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衰弱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预后影响的观察

发布时间:2020-08-25 00:07
【摘要】:【背景】随着老龄化研究的深入,衰弱已成为老年健康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衰弱的存在会影响血压调控,且可能增加心脑血管及全因死亡等不良事件风险,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国外研究对老年高血压合并衰弱患者降压治疗存在争议,而对衰弱患者异常血压波动管理及靶器官保护研究资料甚少。国内对衰弱研究起步晚,衰弱认识及评估未引起足够重视,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缺乏。本研究旨在观察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衰弱流行病学特点并分析衰弱与血压变化、靶器官损害及短期不良预后相关性。【目的】1、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衰弱的检出率及危险因素;2、探讨衰弱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的关系;3、探讨衰弱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4、探讨衰弱与再入院事件的关系。【对象与方法】本研究调查从2017年5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至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老年科住院高血压患者(年龄≥65岁),完成Fried量表、MMSE量表、MNA-SF等量表评估,同时采集基线资料、血液生化检查及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等结果。随访至2018年3月1日(以查阅病历资料及电话随访),明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再入院事件。采用SPSS 2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衰弱危险因素。Sperman秩相关、直线线性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衰弱与血压变化及靶器官损害关系。最后,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衰弱与再入院事件关系,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衰弱的检出率及危险因素1.1衰弱的检出率共入选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348例(男性:314例;女性:34例),其中衰弱组为130例(37.4%),非衰弱组为218例(62.6%)。入组人群年龄在65~98岁,平均年龄为(84.53±7.48)岁,衰弱组平均年龄为(88.88±3.77)岁。根据不同年龄层分组,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衰弱检出率逐渐增高(p0.001)。1.2一般基线资料比较衰弱组与非衰弱组之间年龄、MNA-SF评分、MMSE评分、用药数量及合并症数量之间存在差异。对比非衰弱组,衰弱组患者具有营养不良、认知功能下降、多重用药及多种合并症特点(p0.05)。合并症中,衰弱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病、骨质疏松、贫血、帕金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高(p0.05)。1.3衰弱的危险因素分析: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年龄、营养不良、认知功能下降、心功能不全及骨质疏松为老年高血压患者衰弱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2.衰弱与血压变化的关系2.1衰弱与血压严重程度关系在不同高血压分级中,随着分级越高,衰弱的检出率也逐渐升高,但衰弱组与非衰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24小时平均血压分组分析衰弱检出率,结果示对比收缩压控制在≥160mmHg及120mmHg,收缩压控制在120-139mmHg衰弱的检出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衰弱与血压变异关系:衰弱组及非衰弱组两者之间24小时短时血压变异(SD、CD、VIM)差异无统计学差异,且衰弱与24小时短时血压变异相关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衰弱与昼夜节律关系:衰弱组存在夜间血压升高。衰弱与夜间比日间血压呈正相关(r=0.231,p0.001),与夜间血压下降率呈负相关(r=-0.243,p0.001),且随Fried评分升高,夜间血压下降率呈线性下降及夜间/日间血压呈线性升高趋势。不同昼夜节律类型中观察到该住院老年高血压人群是以非杓型及反杓型血压为主(127例:192例;36.5%vs55.2%)。在衰弱患者中,反杓型血压检出率最高(70%,p0.001)。2.4衰弱与血压晨峰关系:衰弱组血压晨峰与非衰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2.5衰弱与体位性低血压关系:衰弱组中体位性低血压检出率高(41.5%,p=0.00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衰弱与体位性低血压相关(p=0.01,OR1.191,95%CI(1.16,2.88)),但经过年龄校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5)。3.衰弱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3.1衰弱与心脏损害关系:衰弱组左心射血分数低于非衰弱者(P=0.002)。而左心室质量指数衰弱组比非衰弱组指数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衰弱与左心射血分数相关(p=0.05,OR 0.95,95%CI(0.92,0.98))。但经年龄校正后,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2衰弱与肾脏损害关系:衰弱组尿蛋白阳性率及eGFR下降发生率均高于非衰弱组(21.5%vs11.5%;37.7%vs21.1%),胱抑素C、肌酐值均高于非衰弱组(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衰弱与尿蛋白阳性、胱抑素C、肌酐、eGFR下降相关。经年龄校正,衰弱与尿蛋白阳性(p=0.04,OR 2.03,95%CI(1.03,3.98))、eGFR下降(p=0.031,OR 1.32,95%CI(1.10,1.89))相关。3.1衰弱与颈部血管损害关系:该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比例高(85.1%),且衰弱组颈动脉狭窄比例比非衰弱组高。单因素分析发现,衰弱与颈动脉狭窄相关(p=0.08,OR13.26,95%CI(1.95,89.96)),经年龄校正后均与衰弱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衰弱与脑血管损害关系:该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患病比例高(30.1%)。衰弱组中具有缺血性脑卒中病史比非衰弱组高(43.8%vs 22%,p0.001)。单因素分析,发现衰弱与缺血性脑卒中病史、TIA相关。经年龄校正后,发现衰弱仍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p=0.001,OR 2.56,95%CI(1.43,4.56))。4.衰弱与再入院事件的关系4.1再入院事件:平均随访(139.6±70.9)天,无失访。共131例(37.6%)发生再入院,衰弱组再入院高于非衰弱组(50%vs30.2%,p0.001)。衰弱组心血管事件、脑血管事件、高血压、感染、跌倒、全因死亡再入院事件发生率比非衰弱组高。4.2衰弱与再入院事件关系: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衰弱会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全因再入院风险(p=0.048,HR 1.45,95%CI(1.003,2.095))。与心脑血管事件再入院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9)【结论】1.衰弱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检出率高,随年龄增长衰弱检出增加。年龄、营养不良、认知功能下降、心功能不全及骨质疏松病史可能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2.衰弱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升高相关。3.衰弱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肾脏损害及脑血管损害相关。4.衰弱会增加患者总再入院风险。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544.1
【图文】:

