中神经,对照组,备注


P邋=邋0.006)。逡逑4.长期正中神经刺激降低兔心梗后血浆中IL-1邋P水平逡逑如图4所示,与基线水平相比,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心梗后2周时的血浆中IL-lp逡逑的水平均有所升高,但组间差异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正中神经刺激2周后,实验逡逑组的邋IL-1(3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69.19邋士邋4.71邋pg/ml邋vs.邋85.93邋±邋12.80邋pg/ml,邋P邋=逡逑0.013),且实验组心梗后4周较心梗后2周时的IL-lp水平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逡逑但差异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6.51邋±邋11.38邋pg/ml邋vs.邋25.00邋±邋13.34邋pg/ml,P邋=邋0.263邋)。逡逑A邋”逦B邋2.<H逡逑■邋MNS邋group逡逑3?逦1邋^逦I逦▲邋Control邋group逡逑|逦I1"逡逑1-邋i逦?>逦|逡逑(j邋I逦逦t逦i邋i逦..邋i邋..iiniiii逡逑4vy逦2w逡逑c邋70_^逦D逦■邋MNS邋group逡逑a邋Control邋group逡逑砂逦i、逦一逡逑3邋50-逦I逦.‘逦3逦50-逡逑45>逡逑■邋I逦逦I逦i逦^逦J逦I逦t逡逑Base逦2w逦4w逦日邋ase逦2w逦切逡逑图4正中神经刺激组与对照组超声心动

心梗,正中神经,去甲肾上腺素,交感神经纤维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逦博士研宄生学位论文逡逑两组间左室射血分数在心梗前、心梗后2周和心梗后4周的比较;(D)两组间血浆逡逑IL-ip水平心梗前、心梗后2周和心梗后4周的比较。LVED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逡逑LVES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F=左室射血分数。逡逑5.长期正中神经刺激抑制兔心梗后心脏交感神经出芽及循环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远鹏;;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年08期

2 杜慧锋;;稳心颗粒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9年31期

3 牟燕;;胺碘酮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02期

4 关林;王晔玲;;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年06期

5 胡学艳;张琳;;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14期

6 李俊田;胡旭桦;;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22期

7 曹克将;;第六讲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要点解读[J];中国乡村医药;2016年23期

8 李艳;李小荣;;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年12期

9 王玉花;;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年59期

10 ;第九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会讯[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中;袁文娟;周勇;杨大东;王俊;孙鹏;;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桃;李新新;梁丽梅;劳海燕;;11种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及药物经济学研究[A];2013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3年

3 唐闽;;室性心律失常的神经调控治疗[A];中国生理学会第24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4 屈百鸣;;室性心律失常的检查与评价[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5 屈百鸣;;室性心律失常的检查与评价[A];2007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李珉;王晓明;史丽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血卵磷脂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老年康复学术大会上海市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暨老年康复诊疗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8年

7 蔡广;;心肌病和室性心律失常[A];第四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8 冯予春;王露今;张相尧;王洪泉;;97例飞行人员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A];第四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9 吴近近;钱伊娇;陈轶维;吉炜;傅立军;李奋;;儿童药物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单中心研究回顾[A];第十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10 郑相颖;王显;;从风论治室性心律失常[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中青年论坛暨新疆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 曹克将;室性心律失常 个体化治疗将有据可依[N];健康报;2015年

2 河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郭艺芳;室性心律失常 欧亚共识怎么说[N];健康报;2014年

3 容小翔;冠心病发作之急救[N];工人日报;2001年

4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陈广平;室性心律失常处理要点[N];健康报;2000年

5 上官岩;室性心律失常适用胺碘酮[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6 魏敬 王书奎;老药新用:中药黄连素[N];中国中医药报;2016年

7 蒲昭和;服药时暂停食柚为妙[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南昌市第三医院 副主任医师 李钦俦;长期使用倍他乐克不宜骤然停药[N];家庭医生报;2005年

9 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陈灏珠 金雪娟;循证医学:以病人为中心[N];保健时报;2009年

10 龙安民;成也 败也 抗心律失常药[N];健康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正芹;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器械治疗预后因素及正中神经调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年

2 张健;过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骨毮间充质干细胞对猪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4年

3 白杰云;面向疾病的CaMKⅡ致室性心律失常建模与仿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4 单亮;室性心律失常发作规律的临床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

5 王磊;右美托咪定早期应用对犬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年

6 朱文根;锚蛋白-B基因血影蛋白结合域变异(p.Q1283H)在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7 蒋志新;肾去交感神经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D];南京医科大学;2018年

8 朱浩;辛温通阳法治疗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评价及其基于微小RNA的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8年

9 孙冰;Heptanol和16-DSA对心脏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及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丁e醵

本文编号:27825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7825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b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