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2 19:38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尿微量白蛋白(mAlb)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8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病区住院确诊的491例高血压病患者和318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全部患者均行24小时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监测、血及尿生化指标检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生化指标、动态血压参数、心率变异性指标、IMT和mAlb等指标的差异,探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HRV与IMT和mAlb的相关性。结果:(1)与高血压病患者相比,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病程、TG(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BUN(尿素氮)、UA(尿酸)、Ccr(内生肌酐清除率)均显著增高(均P0.05),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r(肌酐)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2)动态血压及心电监测指标比较:与高血压病患者相比,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全天和白昼及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增高(均P0.05),而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24h内所有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RMSSD(24h内全部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PNN50(24 h内相邻两个正常窦性RR间期相差≥50 ms的个数所占总窦性心搏的百分率)均显著降低(均P0.05),但两组患者的全天和白昼及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血压下降幅度、AASI(动态动脉硬化指数)、24小时平均心率、SDANN(24h内每5min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3)与高血压病患者相比,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24小时尿蛋白、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尿蛋白/肌酐比值和颈动脉粥样硬化(IMT0.9mm或颈动脉斑块形成)四种指标的阳性人数占比均明显增多(均P0.05)。(4)以24小时尿微量为因变量,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病程、吸烟史、血脂、SDNN等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病程长短、LDL-C水平与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均P0.05),SDNN与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呈负相关(P0.05);以是否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病程、血压下降幅度、动态血压参数、血脂、糖化血红蛋白、心率变异性指标等为自变量,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BMI、LDL-C、24小时平均收缩压、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均P0.05),HDL-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P0.05);(5)以SDNN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病程、吸烟史、血脂、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动态血压参数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年龄、糖化血红蛋白、全天平均舒张压与SDNN呈负相关性(均P0.05),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与SDNN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水平较单纯高血压患者明显增高且较易出现尿蛋白异常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年龄、BMI、LDL-C、2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HDL-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高血压病程长短、LDL-C与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SDNN与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呈负相关;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SDNN、RMSSD和PNN50均出现明显降低,而年龄、糖化血红蛋白及全天平均舒张压与SDNN呈负相关性,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与SDNN呈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存在心脏自主神经功能降低且与夜间血压下降幅度降低有关,两者相互影响可能是促进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蛋白尿和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之一,提示调节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及改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可能是保护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避免肾脏和颈部动脉的损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学位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544.1;R58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边红放;;尿微量白蛋白与相关疾病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15年13期

2 刘慧芳;;尿微量白蛋白、尿糖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中的诊断价值[J];人人健康;2017年01期

3 王素美;袁敏;;尿微量白蛋白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年01期

4 宁学玲;宁学洪;李国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狼疮肾炎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热带医学;2011年06期

5 孙国林;常人亮;徐海红;;尿微量白蛋白与早期肾损害的关系[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徐孟儿;陈明军;;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浙江医学教育;2015年02期

7 李妍妍;;老年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肌酐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09年35期

8 邱文东;;尿微量白蛋白在高血压肾损害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12期

9 薛为民;;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21期

10 刘庆萍;吴岩峰;;尿微量白蛋白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艾维;杨云华;赵连玉;邓长财;;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与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相关性研究[A];《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年12月研讨会综合刊[C];2015年

2 李玉玲;;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A];第九届西北五省(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王海滨;;胱抑素C、尿Ⅳ型胶原、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价值[A];第七届全国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第四届全国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学术研讨会暨医学生化分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赵邦凤;顾耀;盛春君;吴国亭;曲伸;;2型糖尿病伴血肌酐正常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相关危险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刘辰庚;王培昌;;利用尿蛋白测定进行尿微量白蛋白预警的可行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张饰;谢云;;晨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在糖尿病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A];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郭玮;唐文佳;朱文欣;吴炯;潘柏申;;不同时段尿微量白蛋白在诊断早期糖尿病肾脏损伤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8 王云海;郑霞;王保强;许富亮;闫宏伟;苏秀霞;;尿微量白蛋白、转铁蛋白在Ⅱ型糖尿病肾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9 朱文欣;吴炯;唐文佳;郭玮;潘柏申;;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病人肾脏早期损伤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10 佟丽娟;;尿微量白蛋白对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杨金奎;尿微量白蛋白,必须查[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2 金奎;尿微量白蛋白——糖尿病肾病的信号[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老年病科 王彩燕 杨瑞芳 石秀娥 马晓峰;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对早期肾病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N];医药经济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彭涛;血浆脑钠肽和尿微量白蛋白在心力衰竭中浓度变化及相关性[D];山东大学;2011年

2 张震洪;他汀类药物对尿蛋白、肾脏事件、非透析患者全因死亡的系统评价[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3 韩文霞;糖肾康改善糖尿病肾病早期肾血流动力学异常及一氧化氮水平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性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尿微量白蛋白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2 刘佳;OSAS合并COPD的重叠综合征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改变及其影响因素[D];山西医科大学;2018年

3 赵静;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左心室损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

4 彭莹莹;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5 那涵;胰岛素抵抗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相关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6 蔡文娟;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价值及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GUJADHUR PRISCILLA;代谢综合征人群中胰岛素抵抗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的相关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8 王双艳;老年患者脑小血管病与尿微量白蛋白相关关系的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6年

9 鲁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损害与尿微量白蛋白、内皮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10 杨静;晨尿微量白蛋白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17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817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a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