不同年龄组,检出率,检出,年龄


218 例(62.6%,其中正常组为 24.1%,衰弱前期组为 38.1%)。见表表 1-1 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衰弱的检出情况龄组衰弱检出情况 1-2 所示,入组人群年龄在 65~98 岁,平均年龄为(84.53 7.48)者年龄为(81.94 7.93)岁,衰弱组(88.88 3.77)岁。根据不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衰弱检出率逐渐增高,且各年龄组组间比较义(F=75.6,p<0.001)。70.70%Fried 量表评分 例数 百分比组 0-2 分 218 例 62.6%正常组 0 分 84 例 24.1%衰弱前期组 1-2 分 134 例 38.5% ≥3 分 130 例 37.4%

统计图,再入院,人群,脑血管事件


图 4-2-1 随访人群再入院原因统计图 4-2-2 衰弱组及非衰弱组再入院事件比024681012141618心血管事件脑血管事件高血压感染 跌倒 其他合计 12.9 4 3.2 5.7 1.7 10 非衰弱组 11 3.2 1.4 3.2 0.9 10.6 衰弱组 16.2 5.4 6.2 10 3.1 9.2 率%

再入院,生存函数,多因素分析,合并症


HR 1.45 95%CI(1.003,2.095)),见图4-3-2。表 4-3-2 随访人群全因再入院 cox 回归多因素分析B SE Wald Exp(B) 95.0% CI p 值.Lower Upper年龄 0.056 0.016 12.414 1.058 1.025 1.092 <0.001 *贫血 0.508 0.185 7.563 1.662 1.157 2.386 0.006 *尿蛋白阳性 0.459 0.22 4.36 1.582 1.029 2.434 0.037*合并症数量≥5 种 0.109 0.043 6.38 1.115 1.025 1.213 0.012*衰弱 0.371 0.188 3.911 1.45 1.003 2.095 0.0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郝秋奎;李峻;董碧蓉;李小鹰;;老年患者衰弱评估与干预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7年03期

2 俞卓伟;阮清伟;;衰弱、衰老和共患病[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5年06期

3 李镒冲;王丽敏;姜勇;李晓燕;张梅;胡楠;;2010年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情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05期



本文编号:28030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8030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b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