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冷冻球囊消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2 12:12
   本研究共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接受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的老年与年轻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在抗凝治疗过程中的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以及两组之间基线临床资料差异的对比;第二部分针对冷冻消融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来评估老年患者行冷冻球囊消融的远期疗效和围手术期安全性。第一部分:冷冻球囊消融的老年房颤患者在抗凝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背景:抗凝治疗是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在冷冻球囊导管消融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老年房颤患者的CHA2DS2-VASc积分和HAS-BLED积分与年轻患者的差异可能导致老年患者在抗凝治疗中的风险增加。目的:本部分的研究将老年和年轻患者进行对比,来探讨进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的老年房颤患者在抗凝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单中心连续收治的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的房颤患者病史、手术和随访资料,按接受手术时的年龄分为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组,和低于65周岁的年轻组,比较两组间在术中首次血管穿刺至术后3个月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安全性终点定义为观察期内发生的出血事件,而有效性终点指上述时期内发生的血栓栓塞事件。应用Kaplan-Meier分析预测首次血管穿刺至第一次出血事件的时间间隔(以天计)。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9例冷冻球囊消融的房颤患者,其中老年组137例,年轻组182例。老年组患者年龄显著高于年轻组(68.9±3.8岁vs.54.0±8.0岁,P0.001),CHA2DS2-VASC 积分显著高于年轻组(3.3±1.3 分 vs.1.6±1.0 分,P0.001),HAS-BLED积分也显著高于年轻组(2.2±0.9分vs.0.9±0.9分,P.001)。老年组和年轻组之间在观察期内有效性终点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2.2%vs.0.5%,95%置信区间,P=0.318),两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0.7%和0.5%,无显著性差异。老年组安全性终点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年轻组(风险比2.78,95%置信区间,1.15~6.72,P=0.024),但大出血事件发生率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5.1%vs.1.6%,95%置信区间,P=0.079)。老年组导管操作相关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年轻组(8.0%vs.2.7%,95%置信区间,P=0.032);而非操作相关的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2.2%vs.1.1%,95%置信区间,P=0.655)。结论: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的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但仍需警惕出血事件、尤其是操作相关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第二部分:冷冻球囊消融在老年房颤患者中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远期疗效背景:对于老年房颤患者能否耐受冷冻球囊消融术、以及术后房颤复发率与年轻患者相比是否也存在差异,目前还缺少相关的研究数据。目的:通过回顾分析病史、手术和术后至少12个月的随访资料,并与年轻患者进行比较,来评估老年房颤患者在冷冻球囊消融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和远期治疗效果。方法:分析单中心连续收治的拟行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的房颤患者病史资料,在进行术前评估、筛查标准排除不适合冷冻消融的患者后,按接受手术时的年龄分为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组,和低于65周岁的年轻组。术后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回顾分析手术和随访资料,比较两组间围手术期安全事件(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之外)发生率和远期房颤复发率的差异性。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用于评估于“空白期”后第一次房颤复发的时间长度。Cox回归分析法用于评估两组患者中影响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63例冷冻球囊消融的房颤患者,其中老年组93例,年轻组170例。老年组与年轻组在冷冻消融围手术期的复合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0.5%和14.2%(P=0.142),无显著性差异,而膈神经损伤/麻痹(3.2%vs.3.5%,P=0.601)、严重迷走反应(2.2%vs.1.8%,P=0.580)、临时起搏器植入(3.2%vs.1.2%,P=0.239)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老年组与年轻组在随访期内总手术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75.2%vs.77.6%,Log-Rank检验,95%可信区间,P=0.626),两组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81.7%vs.84.2%,Log-Rank检验,95%可信区间,P=0.626),老年组内持续性房颤成功率显著低于本组内阵发性房颤(54.5%vs.81.7%,Log-Rank检验,95%可信区间,P=0.011),也有低于年轻组内持续性房颤患者的趋势(54.5%vs.64.3%,Log-Rank检验,95%可信区间,P=0.440),但无显著性差异。老年组23例于术后1年内出现房颤复发,复发的患者持续性房颤的比例高于未复发患者(43.5%vs.17.1%,P=0.010),左心房前后径更大(43±5mmvs.39±5mm,P0.001),而空白期内房颤发作的比例(17.8%vs.2.3%,P0.001)和 HAS-BLED评分(2.5±1.0分vs.1.7±0.9分,P=0.011)更高。Cox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持续性房颤、左心房增大和空白期内房颤发作是预测老年房颤患者冷冻消融术后1年内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在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房颤患者中,是安全有效的。老年组中阵发性房颤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复发率与年轻患者无差异,持续性房颤术后的复发率有高于年轻组的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持续性房颤、左房增大和空白期内房颤发作是预测老年患者冷冻球囊消融术后1年内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学位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541.75
【部分图文】:

对比图,总成,功率,空白


期为15.2±0.4月。经Log-rank检验,老年组与年轻组在随访期内总手术成功率(无逡逑房颤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75.2%邋vs.邋77.6%,Log-Rank检验,95%可信区间,逡逑P=0.626),如图3所示。逡逑老年组和年轻组中在空白期内有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以下简称空白期发作)逡逑的分别为17例和26例(18.3%邋vs.邋15.3%,邋P=0.531),无显著性差异,在这43例空白逡逑期内发作的患者中,老年组中的10例和年轻组中的18例于空白期后复发房颤(58.8%逡逑vs.邋69.2%,邋P=0.484),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而这18例于一年内复发的患者,在逡逑空白期内首次出现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的平均时间晚于未复发的患者(术后逡逑23±17天邋vs.邋7±5天,P0.001),如图4所示。逡逑L逦巧邋S!逦-逦T逡逑' ̄)■-■■■:逦Log-rank.邋P=0.626逡逑卜逦f逦1逦I逡逑"逦I邋6-逡逑作逡逑S邋s-逦Li逡逑02-逡逑3-逡逑1-邋——^ 逡逑0.0-逡逑i逦i逦I逦i逦I逦I逦I逦r逦i逦i逡逑0邋3邋6邋9邋12邋15邋18邋21逦t邋宄舞红邋\逡逑冷冻消融木后时间(月)逡逑图3两组组之间房颤消融总成功率对比图4空白期内首次发作事件间隔对比逡逑27逡逑

对比图,空白,患者,首次出现


vs.邋69.2%,邋P=0.484),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而这18例于一年内复发的患者,在逡逑空白期内首次出现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的平均时间晚于未复发的患者(术后逡逑23±17天邋vs.邋7±5天,P0.001),如图4所示。逡逑L逦巧邋S!逦-逦T逡逑' ̄)■-■■■:逦Log-rank.邋P=0.626逡逑卜逦f逦1逦I逡逑"逦I邋6-逡逑作逡逑S邋s-逦Li逡逑02-逡逑3-逡逑1-邋——^ 逡逑0.0-逡逑i逦i逦I逦i逦I逦I逦I逦r逦i逦i逡逑0邋3邋6邋9邋12邋15邋18邋21逦t邋宄舞红邋\逡逑冷冻消融木后时间(月)逡逑图3两组组之间房颤消融总成功率对比图4空白期内首次发作事件间隔对比逡逑27逡逑

持续性房颤,组内,阵发性,阵发性房颤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逦博士学位论文逡逑4.2两组内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复发率的亚组对比:年轻组内阵发性房颤与逡逑持续性房颤分别有114例和56例,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6.0士0.4月和12.4±0.7月,逡逑年轻组内持续性房颤在随访期内冷冻消融成功率显著低于阵发性房颤患者(64.3%逡逑vs.邋84.2%,邋Log-Rank检验,95%可信区间,P=0.003),如图5所示。老年组内阵发逡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分别有71例和22例,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5.5±0.6月和逡逑10.8±1.0月,在老年组内,持续性房颤冷冻消融成功率显著低于阵发性房颤(54.5%逡逑vs.邋81.7%,邋Log-Rank邋检验,95%可信区间,P=0.011),如图邋6邋所示。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生发;;二尖瓣脱垂综合征(附35例分析)[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2 ;第三讲 获得性瓣膜病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J];华西医讯;1988年03期

3 罗继红;魏思思;周建辉;黄伦芳;;重症瓣膜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年02期

4 周希白,程伟,林无生,李树祥,邹连珍;退行性钙化瓣膜病170例[J];临床内科杂志;1996年02期

5 徐南图,张汉京;超声诊断瓣膜病现状和进展[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2年02期

6 罗蔚桓,李敬东,李小珠,邝丽,陈慧明;退行性钙化瓣膜病的临床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1996年12期

7 李少珂;王海彦;边涛;朱方涛;左龙;;200例重症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及生命质量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年13期

8 张友元,曾自栋,梁书松,朱晓秋,杨毅军;老年退行性钙化瓣膜病临床分析[J];华中医学杂志;1999年03期

9 王慧青;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老年性瓣膜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民康医学;2005年08期

10 王晏平,邹作君,王旭,邵一兵,王正忠;连续性血液滤过对老年性瓣膜病并发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J];中国血液净化;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勤;龚纪文;杨晓刚;;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外科治疗[A];全国心脏瓣膜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张利;;重症瓣膜病合并恶液质围术期护理[A];2014年河南省外科现代护理理论与循证实践新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14年

3 徐根兴;萧明第;袁忠祥;吕志前;卢成宝;王利明;叶一舟;林雷;刘沙;;高龄瓣膜病人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A];第八届华东六省一市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喻驰龙;张先家;程端;黎明;何峻;李步云;钟达;周连珍;;重症瓣膜病围术期处理要点[A];全国心脏瓣膜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王颍骅;薛松;郑家豪;徐根兴;黄日太;刘沙;胡振雷;朱洪生;;瓣膜病合并心脏恶液质的外科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6 董铭峰;马增山;马胜军;王建堂;冯至余;柴守栋;唐培哲;;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外科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7 阮英茆;徐新林;褚雁;张明辉;;国创新药心肌肽对冠心病 瓣膜病428例手术中心肌损伤保媤作用的临床病理研究(附动物实验)[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韩珂;魏振宇;史举彤;孙鹏飞;郑磊;范钦明;赵传龙;;风湿瓣膜病瓣膜置换同期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9 秦永文;;经皮瓣膜病介入治疗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汇编[C];2009年

10 王利民;肖明第;袁忠祥;吕志前;;冠心病合并瓣膜病的体外循环管理[A];全国心脏瓣膜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主任 谷天祥 整理 阎红;危重瓣膜病 救治风险怎样防范[N];健康报;2009年

2 马云鹏;市一医院成功治愈两例重症瓣膜病患者[N];天水日报;2009年

3 记者 董小红;我国治疗瓣膜病获重大突破经心尖主动脉瓣膜微创置换手术首试成功[N];经济参考报;2014年

4 许锦东;如何应对“房颤”[N];医药经济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齐喜玲;中国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住院患者的诊疗现状分析和预后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年

2 张浩;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冷冻球囊消融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年

3 王佳丽;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质量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4 孔德红;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整体和节段容积及收缩功能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颜涛;成人心脏病患者外科手术后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前瞻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6 任心爽;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瓣膜疾病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佳瑞;心肌应变评估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临床疗效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8年

2 杜国蕾;重症瓣膜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总结[D];蚌埠医学院;2017年

3 孙鹏;重症瓣膜病应用IABP辅助治疗临床病例分析[D];延边大学;2011年

4 张义博;犬瓣膜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与诊治[D];河南农业大学;2016年

5 于明港;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D];南京医科大学;2014年

6 陈隽;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抗血栓治疗的调查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7 武伟宁;基于心音时间序列分析的瓣膜病辅助诊断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8 陈从涛;瓣膜病合并房颤外科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9 李丛;瓣膜病患者钙调神经磷酸酶—活化T细胞核因子通路与心房纤颤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4年

10 魏涛涛;中老年男性性激素水平与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176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8176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b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